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支持的清末留美幼童中都產生了哪些名動一時的人物?

有個地方叫作遙遠


19世紀70年代,晚清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倡導發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挽救垂死的清王朝。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清政府決定派遣留學生赴美國學習深造。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了四批赴美留學生,這批學生赴美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因此,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留美幼童”。這批“留美幼童”也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他們在國外接受到了先進的教育,隨著美國文化.政治制度和社會習俗潛移默化地扎進這些人的腦子裡面,他們開始把辮子減掉,脫去長袍馬褂,換上西裝和禮服等等。

他們而歸國之後除了在政界、軍界擔任要職之外,也有許多當時的學生成為中國鐵路行業、電報行業的先驅,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做出一份巨大的貢獻。在這裡,筆者就挑選幾位留美學生做簡要介紹。

其實在這些幼童中只有兩個人學成畢業,拿到學位。一個是詹天佑我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他在1905到1909年成功主持設計並建造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是我國鐵路建築史上當之無愧的先驅人物。還有一個是蔡紹基是這些人中第一位大學校長————北洋大學。


尚武菌


清末留美幼童指的是在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在曾國藩等人支持下選派到美國留學的一百多名學生,這些學生被送出國時大多隻有13、14歲,他們到美國後,進入美國的高等學府學習,並且大多數都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在國外接受到了先進的教育,因而歸國之後除了在政界、軍界擔任要職之外,也有許多當時的學生成為中國鐵路行業、電報行業的先驅,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此,筆者就挑選幾位留美學生做簡要介紹。

唐紹儀(1862-1938),字少川,是第三批留美幼童之一,於1874年被派遣到美國進行學習,被召回之後,進入天津水師下屬的洋務學堂繼續讀書,後又曾前往朝鮮處理海關事務、稅務事務等,與袁世凱結成好友。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唐紹儀憑藉之前顯露出來的出色的外交才能在接收八國聯軍佔領地區、談判西藏問題等方面效力,並且致力於收回海關控制權。民國時期,唐紹儀作為袁世凱內閣的全權代表主持議和談判,在磋商清帝退位事宜、推動共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後還加入同盟會,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是晚晴至民國時期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於1872年考取幼童出洋學習,後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相關的內容,是少數的在耶魯大學順利完成學業的留美幼童之一,歸國後到福州船政局學習海軍輪船駕駛,同樣表現出優越的才能。此後,詹天佑繼續在福州船政局擔任船員、教習,後又到廣東博學館任教,到1888年經人介紹到天津鐵路局攝入鐵路事宜,並在此後的時間內為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在1905到1909年成功主持設計並建造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是我國鐵路建築史上當之無愧的先驅人物。

除此之外,留美幼童中還誕生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他們在晚晴乃至民國時期的不同領域發光發熱,表現了中國曾向西方進行學習的成果。


國家人文歷史


留美幼童,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為了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孩童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留美幼童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優秀,這些孩子以驚人的速度學會了英語,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震驚美國,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甚至於特地接見了他們。到1880年共有50多人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這些人剛到美國的時候都是孩子,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十多年的成長經歷不止讓他們學到了美國的科技、文化,更是讓這些孩子接觸到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很多孩子西化摒棄了封建禮教的束縛。這些留美幼童像美國孩子一樣信奉基督教、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打籃球、踢足球,甚至於和美國女孩偷偷約會,剪掉自己的辮子。但是這些行為在清朝官員看來就是離經叛道,因此1881年留美幼童被強令終止學業回國,除了病故和設法留美不歸者外,94名幼童回到中國,等待他們的是清朝官員的訓斥以及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比如學工程的詹天佑最早分配的工作是當英語老師。

但是受過高檔教育、掌握先進技術的這些人通過努力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出過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外交部部長1人、外交部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海軍將領14人等等。

蔡紹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歸國後任大北電報局譯員、上海海關譯員。後隨袁世凱赴朝鮮,擔任袁世凱的幕僚。歸國後任北洋洋務總辦、天津海關道、天津北洋大學校長、天津英租界局董事。

詹天佑,首批留美幼童之一,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唐國安,第二批留美幼童,肄業於耶魯大學法律系。參與“庚款留美”事業的籌劃,歷任外交部、學部屬“遊美學務處”會辦,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業主要興辦人之一。

李恩富,第二批留美幼童,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善於演講辯論,英語語言文字造詣極佳,是在美國出版圖書的華裔作家第一人,最早的一批為華人在美國爭取平等地位的鬥士。

