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萬杉


我的小學

(點點帶您漫步白鹿系列之六)

進入21世紀之前的農村,每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的小學,村裡的孩子都在村小讀書。我的小學生涯便是在我家鄉白鹿鎮萬杉村的萬杉小學度過的

我的小學——萬杉

▲攝像:點點

萬杉小學背靠玉京山、面臨秀峰諸峰,建於高山胡和嶺腳下之間的小山拗處,座東朝西,山清水秀、環境優雅。學校前面百十米遠有一條寬2-3米的水溝,水源自廬山、自北向南歸入萬里鄱湖,曲水清清,流水潺潺,清溪如帶。她是一所擁有從1-5年級的完全制小學(那個年代小學是五年制),還有幾個教學點散落在偏遠的屋堂(自然村),方便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

我的小學——萬杉

▲攝像:點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萬杉小學沒有圍牆,只有三棟房子,呈東西方向排列。東邊一排靠山而建並列著二棟,北邊一棟是三、四年級教室,南邊一棟是一、二年級教室,磚木結構,紅磚青瓦。一、二年級西邊那棟水泥樓頂的房子分別是五年級教室、小倉庫和老師集體辦公室,北側有二棵梧桐樹,南側搭建了一個小廚房,供老師做午餐使用。東西兩排教室中間有四棵梧桐樹,東排教室及中間的操場地勢較高,比西排的教室高出一米多。校園北邊近百米高的山脊上有一個東西向的籃球場,在我進入小學時,那籃球場就成了附近村民的菜地,只有二個水泥澆灌的籃球架柱子和幾塊搖搖欲墜的木板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歷史。現如今,正好是繞城高速萬杉大橋的東起點。那時是公辦教師、民辦老師、代課老師多種形式並存。如今的學校,高高的圍牆護衛著校園,一棟二層8間的磚混結構房子,琉璃瓦頂,寬敞明亮,窗明几淨。年輕的、師範類老師擔當起了教學的重任,電腦、網絡、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跟上了時代的腳步,籃球、足球、乒乓球等文體活動豐富了課餘時間,音樂、美術、體育等副科全面發展。

我的小學——萬杉

那時我們這些孩子們都是自已上學放學,根本沒有現在由家長接送的概念。左鄰右舍的小夥伴通過各種方式相約,有大聲喊名字的、有直接敲門的、有前一天約好了的……就這樣,大家聚的差不多了,便有說有笑、邊打邊鬧的上學去。有三條路進入沒有圍牆的校園,北、南各一條小路,中間一條大路。北邊經高山胡村民菜地曲曲折折的小路,多是位於萬杉村北部的清泉向、老屋李、下屋項、佔家崖、高山胡等屋堂小孩上學之路。三年級的某個午後,我跟隨幾個讀五年級的堂哥一起上學,五六個書包由我拿根棍子挑著,他們則是空手邊打邊鬧邊走。走到石巖嘴時,一不留神,掛在左邊最外面的北山哥的書包掉水溝裡了。惹了禍的我,一溜煙跑了。北山哥,我真不是故意的,可能是人小沒挑過擔不知道要用雙手抓住兩端的書包帶吧。南邊穿嶺腳下屋堂的弄堂小路,多是位於萬杉村南部的一隊、四房李、竹林張、張家畈、嶺腳下等屋堂小孩上學之路。中間一條筆直的長約百十米寬約五米的大路,多是位於萬杉村中間的石頭壠、萬杉壠、楊家港等屋堂小孩上學之路。

我的小學——萬杉

放學時,大家按屋堂排好縱隊,一般都是一個屋堂一隊,低年級站在隊伍前面,最前面是正隊長,最後面是副隊長。我有幸擔任過副隊長,那自豪感是滿滿的。高山胡因小孩多,是唯一一個分為男隊、女隊的屋堂。校長或值日老師經常講點什麼或點評下站隊秩序,然後再按著站隊秩序的好壞確定哪隊先走。秩序不好的隊伍,便由正副隊長整理隊伍,直到隊伍成形、安靜。值日老師把同學們送出中間的大路後,各隊學生便沒了隊形,一鬨而散,打打鬧鬧。有了學校分屋堂站隊的習慣,便也培養了一部分學生的“集體意識”。節假日,大屋堂的小孩偶爾也會組隊去欺負小屋堂的小孩。打不過的一邊,只好求助於大人。大人也不會直接出手,而是把“來犯之敵”趕走,叫對方不要欺負人,教育自己村的小孩不要和對方玩之類的。

我的小學——萬杉

小夥伴們走同一條路一天四次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一起學習,一起玩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任你走的再快,也走不過時間快。

我的小學——萬杉

水有源,樹有根。北方再好,不如您好,永遠的萬杉小學,熱鬧的操場與歡歌笑語,安靜的教室與書香撲鼻,常在我耳旁縈繞……

藉此機會,讓我們記錄下曾經和現在正在為萬杉小學默默奉獻的老師們,他們是(據不完全統計):項青山、張仁義、楊先幸、餘水英、張理英、佔青水、佔俊法、陳則華、白芳群、白芳虹、崔明輝、胡西林、蔡海泉、毛梅珍、毛聯越、章東海、雷俊敏、蔡源欽、張新滾、陳林、佔章林、邱陽華、陳火明、楊玲玲、常玉紅、熊娜、查麗珍、程淑歡、胡敏、高曉玉、範慧平……

我的小學——萬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