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前不久南下广东,应邀参加英德市英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明月清风我——2019广东英石秋季雅集”,这也是英石首次以组石和组合的形式的展览,别具特色,一饱眼福。展览主题词“明月清风我”,源自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的《点绛唇·闲倚胡床》一词中的佳句:“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至今,苏州拙政园尚有“与谁同坐轩”扇亭,也是别有特点的一个景点。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明月清风我——2019广东英石秋季雅集”一景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石友在参观“明月清风我——2019广东英石秋季雅集”


说起来,苏东坡与英德(北宋称英州)和英石确实是有一些渊源。

苏东坡仕途坎坷,可以说大半生都在被贬的路上,在岭南度过了最后六年的余生。苏东坡曾经自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可见,诗人三分之二“功业”在岭南(惠州、儋州)。绍圣元年(1094年),五十九岁的苏东坡被黜知英州,后又改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十月至惠州安置。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苏东坡塑像(尹良惠摄)


当时,岭南被看作化外之地,又称作瘴病之乡——其中英州瘴气最为厉害,成为朝廷处置“犯官”的重要流放地,大量政治失意者被贬往此处,包括与苏东坡被贬惠州相关的“元祐党人”。

不过,诗人豁达的心境并不因为仕途崎岖而有所改变,苏东坡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引用了被贬岭南宾州的好友王定国歌妓柔奴的答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谓心安吾乡,这也是苏东坡一生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胸襟的写照。

实际上,这句话也是有所本,出自唐代白居易《种桃杏》诗中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白居易另有《吾土》一诗,其中有“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之句)白居易是苏东坡最为服膺的唐代诗人之一,所以苏东坡的不少诗词会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而且,苏东坡的“石丑而文”之说,应该也是源自白居易《双石》诗中“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英德南山及南山寺


苏东坡虽然最终没有赴英州知州任,但却曾经两过英州。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苏东坡被贬广东惠州安置,途中路过英州,登南山,并留下题铭:“蜀人苏轼子瞻南迁惠州,舣舟岩下,与幼子过同游圣寿寺,遇隐者石君汝励,器之,话罗浮之胜,至莫乃去。绍圣元年九月十二日书。”如今,南山上尚有坡翁堂,就是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而建。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藏于燕子岩之下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内崖壁布满石刻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外崖壁上下布满石刻


元符三年(1101年),苏东坡从贬谪海南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从海南北归,途中再次经过英州。当时,郡守何智茂集资建了一座石桥,百姓十分感佩,称之为何公桥,郡守请东坡题诗,苏东坡作《何公桥铭》颂之。苏东坡还游览了碧落洞,这是唐代就已开发的一处石灰岩溶洞,位于英德市南部北江岸边的燕子岩,以摩崖石刻为特色(1985年8月,碧落洞摩崖石刻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自唐长庆二年(822年)至近代存留百余方刻碑,以宋代为多,其中在《元祐党籍碑》上列名的有蒋之奇、郑侠等人。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是一处三角形洞天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前后两端采光很好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穹顶布满石钟乳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摩崖石刻一处宋代题刻


此次英德之行,在当地石友肖启纯、郜佩麟的引领下,特意拜访了仰慕已久的碧落洞。这里的位置颇为隐蔽,交通也颇不便,一般人难以寻访——也许正因如此摩崖石刻保存尚好。整座山高约二百米,山脚下巨大的溶洞前后贯通,采光很好,穹顶挂满了石钟乳,一侧崖壁上下刻满了历代名人的诗题,从洞内到洞外绵延几十米,高端有十几米,令人如入宝山,目不暇接。据告,崖壁上有苏东坡的诗刻,但我们一下子无法细辨,后来电话询之当地学者——《英德摩崖石刻》主编林超富,总算在南宋淳熙年间潘畤(时任广州知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司使)“碧落洞”榜书题刻下方,距离地面有十多米的崖壁上找到了这处题刻。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摩崖石刻令人目不暇接(肖启纯摄)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碧落洞”题刻,左下方最高处即为苏东坡诗刻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苏东坡诗刻碑局部漫漶不清(郜佩麟摄)

原来,苏东坡元符三年游览碧落洞时,作有《碧落洞(在英州下十五里)》,也是有关英德名胜的重要诗篇:

槎牙乱峰合,晃荡绝壁横。

遥知紫翠间,古来仙释并。

阳崖射朝日,高处连玉京。

阴谷叩白月,梦中游化城。

果然石门开,中有银河倾。

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泉流下珠琲,乳盖交缦缨。

我行畏人知,恐为仙者迎。

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

策杖归去来,治具烦方平。

诗中将碧落洞的周边环境、洞中景观等一一作了介绍,也将诗人劫后余生的心情一并描述。其中“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之句,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应作“小语辄响答,空山白云惊”,并引为佳句。

三十年后,建炎四年(1130年)十二月,时任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州市)提刑的曾统,与周灵运同游碧落洞,命周灵运书写苏东坡《碧落洞(在英州下十五里)》一诗,刻于碧落洞崖壁上。如今,虽然诗刻前小部分岩表已经剥落,但大部分字迹尚清晰可辨,其中确有“小语辄响答,空山自雷惊”之句,这比《苕溪渔隐丛话》成书时间要早几十年,当为的论。

苏东坡此次途径英州,除了留下《碧落洞(在英州下十五里)》一诗外,还为陪同前往的表兄,时任广州府提刑的程正辅《游碧落洞》一诗作答(程正辅作有《次韵东坡碧落洞》一诗,不排除诗人是为了答谢而作),即《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诗中“溪山久寂寞,请续离骚经”,“我顷尝独游,自适孤云情”之句,也是诗人宠辱不惊恬淡心境之表白。

苏东坡对于英州所产英石应该很熟悉。早在元祐七年(1092年)任扬州知州时,时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的表弟程德孺(程正辅之弟)从岭南北上,路过扬州。程德孺和苏东坡一样都有石癖,他带给诗人两方英石,其中一方绿石被苏东坡命名的“仇池石”。苏东坡作有《双石》诗,其中引首提到:“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诗人联想到,在上年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任内,曾经有一次梦见有人请住榜曰“仇池”的官府,醒后便诵颂了唐代诗人杜甫流寓陇南时所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中之一首:“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关于这方“仇池石”形色的不凡之处,苏东坡在《仆所藏仇池石,稀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於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诗中具体作了介绍:“海石来珠浦,秀色如蛾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

绿色英石至今仍然极为罕见,这方小中见大的景观石获得诗人之青睐,也是顺理成章的。

俞莹:英石雅集拜坡翁

白英石山形石(2019广东英石秋季雅集参展藏石)


仇池山位于今甘肃西和县大桥乡,是东汉氐族所建仇池国所在地,山上有小有洞天、伏羲仙崖、麻姑山洞等仇池八景以及玉泉洞、峰崖洞等古洞,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苏东坡感觉这方绿色英石与仇池山十分相似,便作诗《双石》咏之,表达了归隐之心:“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安。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人以诗传世,石因诗成名。后来,有将英石称作仇池石者。苏东坡十分喜爱这方绿色的仇池石,视之为“稀代之宝”,诗人用高丽国进口的大铜盆盛装,用自己采集的登州卵石铺垫,并多次写诗咏颂,邀请好友观赏品题。当时苏东坡贵为国戚的好友王诜,想借观一下——实为攘夺,苏东坡巧与周旋,文思如涌,最后提出以王诜珍藏的唐代著名画家韩幹之《牧马图》交换,最终保得爱石无恙。

以后,苏东坡宦游四方,“仇池石”不离须臾,伴其余生。这也是英石赏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