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秘密:正气与邪气的较量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调和均匀充沛,那么病邪就不会侵犯人体,不至生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能够在人体内存在,必然有身体亏虚的一方面,也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影响。

有一个成语叫趁虚而入,大概也说的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所有的病症,几乎都是有虚损的因素在内。这如同一个人经常上火,必定有阴虚阴液亏损的内因;或者说一个人经常湿气重,必定有阳气虚脾胃亏虚的内因。

道理在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导致阳亢经常产生上火的现象;如果脾胃虚、阳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导致湿邪反复发作,诸如此类,不枚胜举。

因此有时候,降火的重点在于滋阴,祛湿的重点在于健脾胃,这是治病求本,固护正气的思维。

因此,黄帝内经也有大量关于正气邪气的描述,说正气是用于护卫身体健康的,邪气是外因,是导致身体发病的外部因素;正气起主导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病证。


不生病的秘密:正气与邪气的较量


病因和病因学说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叫致病因素。如,引起感冒的原因,中医认为是风寒、风热或者暑湿等,西医认为是细菌、病毒等。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非常重视各种致病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疾病就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动态平衡失调的结果。即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从而引起病理状态。

中医病因学说认为,致病因素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可归类为以下四类:外感性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疬邪气)、内伤致病因素(主要涉及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虫兽伤、寄生虫)等。重点内容是外感性致病因素、七情内伤、痰饮、瘀血。

这些因素作用到人体,当人体调节能力低下,不足以纠正机体以恢复动态平衡的时候,就会引起某些功能和形质的失调或损害,导致疾病发生。由于病因种类不同,其性质各异,所导致的病证也不同,这都是病因学说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探求病因的方法


中医病因学说探求病因的方法除了直接询问法之外,主要特点是辨证求因。

1 直接询问法

即当患者得病之后,医生直接询问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如患者腹痛,需要询问腹痛原因,如果患者回答是冷饮所致,医生就可以判断是寒饮食所伤,直接询问法是中医病因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2 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法,是中医最具特点的一个认识病因的方法。所谓辨证求因,就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又称“审证求因”。

中医认识疾病,不仅仅依靠直接询问,还要根据患者感受某种致病因素之后临床上所作出的反应、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原因:(如,天气冷,患者感受风寒邪气,如果人体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恶寒、头痛,鼻流清涕、脉浮紧等表现,根据感受风寒邪气,又有头痛、恶寒、流清涕、脉浮紧的表现,就可以判断为风寒表证,表示感受风寒邪气;如果虽然患者感受风寒邪气,但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流黄涕、咽痛、脉浮数的表现,这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推求出来的病因就是“风热表证”。虽然是感受了风寒邪气,但是由于患者体质阳热偏胜,风寒邪气依从于阳热体质表现出来的证候、体征是一派热象,这时辨证出来的“因”就不再是风寒,而是风热邪气。

中医辨证求因不是最初的“一级病因”,而是“一级病因”作用在人体后辨证得出的证候的一个分类,又叫作“二级病因”。中医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说不同于西医病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生病就是体内正气打不过邪气


邪气包括大自然里面的风寒暑湿燥火等,也包括身体内气滞血瘀痰湿等病邪,人体生病,必定有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亏虚的内部原因,导致邪气不能正常代谢驱除。

就如同年轻人,脏腑精气充盈,自然很少病痛,而老年人脏腑日渐虚衰,必定各种病邪趁虚而入,导致各种杂症重生。

因此,很多中医的有名方药,在治病的同时,都是补虚扶正驱邪同用,时时注意顾护正气。

当正气遇到邪气,一场战争的爆发就是无法避免的了。一方为了自己的发展侵犯他人,一方为了自身的安危奋起反抗。下面我们来解读两则医案,从中体验正与邪之间展开的这场激烈的战争。

病案1

王某,男,29岁。因劳累汗出受风,发热3日不退,体温在38。5〜39.6℃之间,服阿司匹林、泰诺等退热药后,汗出,热退,但4〜6小时后,体温即升至原高度。恶寒发热,恶寒时加盖三床棉被仍觉冷,随即发热,无汗,关节酸痛。舌红、苔白,脉浮弦数。

这是一例非常典型的外感风寒邪气而引起的感冒发热病例。我们这里,重点对几个症状进行分析,来体会一下正邪交争的过程。

▌1.恶寒(怕冷)

当我们经受了一次别人的恶意攻击后,做出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遭到袭击。人体也是一样。刚刚经受了一次风寒邪气的侵袭,人体对风、寒这样的自然现象会变得异常敏感。遇到一点点风吹草动,人体马上会紧张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冒后,患者会出现怕风、怕冷这样的症状。

恶寒是中医判断外感病病位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只要还有恶寒的现象存在,就说明邪气还在体表,就需要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恶寒消失,不外两种情况:邪气被正气驱赶出人体;或者邪气进一步深入到机体内部,病情加重了。俗话讲“好了伤疤忘了疼”。伤口还在疼痛流血,人就会随时警惕不要再受到伤害。一旦伤口痊愈,头脑中的这根弦也就松下来了。

▌2.发热

发热是外感病中最常见到的症状之一。无论感受的是寒邪还是热邪,都可以出现发热的表现。

这热是从何而来的呢?