唐紹儀,第三批留美幼童,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動家、外交家、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國民黨政府官員。

牛尚周,第一批留美幼童,任上海電報局的技術官員,江南製造總局幫辦。他一生中最知名的事件就是撮合了宋嘉樹和倪桂珍的婚姻。宋嘉樹和倪桂珍的六位子女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是民國的風雲人物,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牛尚周成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宋家王朝”。

溫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曾是受慈禧太后信任的教育顧問,兩江總督端方的幕僚,官至清政府的二品大員。同時溫秉忠與宋嘉樹是姻親關係,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支持者之一,為革命黨在美國的募捐創造條件。1906年溫秉忠帶宋藹齡參加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白宮宴會,留下了宋藹齡與美國總統的傳奇對話;1907年也是溫秉忠把宋慶齡和宋美齡帶去美國讀書。


當狗容易做人難


詹天佑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我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愛國革新思想家容閎條陳清政府選派幼童留洋以求引進西學,革新社會,獲准後赴香港,港招考幼童一百二十名。興洪夫婦經摯友譚伯(廣州香山人,往來澳門經商)勸說,決定送子報考幼童出洋。考取幼童出洋,隨容閎由香港到上海,入上海出洋局預備班,從陳蘭斌習漢文,從容閎習英文。1872年,與蔡紹基、梁敦彥等首批幼童三十人赴美。後詹天佑考入耶魯大學謝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並專習鐵路工程,多次因學習優異獲得獎學金,畢業後立即回國。

1881年,時清政府下令提前撤退留美學生,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只有二人,一為詹天佑,另一為歐陽庚。

歐陽庚

畢業耶魯大學,中國早期駐外外交官員。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歐陽庚14歲,考取清政府官費留美幼童肄業生,七月初九日作為第一批經滬赴美,在紐約市曼哈頓入西海文小學、紐海文中學及耶魯大學就讀。歐陽庚與詹天佑同在9年內完成16年之課程,於1881年畢業回國。

他曾在北京出任直隸州知州知府銜,並被授為資政大夫、花翎布政司銜等。歐陽明在舊金山任總領事時,做了大量保護僑民和華工之事。歐陽明(其堂兄)十分賞識歐陽庚的才幹,就把他招到舊金山領事館見習,後來就由他接任總領事,一干就是20餘年。

後歐陽庚繼任清駐溫哥華領事、駐墨西哥條約特使、第一任駐巴拿馬總領事等。民國建立後,歐陽庚被委派出任駐荷屬爪哇(現印度尼西亞)總領事、駐英國大使館一等秘書、駐智利國第一任公使、駐玻利維亞條約特使,曾獲二等嘉禾章。

自1872年考取留美幼童生開始,受清廷之官,至宣統退位之1911年,計有39年;又自1911年至1927年在民國政府做外交官16年,共計55年。

梁敦彥

15歲成為第一批留美幼童,祖父梁振邦曾在香港西環行醫,父文瑞公在南洋做過生意。由於家庭的影響,梁敦彥少時就會英語,後考入香港中央書院(由英國人創辦,皇仁書院前身)就讀。

1881年回國,先後在福建船政學堂、天津“北洋電報”學堂任教習。歷任清廷漢陽海關道、天津海關道,外務部右侍郎,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會辦稅務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1917年參與張勳復辟,任“外務部尚書”、“議政大臣”。失敗後匿居東交民巷。1924年4月10日卒於天津。

蔡紹基

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歸國後任大北電報局譯員、上海海關譯員。後隨袁世凱赴朝鮮,擔任袁之幕府。歸國後任北洋洋務總、天津海關道、天津北洋大學校長、天津英租界局董事(天津華人參與租界事務自此始)。1933年5月23日在天津病逝,終年七十五歲。

周壽臣

因周壽臣在港已經接觸西學,因此被容閎選為第三批大清留美幼童之一。後李鴻章決定召回留美學童,當時的周壽臣已得到美國著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取錄,準備入學。最後,周壽臣只能無奈回到中國。

回國後,周壽臣被安排到天津輪船招商局中工作,職位為副幫辦。1903年他獲提拔,出任關內外鐵路總辦,官至二品。周壽臣亦協助籌辦鐵路學堂,1905年7月起任唐山路礦學堂(即唐山交通大學)總辦,培養了一批國內鐵路專才。後來在1909年調任“奉錦山海關兵備道兼山海關監督”,負責管理於英法聯軍之役後開埠的牛莊(今營口),直至滿清滅亡。

