《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我們形容一部電視劇拍的好,通常會說這部電視劇很優秀、很良心。

再高級一點的形容詞,比如說很偉大,放在電視劇身上就會顯得有點過了。

不過今天是要破這個例的,因為不用“偉大”這個詞,很難找到更合適的用來讚美。

以為要說《大明王朝1566》麼?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不,筆者認為這部劇比《大明王朝1566》更有溫度,儘管16年過去了,它還是穩坐國劇第一的寶座。

當然,兩者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作品。

話不多說,謎底揭曉。

這部劇是張黎導演的《走向共和》。

所謂強者,打敗自己的只有自己

張黎導演,把他排在國產歷史劇題材的第一人,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爭議。

底氣在哪裡?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走向共和》,豆瓣9.7;

《大明王朝1566》,豆瓣9.7;

《人間正道是滄桑》,豆瓣9.1;

前兩部作為國產劇中的神作,早已被不少觀眾放在了心中至高的位置。

不過對於張黎導演,“被高估”的論調最近卻聲浪愈盛。

2018年張黎導演的《武動乾坤》,由楊洋和張天愛主演,豆瓣僅得到了4.5的評分,是引發這種聲音的導火索。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張黎導演的境況,有點像失去蘆葦大神之後的陳凱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那樣水準的作品。

我們可以看一下《大明王朝1566》的編劇,是劉和平,其他作品還有《雍正王朝》和《北平無戰事》;《走向共和》的編劇是張建偉,其他作品還有《大秦帝國》系列。

可見想要拍出一部足以留名的影視劇神作出來,不僅僅需要一個好導演,也需要好的編劇、演員、攝影等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幸運的是,《走向共和》正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風雲激盪的年代

《走向共和》描述的時代,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二三十年間。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中國這片文明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古老土地,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不管是洋務運動、甲午戰爭,還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正像一隻只歷史怪獸的巨手一樣,撕裂著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思想與神經。

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在風雲激盪的年代裡,新思潮與革命的思想同時來到。

李鴻章、袁世凱、慈禧太后、孫中山、康有為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競相登場,風雲匯聚,這注定會是一場精彩大戲。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走向共和》走向成功的關鍵

歷史題材的劇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就是劇裡面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是否符合你自己或者說大眾們持有的固定形象。

近年來,很多劇集已經開始了有了進步,這個進步體現在描述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並不再採取簡單粗暴的“兩元論”,一律非黑即白臉譜化。

《走向共和》難能可貴的,正是這一點。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所以我們看到了歷史級別的縫補匠李鴻章,秉持“忠君愛國”思想的張之洞,虛妄的康有為,動搖的梁啟超,處處掣肘的光緒皇帝,以及滿嘴祖宗基業家國天下實則自私利己的慈禧太后。

《走向共和》就像是一面重新擦亮的鏡子,照出了那些曾經輝煌,現在已漸漸暗淡的歷史之影。

《走向共和》之一:臺詞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因為是嚴肅的歷史正劇,《走向共和》對於歷史大事件的走向與實質,並沒有做出較大的改變。因此,對於大家早已經耳熟能詳的事情,在此就不再贅述,只說說《走向共和》那些優秀至極的人物塑造以及精彩臺詞。

慈禧太后在花費了3000萬兩銀子給自己過生日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要是我的生日過寒磣了,不僅我的面子沒地方擱,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同治中興以來的氣象都跑哪去了?這樣一來,不單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李鴻章對於權力的看法: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為官者不可不戒啊!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是什麼?不是運用權力,更不是濫用權力,而是遏制自己的權力慾啊!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袁世凱的“政客高論”:

背叛一個人和背叛自己的政治道德是兩回事,咱們搞的是政治,跟老百姓的道德那是兩碼事,那些個俗人的道德觀念,何足論哉。在政治圈子裡,就沒有個人道德,團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對咱們來說,就是國家利益。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走向共和》之二:李鴻章

在筆者看來,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走向共和》最為成功之處。

在19世紀的中後期,李鴻章幾乎是中國所有大事件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對他的評價,很多人都停留在了簽署賣國條約以及“宰相合肥天下瘦”上面。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一方面,他是清廷的股肱之臣,也是日本高層眼裡的時局擔當者,還是革命者眼裡的大望;而另一方面,他是腐朽清廷與封建制度的糊裱匠,也是諸多賣國條約的簽訂者,還是革命者眼裡的阻礙與舊勢力的代表。

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讓歷時將近30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了,李鴻章的形象,就被固定在了一個奇怪的位置上。

《走向共和》裡面的李鴻章,在王冰老師(已故)的飾演下,變得生動而有溫度。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穩坐國劇第一的位置


《走向共和》是一部難以盡說的作品,筆者在這裡所表述的,恐怕百不及一。

它的偉大,已經在不斷行進的歷史裡,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若您喜歡此文,請您幫忙關注,評論,收藏,轉發,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