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我们形容一部电视剧拍的好,通常会说这部电视剧很优秀、很良心。

再高级一点的形容词,比如说很伟大,放在电视剧身上就会显得有点过了。

不过今天是要破这个例的,因为不用“伟大”这个词,很难找到更合适的用来赞美。

以为要说《大明王朝1566》么?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不,笔者认为这部剧比《大明王朝1566》更有温度,尽管16年过去了,它还是稳坐国剧第一的宝座。

当然,两者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作品。

话不多说,谜底揭晓。

这部剧是张黎导演的《走向共和》。

所谓强者,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

张黎导演,把他排在国产历史剧题材的第一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

底气在哪里?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走向共和》,豆瓣9.7;

《大明王朝1566》,豆瓣9.7;

《人间正道是沧桑》,豆瓣9.1;

前两部作为国产剧中的神作,早已被不少观众放在了心中至高的位置。

不过对于张黎导演,“被高估”的论调最近却声浪愈盛。

2018年张黎导演的《武动乾坤》,由杨洋和张天爱主演,豆瓣仅得到了4.5的评分,是引发这种声音的导火索。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张黎导演的境况,有点像失去芦苇大神之后的陈凯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那样水准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一下《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是刘和平,其他作品还有《雍正王朝》和《北平无战事》;《走向共和》的编剧是张建伟,其他作品还有《大秦帝国》系列。

可见想要拍出一部足以留名的影视剧神作出来,不仅仅需要一个好导演,也需要好的编剧、演员、摄影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幸运的是,《走向共和》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风云激荡的年代

《走向共和》描述的时代,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二三十年间。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这片文明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土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不管是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正像一只只历史怪兽的巨手一样,撕裂着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思想与神经。

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新思潮与革命的思想同时来到。

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太后、孙中山、康有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竞相登场,风云汇聚,这注定会是一场精彩大戏。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走向共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历史题材的剧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剧里面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是否符合你自己或者说大众们持有的固定形象。

近年来,很多剧集已经开始了有了进步,这个进步体现在描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并不再采取简单粗暴的“两元论”,一律非黑即白脸谱化。

《走向共和》难能可贵的,正是这一点。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所以我们看到了历史级别的缝补匠李鸿章,秉持“忠君爱国”思想的张之洞,虚妄的康有为,动摇的梁启超,处处掣肘的光绪皇帝,以及满嘴祖宗基业家国天下实则自私利己的慈禧太后。

《走向共和》就像是一面重新擦亮的镜子,照出了那些曾经辉煌,现在已渐渐暗淡的历史之影。

《走向共和》之一:台词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因为是严肃的历史正剧,《走向共和》对于历史大事件的走向与实质,并没有做出较大的改变。因此,对于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的事情,在此就不再赘述,只说说《走向共和》那些优秀至极的人物塑造以及精彩台词。

慈禧太后在花费了3000万两银子给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李鸿章对于权力的看法: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为官者不可不戒啊!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更不是滥用权力,而是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袁世凯的“政客高论”:

背叛一个人和背叛自己的政治道德是两回事,咱们搞的是政治,跟老百姓的道德那是两码事,那些个俗人的道德观念,何足论哉。在政治圈子里,就没有个人道德,团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咱们来说,就是国家利益。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走向共和》之二:李鸿章

在笔者看来,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走向共和》最为成功之处。

在19世纪的中后期,李鸿章几乎是中国所有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他的评价,很多人都停留在了签署卖国条约以及“宰相合肥天下瘦”上面。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一方面,他是清廷的股肱之臣,也是日本高层眼里的时局担当者,还是革命者眼里的大望;而另一方面,他是腐朽清廷与封建制度的糊裱匠,也是诸多卖国条约的签订者,还是革命者眼里的阻碍与旧势力的代表。

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让历时将近30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了,李鸿章的形象,就被固定在了一个奇怪的位置上。

《走向共和》里面的李鸿章,在王冰老师(已故)的饰演下,变得生动而有温度。

《大明王朝1566》也不行,十六年了它稳坐国剧第一的位置


《走向共和》是一部难以尽说的作品,笔者在这里所表述的,恐怕百不及一。

它的伟大,已经在不断行进的历史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若您喜欢此文,请您帮忙关注,评论,收藏,转发,点赞,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