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史記》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領導幹部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經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薰陶,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係。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包括歷史經典、文學經典、哲學經典、倫理經典等多個方面。


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幹部要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鑑是非、知興替,起到‘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的作用;通過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3辨能力;通過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總之,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量鴻篇鉅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從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的哲學思想,到《春秋》《史記》的歷史故事,再到屈原、李白、杜甫的詩歌、“魯郭茅巴老曹”的創作,中國的哲學、歷史、文學著作中產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史記》。

學習經典:《史記》


《史記》


作者及作品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漢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因替西征匈奴被圍投降的李陵辯解,觸怒漢武帝,遭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130篇,52萬餘字,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為“二十四史”之首。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把寫作動機表述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史記》不僅在體例上開風氣之先,引來歷代官修史書效仿,為史學贏得了獨立地位,同時還富有極高的文學造詣,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高超的敘事技巧、生動洗練的文筆、強烈的感情色彩,深刻地影響了後世詩詞、戲曲、小說等文學品類的發展。

學習經典:《史記》


經典語錄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習經典》】

學習經典:《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