後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唐紹儀、梁如浩等人均獲提拔。而周壽臣卻選擇抽身而退,寧同妻兒辭官返港。周壽臣於1919年成為潔淨局官員,開始從政之路。

唐紹儀

自幼到上海讀書,1874年成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881年歸國。曾任駐朝鮮漢城領事、駐朝鮮總領事、清末南北議和北方代表、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等,為中國主權、外交權益及推進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貢獻。與孫中山政見分歧後,政治消沉,後任中山縣縣長。

上海淪陷後,與各方曖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測,置自身於險境。盛傳日敵擬利用紹儀等組織華中偽政府,蔣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務於1938年9月30日將其刺殺於家中。主要成就:維護中國外交權益、推進民主共和,駐朝鮮漢城、領事、駐朝鮮總領事,清末南北議和北方代表,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等。

......


史詩雜談


曾國藩和李鴻章上書大清朝廷,請求派遣學童去西方國家留學,學習西方的先進的製造業,學成之後回國效力,想通過這種辦法為大清國培養更多的人才,同時也能改變中國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

當時的洋務運動搞得火熱,清政府也支持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學習洋人的先進的工業製造技術和科技來改善落後的生產水平,進而改變大清國頹廢的時局。

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聯名上書的時候,清政府同意了這個具有戰略眼觀的計劃。於是,先每年送出去三十名學童出國留學,經費有國家撥出專款,看下效果如何,持續四年,共派出120位學童,希望這些人若干年後能夠學成回國,為大清效力。

大清的守舊派本來就比較抵制洋務運動,對於出國留學這個做法也是極力反對,覺得出國留學就是忘本,留學這些人因為長時間在外就不適應國內生活,就會忘掉其根本。清政府決定把派出去的留學生全部撤回,而這些留學生中最後順利畢業,學業有成的也只有詹天佑。


從小我們就知道詹天佑,中國的鐵路先驅,著名的工程師,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修建多條鐵路,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和工程人才,就連周恩來總理都說詹天佑是中國人的光榮。

雖然,最早的一批留學生沒有達到出國留學的目的和期許,但是為中國虛心向發達國家學習打通一條通道。隨著思想的開放和外國人的湧入,中國出國留學的人也越來越多,並且不再單是官方派遣,民間也可自發出國留學,而且學習的領域也變得越來越過廣,不再侷限於工業、軍事和科技。這些留學生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用從國外學來的知識,不斷為中國前進的道路增添光芒。


滋溜一下


1872年,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同治十一年,大清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洋務運動,各種西方新事物給腐朽的滿清,帶來極大的震撼。

同樣在這一年,滿清帝國破天荒般地向西方國家“低頭”,派出30名留學生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士大夫則稱這些技術為“奇技淫巧”,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自清朝入關200年以來,一直施行閉關鎖國策略,如今怎麼就“開竅”了?原因有三:

  1. 清政府被西方的“奇技淫巧”打怕了;

  2. 清政府也要建造自己的“奇技淫巧”,但是沒有相關人才;

  3. 清政府需要與西方溝通的專業人才。

清政府既然有這麼個需求,加上很多有見識的大臣,比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上書同治皇帝請求引進外國技術:

“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

除此之外,西方很多“好心人”也強烈要求中國西學自強,並且簽訂了《蒲安臣條約》,其中特意規定了雙方互遣留學生的條款。

1870年,同治皇帝在內外施壓之下,終於同意派遣留學生的要求:連續4年,每年派遣30名留學生去美國公費留學,期限為15年,學成之後歸國效力。具體要什麼樣的學生去留學,由李鴻章和曾國藩決定。

起先,曾國藩對學生的要求很低,只要“不貪、不偷、老實”就行。後來,在李鴻章的建議下,留學生還得年紀小、長得帥、人聰明、名字好聽、背景乾淨……

在這麼多條件約束下,第一批留學生年紀最大的也就15歲,最小的只有9歲!

