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內向、害羞和外向的人事,會給公司損失很多人才


分不清內向、害羞和外向的人事,會給公司損失很多人才


因為狹隘認知所耽誤的一些事


我這人,在公開場合發言基本不會怯場或緊張。緊張的唯一原因是準備的不充分。只要準備充分,絕不存在緊張和怯場。會思路清晰,發揮的瀟灑自如。


難道,這就代表我是性格外向的人嗎?


相反,我恰恰是個內向的人。


幾年前找工作在面試的時候,有幾家公司人事看到我如此侃侃而談不露怯就認定我是性格外向的人,適合做銷售。我解釋分析之後她們仍然不理解,並且固執己見認為別的崗位不適合我,我只適合做銷售。


於是,我和那幾家公司完美錯過。

他們也完美錯過了我。


能言善辯、不怯場不等於外向。

內向性格也不等於不善交際。


以往我們提到內向,想到的詞都是憂鬱、沉默寡言、怯懦。


外向就是活潑話多、善於交際,看上去很陽光。


這是知識水平不夠的人才會有的狹隘認知。


例如,《卡耐基語言的突破與溝通的藝術》一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天,我的辦公室來了一位客人,他是B.p.古利奇公司董事長大衛·古利奇先生。一進門,他就開口說道:“我這一生中, 每逢自己要講話時,沒有一次不是驚恐萬狀的。身為公司董事長,我不可能不主持召開會議。董事們都是我多年熟悉的常客,大家圍桌而坐時,我同他們談起來順暢自如,一點障礙都沒有。然而一旦我起身說話,就會驚恐萬分,一個字也說不出。這種情形已經發生多年了。我不相信你能幫我什麼忙,因為我的這一毛病實在大嚴重了,而且由來太久。”


這位董事長算是內向還是外向性格呢?


我們肯定不能單憑他“起身講話就驚恐萬分”來判定他是個內向的人,這僅能算作是害羞和不自在。


這種情況在內向和外向性格人身上都會出現,與自身狀態有關係,與性格無關。


就像我自己要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或者主持前的緊張與不緊張一樣。


我也有緊張到混亂、忘詞、手足無措、面紅耳赤的時候,但那僅僅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充分。


所以,開篇我所講述的對我進行面試的人,僅僅單憑我陽光燦爛、豪不怯場的介紹自己就斷定我是個性格外向的人簡直太離譜了。


相關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世界上25%、50%、甚至57%的人都是內向者。在有天賦的人當中,內向者居多[1]


分不清內向、害羞和外向的人事,會給公司損失很多人才


內向和外向的科學解釋和正確理解


狹隘認知中,內向和外向是一組動詞,

看上去靜就是內向,動就是外向。


正確理解中,內向和外向是一組形容詞。


1

內向者喜歡獨處,享受獨處時光。但是不代表他們不善人際交往。他們也會聚會、參加活動。只不過在活動中會表現得比較沉穩冷靜,喜歡做傾聽者,看上去沉默寡言。

外向者更喜歡成為焦點,喜歡交很多朋友、喜歡熱鬧,在說話做事前不加思考,行動力強。


2

內向者的能量來源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考、讀書、創作。他們需要時常思考。人際交往中,內向者更喜歡和朋友一起探討、交談,不停的獲取能量,希望讓每一次的相處都是有深度且有收穫的。


而大量的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往往讓他們不喜歡。


外向者的能量來源恰恰和內向者相反,他們需要群體活動來不斷刺激自己的神經,以保證自己能精力充沛。

外向者往往很難獨處。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朋友圈,疫情之下是不是有人安然自若,有人卻如熱鍋上的螞蟻,不能出門就異常焦躁。這是一種區分內向者和外向者很好的辦法。


1、愛因斯坦曾說過:“寧靜生活的單調無聊,恰恰是激發我想象力的最佳功臣。”


2、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向性格的人,其心理能量大多來自於事物的內在,他們更注重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對事物的獨特看法。

3、作家蘭妮曾說:“內向者在與他人工作中,具有更強的集中力、自省、責任感、創造力等優勢;而那些認為內向者不友善、書呆子、缺乏交際能力的人,並不真正瞭解內向者。”


對於內向者而言,內向傳播的結果就是即使是在封閉的環境中,也同樣可以與社會形成緊密的聯繫,並獲得優質夥伴。而頻繁的社交活動則常常讓他們感覺疲憊和厭惡。[2]


因此,他們更願意待在安靜的環境中來獲取能量。




綜上所述,僅僅憑藉在公開場合發言和活躍程度來判定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對的。更不應該以此為就職的絕對判斷標準。


作為替公司招賢納士的人事,不管能不能正確分辨一個人的性格,至少也要聽當事人的工作意願進行綜合評定。


單純依靠自己直覺,盲目往銷售崗位安置人員、充數量,對公司來說必然是不利的。


我們都知道,銷售公司的銷售人員和銷售業績情況大多數都遵循2/8法則——80%的業績是20%的人創造的。


市場就那麼大,利潤就那麼多。所以剩下的80%人只能不斷在各個公司之間來回流動。


這也是銷售崗位人員流動性大的原因之一。


將錯誤的人安置在錯誤的崗位。


[1][2] 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