奥运会场激烈的角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赛场内多么的凉爽,对峙的双方选手仍是大汗淋漓,身热难耐。说明一个道理,交战是一个非常消耗能量的过程,交战会产生大量的热。人体也是一样。当邪气来袭,正气奋起抗争的时候,正邪之间展开的激烈战事,带来了大量的热。

▌3.汗

当人体遭遇外邪侵袭时,通常会采取三种方法,将邪气驱逐出体外。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汗、吐、下。如果邪气在体表,人体会通过发汗,让邪气从表而走;如感受风寒邪气后,在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人体也可以出现遍身汗出,热退神清气爽。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中医根据人体自身的规律,发明了汗法,帮助人体更好地通过发汗的方式,把停留在体表的邪气驱赶出去。

如果邪气在上,如吃了一些不干净的食物,胃会马上作出反应,希望把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去,就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如果这些不干净的食物继续向下到达了肠,肠就会通过腹泻的方式,把这些脏东西排出去。这就是我们平时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的急性肠胃炎的发病过程。

以上是邪气从外侵袭人体,人体正气奋起反抗的过程。对于这种外感性的疾病,中医一般主张速战速决,尽快地将邪气驱赶到体外。如果治疗不当,邪气没有被清除干净,反而停留在身体里,邪气就会对正气造成不断的耗伤,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疾病,中医称为“闭门留寇”。

中医对外邪的处理思路,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中国自古尊崇“和为贵”的思想,希望成就“睦邻友好,和平共处”,构建“和谐社会”。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仇敌,也同样显示出无比的宽宏,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对于外邪,中医采用的方法,与西医"对抗”的思路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医永远允许外邪存在,只是不要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就可以了,所以策略是“驱逐”。

内伤病的发病过程,与外感不同。外感是有外邪来侵犯,内伤病中的邪,却常常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暴饮暴食,酷爱肥甘厚味、生冷黏腻,就是在努力培养痰湿之邪;我们性情急躁,怒火常燃,雷霆常作,就是在培养肝火之邪;我们多愁善感,孤独自闭,郁郁寡欢,就是在培养气郁血瘀之邪;我们彻夜不眠,房事无度,紧张焦虑,就是在为中风奠定基础。人体阴阳平秘的正气,确实敌不住如此繁多的邪气来打击,最终败下阵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正邪之争,以邪胜正负作了了结。

下面我们还是继续品读医案,来加深一下对内伤疾病的认识。

病案2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

这则医案是金元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朱丹溪的医案。

案中的患者,就是由于长期在饮食劳逸方面失常,最后导致了中风病的发生。由于是文言文,这里稍作注解。

案中讲到,这是朱丹溪治疗郑老先生的一则医案。郑先生快六十岁了,平素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所进饮食以肥甘厚味为主。房事活动也不太节制。一天晚上上厕所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双手张开,小便失禁,双眼上吊(俗称翻白眼),大汗淋漓,喉咙里痰声隆隆,如拉锯。呼吸非常微弱。

从这例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风病发生的几个重要的因素:痰湿,肾虚,肝风。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脾会主持运化水谷;但由于长期大量的食用肥甘厚味,脾的工作压力过大,脾会疲劳;肥甘厚味无法得到正常的运化,就会聚集在身体里,形成痰湿。这是由于我们的饮食失宜,损害了正气,培养了痰湿之邪。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肾水会为肝木作好滋养、涵蓄的工作,使肝木性情舒展而不暴烈。但由于房事不节制,对肾水的消耗过度,肝木得不到充分的滋养,性情就越发的急躁,或表现为肝火,或表现为肝风。此例即属肝风内动。

痰湿也好,肝风也罢,这些邪虽然在体内,但是如果人体此时注意培补自己的正气,邪气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一般在没有发病之前,我们的确很难意识到这种危险。

直到有一天,灾难来到面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大便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兼有便秘症状的朋友,大解是一个非常消耗正气的活动。这位郑老先生,就是由于大解时,正气消耗太过,肝风邪气趁其虚弱,带领痰湿邪气一路上冲,形成了中风病。邪气强盛,正气不敌,一败涂地,才有了上面的表现。

内伤病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我们在饮食、情志、劳逸等生活方面的不检点,造成了体内正气的不断损耗,邪气的不断增长,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可见,内伤病的发生,往往都是非常缓慢而隐蔽的。

同样的,疾病一旦形成,想让人体重新回复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对内伤病的治疗,也就更崇尚大家所熟识的两个字"调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抗生素在外感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医的阵地日渐衰少。中医逐渐成了多数国人的无奈之选,被放在选项单的最末位。相应的,中医治疗内伤病的优势也逐渐鲜明,“调理”才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中医也从此才成了 “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自古有“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说法。

中医不是慢,而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你认为中医在应对外感病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