這哪是往美國送留學生啊,簡直是送了30只小正太,而且還是涉及兩國外交的小正太。外交無小事,他們被送到目的地之後,很快就被分散到美國老百姓家裡(都是中產階層家庭),得到非常好的照顧。

不過,這些家庭各不相同,有教授、農莊主、工廠主、建築工人等職業。

巴特拉教授家裡收留了4個留美幼童。回國之後,這幾個孩子都成了棟樑之才,他們分別是:梁敦彥,外交部尚書;蔡紹基,北大首任校長;黃開甲,招商局總經理;吳仰曾,開平礦局總工程師。

被安排在建築師家庭的唐紹儀和詹天佑,也都成了名動一時的大人物:唐紹儀成了山大首任校長、民國首任總理、外交家;詹天佑成了中國鐵路之父,主持建造京張鐵路。

這幫孩子到底有多厲害呢?

到1880年為止,這120個孩子裡,有50多名(很多孩子提前召回)孩子考入大學:其中22名耶魯大學,8名麻省理工學院,3名哥倫比亞大學,1名哈佛大學。這樣的“升學率”,即便放到現在都會令很多學校望塵莫及。

除了上面幾位幼童成為名震一時的人物,其他活著回國的人,很多也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

唐國安,二批留學生,歸國後成了清華大學創始人、清末外交家等。

唐元湛,二批留學生,是中國電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沈嘉樹,三批留學生,是中國電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周萬鵬、曹嘉祥,三批留學生,是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的創始人。


另外,還有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在之後的甲午海戰上,這些留學生拼死殺敵報銷國家,終於應了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那句話: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儘管這些留學生都足夠優秀,也足夠愛國。但是,大清國早已腐朽不堪。

1912年,距離第一批留美幼童正好40年後,清朝滅亡;可笑的是,滿清為了自救,在滅亡前幾年再度開啟留美幼童計劃。


祗樹


人們常說,清政府掏錢送學生出國留學,可是,這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回國後卻成為了清朝的掘墓人。

此話,如今看來確實不無道理。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四人被視為晚清的四位中興名臣,為清政府續命幾十年,李鴻章更是又驕傲又無奈地稱自己為清朝的“裱糊匠”,可是,誰又能想到,清朝的“掘墓人”——留學生,正是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在背後極力推動?

當時,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中打折了清朝的脊樑,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打破了清政府的驕傲,難道所謂的“天朝上國”便這麼人人可欺?

所以,清朝也開始了自我審視,曾、李等人認為清朝之弱,弱在軍事器械,除此之外的政治文教樣樣優於洋人,所以清朝只要能夠擁有和洋人一樣先進的軍事器械的話,便能夠繼續傲立於頂峰。

李鴻章也曾在一封奏摺中說:“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精利,故能橫行於中土,中國向用之器械,不敵彼等,是以受制於西人”

所以,經過慈禧的點頭,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發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目的說白了就是魏源所說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洋人先進的軍事理念和技術,當然,同時還輔以商務。

可是,清朝想要學習洋人先進的軍事理念和技術,僅僅只是向洋人購買軍事器械和機器設備的話顯然學不到,所以還得派人去洋人的地盤上學習。

也是這時候,後來被稱為“留學生之父”的容閎站了出來,向曾國藩提出了建議,由曾國藩和李鴻章向清政府上奏請求派遣留學生去美國留學。

曾國藩在奏摺中說:“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自強。”

他說的很明白,咱們不學他們的政治,只學他們的軍政、船政、步算和製造,因為他知道,政治制度是清政府維護統治的根本,清政府絕不可能讓人動它。

慈禧仍有疑慮,畢竟人一旦送出去了,哪裡管得了他們?他們學壞了怎麼辦?

曾國藩一見慈禧沒有答應,想了想,又上了一折:“中國欲取其長,一旦遽圖盡購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奧窔,苟非遍覽久習,則本原無由洞澈,而曲折無以自明。”

老佛爺呀,咱們想學習洋人的軍事技術,只買他們的器械是不夠的呀,力有不逮呀,器械會不會用?器械的原理懂不懂?不去他們那裡學一學,咱們根本沒辦法洞悉軍事技術的核心,真讓咱們自己摸索,恐怕沒人弄得明白呀!

這一封奏摺上去,慈禧雖然答應了,行呀,可以派遣留學生去美國,不過呢,咱們也得謹慎一些。

慈禧有多謹慎呢?

