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罗汉塑像的来龙去脉

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显赫位置,有一尊真人尺寸的罗汉像格外引人注目,从罗汉像下方的说明可以知道这尊罗汉像来源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在1912年河北易县地区的洞穴中发现了10个真人大小的罗汉人物塑像,这些釉面陶瓷人物塑像代表着佛陀的门徒,穿着修道院的长袍,坐在独立的陶瓷基座上。当然面对这些珍贵文物,参观者都想知道这尊来自中国的罗汉像是如何成为大英博物馆的展品?

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罗汉塑像的来龙去脉

1912年,民国初年,中华大地处于历史的混沌时期,然而对于古董交易而言则是进入一个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一年易县一个山洞里的一组罗汉像引发了来自世界各国古董交易商的关注,而德国古董收藏家帕金斯基从清朝末期以来一直活跃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专门收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年夏季,帕金斯基在北京看到一尊令他叹为观止的三彩罗汉像,这尊罗汉如真人大小,表情平静祥和,双手结禅定印,袈裟纹理自然,巍巍然深具禅意。当他表示要买下这尊罗汉塑像时,却被告知已被日本人买走了。帕金斯基并不甘心,经多方打探得知这尊佛像来自距离北京西南方130公里的河北省易县某个山洞里。

这年秋天帕金斯基在翻译和向导的带领下前往易县寻找安放这批塑像的山洞,经过一番艰苦寻找还终于找到了这个山洞,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山洞里的文物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些零星文物。原来另外一批外国古董商抢先一步对此进行了扫荡并出高价雇佣当地人将搜罗到的一批罗汉像运下山去,由于山路陡峭,一些罗汉塑像不幸摔碎,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罗汉像,则被卖给了外国古董商,但是还有至少两尊罗汉像则被当地政府没收。

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罗汉塑像的来龙去脉

此后经过统计,这座山洞至少放置有十六尊罗汉像,被损坏了三尊,目前有10尊塑像散落收藏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据说这其中至少有8尊就是被这位帕金斯基参与交易的。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尊易县三彩罗汉造像,是在1913年流失到英国。其后的1914年夏天,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馆长访问大英博物馆,看到这尊造像,打听到是从弗兰克公司购得,于是也从这家经营古董生意的公司购得一尊。

从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尊罗汉像看,塑像下方有一底座,但是事实上当初帕金斯基等人交易的塑像并没有底座,这就牵出另外一桩公案。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上,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国际大古董商,同时也被称为“文物大盗”,此人就是卢芹斋。据说20世纪上半叶被贩卖到海外的中国文物中,有一半是经他之手,其中许多属于中国国宝级文物,例如著名的昭陵六骏石刻。当卢芹斋看到易县三彩罗汉像在欧洲引起轰动后,立刻也前往易县淘宝。卢芹斋幸运的找到了留在易县的最后一尊罗汉像(后被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馆收藏),同时收购了还在山洞里的那些些塑像底座,并把他们转卖给世界各大博物馆。

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罗汉塑像的来龙去脉


“罗汉”在佛教中是指人通过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原始佛教的经文中,罗汉既可以获得涅槃,从而获得永恒的解放、永远脱离轮回。罗汉往往具有最高水平的知识和美德,而在佛陀涅槃后,他们也承担着维护世间佛法的责任。而在佛陀1250个弟子中有十六位资格最高、果位最高的就是佛陀的十六个护法,随着佛教日益中国化,十六罗汉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因素,对罗汉也自然越发推崇,而这种宗教发展在艺术上的体现就是各种形式的十六罗汉。

易县十六罗汉是手工塑形、施釉的三彩釉瓷器。虽然其体量比真人尺寸略大,却在人体比例和结构上拿捏的甚为精确。塑像面容古朴祥和,袈裟自然下垂,漏出手和脚。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易县罗汉品相完美,在展厅中相对而视。大英博物馆所藏的罗汉像结禅定印的双手最为出色。西方人认为,这些罗汉像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写实主义雕像,就艺术和技术水平来说,堪称中国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故此,这一系列造像从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深受美术史学界的关注。而后经近代科学断定,这批易县三彩罗汉像的制成年代应为1210年前后的100年间。

根据近代的考古考察,藏着这批三彩罗汉像的睒子洞,位于八佛洼半山腰,海拔五百米左右。这一带山路陡峭崎岖,河北省考古所的考古学家轻装上阵,也要经过三个小时的攀爬方进入洞口。而这些等身的罗汉像体积庞大、分量沉重,将十数尊罗汉像安放于此洞中实属不易。而且经过专家们的实地勘察,在八佛洼山体也没有发现上下山麓的捷径。而这些罗汉像栖身如此的原因,则成为了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所有的猜测中,修行说是最为站得住脚的。在很多石窟中都会修建修行窟,供僧人面壁修佛、闭关修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睒子洞属于八佛洼山下的寺庙的一部分,是山下的僧人定期上山闭关修行、打坐修禅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