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慎审古今


   个人认为,这条问题所反映的本质是中国精神与审美的古今之别问题,非常典型。不仅是专家,同时也包括了读者,包括了创作与阅读为何,包括了文学的定位、取向、形态,包括了从认知接受系统到创作本源的综合的古今之别。

(一)时代的古今之别。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诗国”,诗在所有汉语言文学中排行第一,第一动力是官方,是朝廷,这个不能否认。科举考试自唐代中期至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律诗、律赋被列入朝廷科举应试范围,王安石废之,历元明两代停止了几百年,到了清康熙年期又再恢复,如此直至清末。这意味着,诗的创作、标准、检验尺度和传播形态有稳定的权威系统加持,不是谁都能违反的。第二,读书人的脾性追求,很快很容易很广泛地发展出文人之间彼此传递的分享型创作,互答唱酬,刊诗出文,以诗教诗艺行于世,最好的诗歌是从这个领域中产生,借朝廷的力量写自己的创作。第三,不论是朝廷之用还是私下分享,书面语在写作中压倒一切,它杜绝了直接的赤裸的“我手写我口”,日常口语无法无条件地进出,这意味着写诗和读诗都是文化人的事情。第四,两千年儒教道学、千年的佛典梵经,里面的一切,典故、意象、节奏、色彩、内含,是读书人极度熟悉的——这当然与科举制度有直接关系——这个系统在晚唐之后,主体基本上稳定下来,元明清的诗人也在这个范围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和语言中的象征系统及其功能。古体诗的深度和丰富程度是靠这个象征系统——“功夫在诗外”的“诗外”——所成就和维系的,所谓“诗味”“境界”“神韵”“风骨”“内涵”全由此出。任何丰富的社会实践要进入诗歌领域,都要经过这个系统的洗礼,一首诗算不算好诗,核心标准也在这里,古人的“诗话”“词话”反来复去说的就是这个。

好了,以上几点,请问现时保留了多少?

   (二)专家的古今之别。古时的专家,一般都是先成为诗家,才敢公开评论古人和他人之诗,“评其得失”“批其优劣”,以示诗学真源,评论功能直接为创作服务,鉴赏环节也是为创作服务。所以,古时的诗学语言,与诗的语言就颇为相近,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这本身就在用诗的语言论诗,现代人不在这个象征系统中,读着就觉得云里雾里了,不是古人写得不明白,而是你还不在其中,无从明白。古人评诗的文字都是直觉性的,尺度模糊,内含丰富,感觉生动,同时又零碎多义、不系统不科学甚至矛盾重重,一人一说,一时一说,原因就是它只为写诗的人服务的,不是给光说不练的人看的。现今的专家,只是文学史研究的专家,把古诗作为现象进行学术性研究,所以现今专家的“出品”绝对不是诗,而是关于诗的研究,写古体诗不是评教授、博导的必备资质,所以你看到现今关于古诗的研究性著作与古人的“诗话”“词话”有着极为全面且深刻的区别。后者更显学术之“公器”作用。   

专家的古今之别最全面最深刻。

    (三)读者的古今之别。时代的不同,最重要的反映肯定是读者世界观价值观和所用语言的差异,导致对诗的认知接受范围、深浅程度、情感安放不一。前面说了,在古代,作者和读者往往是同一个群体,起码读者群的核心主体、引导诗歌走向的权威人物统统是写作者,很容易彼此之间形成合与分的反应,这是圈子文化的特色所致。也因如此,传统中那些优秀的诗歌选本首先考虑的也是这班人的需求,如上疆村民选编、唐圭璋笺著的《宋词三百首》是为对写词有追求的人编选的,为了凸显、守护和传播朱孝臧词学标准,这个选本其实并没有在新中国后真正流行起来,因为太专深了,选词的尺度文人化,与普罗大众的距离明显,远不及胡云翼《宋词选》影响大。但老实说,就对词史词艺的反映深度和高度,新中国以来还没有一个宋词选本能在它和陈匪石《宋词举》之上的,我们做了太多适应时代需要的“变通”,越变越通俗,越变越显白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现代化。时至今日,还喜爱写旧体诗的人群中,真能出入传统审美尺度的是极少数,我们有关古体诗词的审美口味和理解力本身早就偏离传统了,只是普通读者缺乏较深入系统的学习,没感觉得到罢了。

    写出好诗,不是只在盛唐处、在唐宋小令处,在爱国主义诗歌、在山水田园间逗留,诗意地想象一下自我的美妙,就能与古人心会的。能够有眼力识别一首诗的好坏,必须要在精神上已经比较完整地进入“古典化”,对四书五经、先秦两汉、史记左传、辞赋《文选》、大乘佛典等等有深入的系统的学习吸收,你对古人所用整套的语言系统、象征系统有深入浸淫,理解,认同,消化,日积月累才有感觉,有眼界出来。一首好的旧体诗,不仅仅是格律上过关,还有语言意象上的高明,这种高明是与古人比,不是与现代人比。现代人理不理解得来,不是尺度,你要求现代人能理解,不如写新体诗算了!

