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羅漢塑像的來龍去脈

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顯赫位置,有一尊真人尺寸的羅漢像格外引人注目,從羅漢像下方的說明可以知道這尊羅漢像來源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在1912年河北易縣地區的洞穴中發現了10個真人大小的羅漢人物塑像,這些釉面陶瓷人物塑像代表著佛陀的門徒,穿著修道院的長袍,坐在獨立的陶瓷基座上。當然面對這些珍貴文物,參觀者都想知道這尊來自中國的羅漢像是如何成為大英博物館的展品?

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羅漢塑像的來龍去脈

1912年,民國初年,中華大地處於歷史的混沌時期,然而對於古董交易而言則是進入一個最為旺盛的時期。這一年易縣一個山洞裡的一組羅漢像引發了來自世界各國古董交易商的關注,而德國古董收藏家帕金斯基從清朝末期以來一直活躍在北京的古玩市場,專門收集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這年夏季,帕金斯基在北京看到一尊令他歎為觀止的三彩羅漢像,這尊羅漢如真人大小,表情平靜祥和,雙手結禪定印,袈裟紋理自然,巍巍然深具禪意。當他表示要買下這尊羅漢塑像時,卻被告知已被日本人買走了。帕金斯基並不甘心,經多方打探得知這尊佛像來自距離北京西南方13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某個山洞裡。

這年秋天帕金斯基在翻譯和嚮導的帶領下前往易縣尋找安放這批塑像的山洞,經過一番艱苦尋找還終於找到了這個山洞,然而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山洞裡的文物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些零星文物。原來另外一批外國古董商搶先一步對此進行了掃蕩並出高價僱傭當地人將蒐羅到的一批羅漢像運下山去,由於山路陡峭,一些羅漢塑像不幸摔碎,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羅漢像,則被賣給了外國古董商,但是還有至少兩尊羅漢像則被當地政府沒收。

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羅漢塑像的來龍去脈

此後經過統計,這座山洞至少放置有十六尊羅漢像,被損壞了三尊,目前有10尊塑像散落收藏在世界各國博物館,據說這其中至少有8尊就是被這位帕金斯基參與交易的。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尊易縣三彩羅漢造像,是在1913年流失到英國。其後的1914年夏天,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館館長訪問大英博物館,看到這尊造像,打聽到是從弗蘭克公司購得,於是也從這家經營古董生意的公司購得一尊。

從目前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尊羅漢像看,塑像下方有一底座,但是事實上當初帕金斯基等人交易的塑像並沒有底座,這就牽出另外一樁公案。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大地上,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國際大古董商,同時也被稱為“文物大盜”,此人就是盧芹齋。據說20世紀上半葉被販賣到海外的中國文物中,有一半是經他之手,其中許多屬於中國國寶級文物,例如著名的昭陵六駿石刻。當盧芹齋看到易縣三彩羅漢像在歐洲引起轟動後,立刻也前往易縣淘寶。盧芹齋幸運的找到了留在易縣的最後一尊羅漢像(後被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收藏),同時收購了還在山洞裡的那些些塑像底座,並把他們轉賣給世界各大博物館。

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羅漢塑像的來龍去脈


“羅漢”在佛教中是指人通過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在原始佛教的經文中,羅漢既可以獲得涅槃,從而獲得永恆的解放、永遠脫離輪迴。羅漢往往具有最高水平的知識和美德,而在佛陀涅槃後,他們也承擔著維護世間佛法的責任。而在佛陀1250個弟子中有十六位資格最高、果位最高的就是佛陀的十六個護法,隨著佛教日益中國化,十六羅漢逐漸成為民間信仰的重要因素,對羅漢也自然越發推崇,而這種宗教發展在藝術上的體現就是各種形式的十六羅漢。

易縣十六羅漢是手工塑形、施釉的三彩釉瓷器。雖然其體量比真人尺寸略大,卻在人體比例和結構上拿捏的甚為精確。塑像面容古樸祥和,袈裟自然下垂,漏出手和腳。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兩尊易縣羅漢品相完美,在展廳中相對而視。大英博物館所藏的羅漢像結禪定印的雙手最為出色。西方人認為,這些羅漢像是極為罕見的中國寫實主義雕像,就藝術和技術水平來說,堪稱中國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故此,這一系列造像從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深受美術史學界的關注。而後經近代科學斷定,這批易縣三彩羅漢像的製成年代應為1210年前後的100年間。

根據近代的考古考察,藏著這批三彩羅漢像的睒子洞,位於八佛窪半山腰,海拔五百米左右。這一帶山路陡峭崎嶇,河北省考古所的考古學家輕裝上陣,也要經過三個小時的攀爬方進入洞口。而這些等身的羅漢像體積龐大、分量沉重,將十數尊羅漢像安放於此洞中實屬不易。而且經過專家們的實地勘察,在八佛窪山體也沒有發現上下山麓的捷徑。而這些羅漢像棲身如此的原因,則成為了另一個有趣的話題。在所有的猜測中,修行說是最為站得住腳的。在很多石窟中都會修建修行窟,供僧人面壁修佛、閉關修煉。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睒子洞屬於八佛窪山下的寺廟的一部分,是山下的僧人定期上山閉關修行、打坐修禪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