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不对盛唐之前的诗歌有深湛的涉猎,不懂得中国诗歌的“秘密”在盛唐之外,你还不具备鉴赏什么叫好的古诗的能力。这如同书法,你不懂得唐朝之前的碑帖好在哪里,不懂得篆隶古意之高妙为何一定比漂亮的明朝行楷要重要得多得多,你也不具备评鉴一件书法作品高下的能力。

是的,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本来就是古人的观点。既然写旧体诗,你就一定要依古人说,不能依现代人说。所以,最后,总括一下我的观点:鉴赏什么叫好的旧体诗,当代专家能力不及古人,而读者和写旧体诗的群体,更不及古人,原因是人生去古太远,肚里无“古”,心肠“当下”。

2019.5.2


南山阳


纸上谈兵这个寓言故事形容“专家”最合适,特别是文化社科类,这里讲个故事:当年末代皇帝溥仪先生被特赦后,有一次到故宫参观,讲解员为大家讲光绪。尽管有一些错误,溥仪依然静静地在听。突然讲解员,指着一副画像说:这就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光绪帝。溥仪再也忍不住了,说:“这不是光绪。”讲解员说:“大爷,这可是专家说,您是专家吗?”溥仪说:“我不是专家,专家说的也不对,麻烦你把专家叫过来。”大家都劝溥仪算了,溥仪说:“不行,对待历史就是要严肃、认真,”专家到来后,问到:“你谁呀?哪个单位的?我研究清史二三十年了,难道还不知道是不是光绪啊?”溥仪没好气说道:“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说:“你别丢人了,光绪哪有儿子?”顿时不明真相的人哄堂大笑。溥仪怒了:"这副画像是光绪的弟弟醇亲王。我还不能不认识我爹吗?"专家大惊:“您莫非就是皇帝?”此时,大家议论纷纷。溥仪正色道:“不,我不是皇帝,我是新中国公民——溥仪!”


浪漫光影


你提的问题,我很有同感。

因为,我也做过6年初中语文教师。教师的责任是传道释惑的。要把教材中散文、诗歌和文言文,按照一桶水的比例去教导“一碗水”的学生。讲就讲的头头是道,让学生们理解明白其中倡导的现实意义,树立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你让我给学生传授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自己也来作一篇什么什么记,不是写不出来,但我愿意看见我的学生们,写出高作,我就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当然,也有很多既会教又会写的,我很佩服,可是我更知道我的职责是教师,而不是作家。

同样,现今中考、高考,比如那些数理化科目,老师和学生们同题考试,不一定考得过学生们。大家觉得对不?

同理,只要我们的诗词专家们把诗词解析到位,让他们的粉丝们有收获、学有所成,不必苛求他们有多么优秀的诗词佳品。

只要他们不是伪学者、假冒“高大上”者,我们也要用常人的眼光去对待。

愿我的回答对朋友们有帮助!





平民之宴


康震不象学者,是个政治投机分子,王安石到他嘴里成了英雄,他对王安石的历史与变法,刻意不提王安石的二个死党与女婿是蔡京,蔡卞二兄弟,更不提王安石对司马光,苏东坡二兄弟,欧阳修等大批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迫害。是以今天的眼光妄断历史,王安石的死党全是奸臣,反对者全是忠臣这一事实他也刻意不谈。“青苗法"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他的死党亲信,百姓与“杯酒释兵权"的后裔们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严重动摇了那时的国家稳定。

文化是用来卖弄诈骗的吗?利用央视平台招摇撞骗最终锒铛入狱的所谓“大师”们还少吗?不懂不是错,谁也不可能是全才样样懂。装懂是虚荣,人品欠缺。恶意歪曲是阴谋家,是品德恶劣的犯罪。这不是什么学术观点不同,而是不择手段利用学术在经营谋一己之利。康震就是恶意歪曲历史,有意断章取义,个人目的阴险。严重误导年青一代对历史的认识的权术家,不客气的说就是学术界的败类。

仅看他用的是“中国画的基本线条勾勒”,握笔却是钢笔写字式。也不是专业中国画毛笔,又不是水彩,水粉等专业画笔。画在图案上的线条哆哆嗦噎,杂乱不堪。没有中国画构成,更没有西洋画的构成常识,这种不中不洋儿童幼稚园水平都不如的“本事”,连绘画的基本常识也不懂,也敢在如此隆重在场合敢秀自已“画画才能”,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在侮辱广大观众的智商。康震作为公众人物在国家主流媒体前的任何一点滴行为,对观众有方向主导性作用这个常识,他会不懂吗?他起码要搞搞清楚,这不是他个人秀的舞台,先要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占了那么多时间,画出这种涂邪恶意误导观众抬高自已,人品绝对有问题。

康震身为学者教授对历史断章取义,刻意误导有失师德。近几十年以来,黄巢,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张学良等都被重新定义为英雄,就是这种功利至上学者的大作。王力群,易中天,郦波等这些学者教授就客观公正多了,这是康震之流政治学者的一面镜子。


鹤林雨露3


问题:某些诗词专家讲起诗词知识滔滔不绝,很专业,为什么做不出比较有分量的诗词?


前言

讲起诗词来滔滔不绝非常专业,但是做不出有分量的诗词,老街觉得有几个原因。是否有道理,欢迎大家来讨论。

一、术业有专攻

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术业有专攻,是指对于某一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本专业是专家,但是其他专业水平一般是正常的现象。

今天很多老师的“专业”并不是诗词创作,而是诗词赏析。比如学校的语文老师,他的目的是教会大家阅读理解古诗词,而不是创作古诗词。

因此今天很多中文老师的“术业有专攻”并不包括诗词创作。

二、割裂的术业有专攻

今天诗词的“术业有专攻”被割裂了,学校里学习文章不但要阅读理解还要求作文,但是古文和古诗词的学习把创作剔除了。原因是为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不实用、不需要。

古人学习诗词和骈文的创作,是因为科举考试中考诗赋。从唐朝开始,科举中的诗是格律诗、赋是骈文律赋( 中断过一段时间)。 读书人不学习创作就等于关闭了求仕的大门。

所以古人学习诗词,当然要学习诗词的创作。相比较而言,今天学诗词是阉割的“术业有专攻”。

三、社会不需要诗词创作

之所以诗词的“术业有专攻”被阉割,是因为目前的社会完全不需要学习诗词创作。

1、高考不但不考诗词创作,连现代诗都不考。

2、考公务员也不需要诗词创作。

3、找工作投简历应聘时,您说您擅长创作诗词,估计99%的HR会以为您是脑子有问题吧。

4、评职称不需要诗词创作,没听说评教授是上因为诗词写得好。 研究诗词的论文写得好、并发表了才有用。

四、诗词专家为什么不谈自己的诗词作品

诗词专家们谈论诗词时,不谈论自己的作品,有4个原因。

1、确实有人不会

叶嘉莹先生说过一个故事,她当年回国时听过一个教授的课程,认为这个教授讲得非常好,就想读一下这个教授的诗词作品,但是没想到这个教授只会讲不会作。

2、会,但是做得不好

电视节目中大家可以看到,有教授出名了以后,已经开始在用功学习创作了。

3、水平很高但是不愿意显摆

很多讲解诗词创作理论的,未必诗词做的好。但是有的人既能授人以渔也能授人以鱼 ,有的人我们知道:例如钱钟书、叶嘉莹、闻一多.....有的人我们不一定知道。

4、大部分读者没有鉴赏能力,专家的作品再好,也有可能被喷。

很多读者和观众是矮人看戏,批评和赞赏也是人云亦云。甚至有人说唐宋以后就没有好的诗词了:

唐以后不看诗、宋以后不看词.......

其实是看不懂和看得少。

结束语

今天的社会,大家正在全力以赴的进行民族复兴大业,需要更多的理科接班人。而文科的需求本来就很少, 诗词创作对于推动经济建设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所以渐渐式微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国维不是说过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让我想起一个人来了,此人曾是一时诗坛翘首,举世闻名,风头十足,忽然中年以后改道去做文学评论——他的莎士比亚研究确是硕果累累的——不知道是他写不出来还是没再写了,反正没作品了。此人就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 - 1834,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原因何在?不得而知。也许他的身体被鸦片烟给摧残了,也许他更醉心于莎士比亚研究,......,图三就是他停止写作之前的伟大的烟作《忽必烈汗》的原稿。事实上,就连这首他都没完成,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人到访,云云。我翻译过这首,译文可以在我空间里找得到(在回答里无法加链接,见谅)。


话是多了点


题主的问题是某些诗词专家,是不是有所指呢?

其实“诗词专家”这个词语今天听起来,有些贬义。诗词是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喷薄而出的一种押韵的文字,是一种很个人的事情,有谁能替代作诗者的感受,成为你的专家?

而如今出现在大众面前被称为诗词专家的人,大部分都是语言类、文学类、古文类老师、教授,诗词不过别人在主业之外的爱好,末技而已。

我们硬要给他们栽上个“诗词专家”的名头,人家还不一定乐意。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诗是韵文。第一点是在格律上有要求,第二点是内容上有高度。

格式、格律这些知识点是前人总结出来,是可以传授的,而内容上的东西,那些灵光一闪的诗意,是无法传授的,需要靠学习者自身的天性和大量阅读后产生顿悟。

老师,只能传授给你知识,不能传授给你灵感。

甚至,这些老师由于长期为专业知识所困,被生活、工作打磨得早已失去了诗心。但是他传授讲解诗歌技巧是可以的,是专业的。

如何写诗和如何写好诗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说“诗词专家”只是认同这些学者在文化上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是形式的,并非内容的。

说到底,是我们自己知识太少,才会把没有灵感、没有诗心的诗词知识技巧讲解传授者捧为“诗词专家”。

其实大都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尊称为师足矣。

老话讲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这些诗词专家只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领路人,他有没有诗心,写得好不好其实没什么打紧。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靠着天分和灵感弯道超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修行看个人”。

当然也不排除专家也能做好诗,但是他们都不是专业诗人,就算偶有佳作,也不见得就要拿出来现吧,如今杠精、喷子这么多,欣赏水平又参差不齐,有很多诗写得好的人未必愿意晒出来接受点评。

人家专业技能就可以滔滔不绝地碾压大众了,而且这些诗词知识都是没有争论,无法乱喷的,他们又何必拿自己真实心理表达的诗作出来让人指点?

张学友为什么不愿意参加综艺类节目?人家爱惜自己的羽毛而已。

某些专家得意洋洋晒出自己的诗来,那完全是被综艺节目捧得失去了自知之明。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大学中文系教授往往也不写小说。因为创作除了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生活积累,更需要激情!如果没有了创作激情,是写不出任何作品的。

诗歌同理。除此而外,诗歌更需要用有限的文字寄托感慨、抒发胸臆。进行教学或研究的专家与创作诗歌的诗人之间,术业各有专攻。教学、研究者主攻诗词歌赋的历史发展、平仄韵律等理论性方面,久而久之,讲诗论词,精彩纷呈!但却因过于专注理论研究而疏离了创作,毕竟创作不是结构性体系建设,而是有感于生活,发乎于灵感,表现在惊天地、泣鬼神的笔触之中……


风月谈否


不精通诗词歌赋用什么给人讲解?

既然精通却又不会写,这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诗词构造,这律,那律,这平,那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古汉语,现代汉语,汉字与诗词用字...都很精通不会作诗?

不会写作文的老师肯定不会教语文,不会写诗的老师肯定不会教诗词学。因为,教学生写作文老师最低会写范文,教诗词学最低要会写例句。

经常看见头条专家以“平仄”写例句。四句诗都“平仄”出来了,不会填字?不会填字,“平仄”一首诗的依据是什么呢?

风吹石头响

粗纱流在后

这是自然规律,用的着平仄来考量吗?自然规律对人类有很大的作用,以“平仄”套路出来的意义有什么用?

上联;云高不过山

会写诗的人不用动脑子。

下联;雾落雨三天。

不会作诗的人就胡扯。

写诗的人要懂自然规律,教诗的人必须要懂自然规律,教人写诗与解诗都离不开自然规律。不懂自然规律给人讲什么“格律”“韵律”“律诗”?

识字断意开文路,

子升午落莫回头。

拨笔弄墨砚秋池,

瑞雪赋梅诗一首。


用户碧家小玉


徒有虚名,並無真才实学,名是鉆营而得,皆是为利。为显权威名人地位,只好到处游说。谬论百出,滔滔不绝,抱着语不惊人不成威的宗旨,标新立异,貶损前人古人圣人,唯我独尊,唯我独是。君不见誇誇其谈者,口沫横飞,到处演讲演说,自诩为大師,自封成学者,置古人前人圣人的流传千古之作,将圣賢之敎诲,视作敞屐,自创其说,各立山头,书法界,鉴藏界此现象尤烈。到底天多高,地多厚,此类人的认知,尚不及三岁幼儿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