清政府每年只能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學,留學時間限定為15年,留學生到了美國之後,既不能中途退學,也不能加入美國國籍,更不能在學成之後自己找工作,必須得由清政府對他們進行委派。

除此之外,為了留學生不會被美國人同化,不會受到他們的政治制度的影響,清政府還派了漢文教習一起去美國,在用“中學”的忠君思想灌輸他們的同時,也是在監督他們。

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學,一直到1875年,清政府在這四年時間裡派了120名幼童去美國留學。

1880年的時候,已經超過了50名留學生考入了美國大學,22人入讀耶魯大學,8人入讀麻省理工學院,3人入讀哥倫比亞大學,1人入讀哈佛大學,這幾十人也可以說是120個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可是到了1881年,雖然遠未到15年之期,但是經過保守派的不斷抨擊,清政府最終決定召回留美學生。

對於清政府的強行召回,除了一部分不幸病死在美國和不願意回國的學生之外,清政府一共召回了94為留學生。

說實話,人已經到了國外,清政府還能夠召回來這麼多人已經算是奇蹟了,即便他們不回國,恐怕清政府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那麼,這94個被召回國的留學生當中,到底有沒有產生什麼名動一時的人物呢?

當然有。

我們所熟知的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先生於1872年作為第一批留學生被送去美國,後於1878年考入耶魯,1881年正好畢業,所以也被召回了國。

詹天佑的知名度,自不用多說,小學課本上的人物。

中華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則是在1974年作為第三批留美幼童被送到美國留學,後來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但是在1881年的也被召回了中國。

唐紹儀雖是一介書生,可是在朝鮮爆發甲申政變的時候,他卻拿起了槍保護了受僱於李鴻章的德國人穆麟德,讓袁世凱為之側目,袁、唐二人也因此結為知己,唐紹儀能夠認識袁世凱,也可以說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1885年,袁被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唐也再一次被派到朝鮮和袁共事,兩人配合頗為默契,唐在此期間,官位也一路高升。

唐紹儀的仕途一直和朝鮮,和袁世凱捆在一起,袁世凱在1901年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又拉了唐一把。

唐紹儀在天津海關道任上,為《辛丑條約》擦了很久的屁股,功勞確實不小。後來,他和英國談判,捍衛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同時還致力於收回鐵路、海關的控制權,英國《泰晤士報》這麼評價唐紹儀:“外務部中最具才幹能力的尚書。”

1912年,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總統後,便任命為唐紹儀為內閣總理。

只可惜,唐紹儀被蔣認定為“漢奸”,從而派趙理君去暗殺了唐紹儀,後來沈醉說是誤殺。

從1872年到1875年所派的120名留美幼童,當屬詹天佑和唐紹儀二人最為人熟知了。


寧糊塗


1881年後,由於各種原因,留美幼童們被分批撤回,除26名外(病故或抗拒不回等),其餘94名全部撤回。

這94名中,最長的留學10年,最短的 7年。

抗拒不回的有譚耀勳和容揆,後來都畢業於耶魯大學。另有李恩富、陸永泉、曾溥、李桂攀、張康仁等人通過其他途徑重返美國完成學業。

被召回的留美幼童中,各人的命運也各自不同。有的在中法、中日兩場戰爭中戰死,有的做了工程師,有的甚至當了大官。

如1884年中法海戰中,4名留美幼童陣亡,即鄺詠鍾、楊兆楠、薛有福、黃季良。

此外,還有3名留美幼童跳水逃生,其中就包括了後來鼎鼎大名的鐵路工程師、艦上槍炮官詹天佑及容尚謙、吳其藻兩人(吳又參加了甲午海戰)。

1894年甲午海戰中,沈壽昌、陳金揆、黃祖蓮先後殉國,此外還有曹嘉祥、吳應科、徐振鵬、吳敬榮、宋文翽、蔡廷乾等12人參戰。

直到清末新政時期,在袁世凱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這批留美幼童得得以出人頭地。

詹天佑

其中,有京張鐵路的設計者詹天佑、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天津巡警道曹嘉祥、天津招商局總辦周壽臣等。

最富傳奇色彩的是,連續四任天津海關道全部為留美幼童,他們分別是:唐紹儀、梁敦彥、梁如浩、蔡紹基。

辛亥革命南北和議期間,蔡廷幹後成為袁世凱的外務幕僚。長期跟隨袁世凱的唐紹儀成為民國首任總理。

外交人才中,梁敦彥曾擔任外務部尚書、唐國安曾擔任“萬國禁菸會”中國代表、梁誠曾擔任駐美公使並促成了“庚子賠款留學計劃”,清華學堂的負責人則是唐國安。

另外,溫秉忠曾隨同五大臣出洋考察,隨員中有同為留美幼童的電信專家唐元湛。

鍾文耀,前耶魯大學划船隊的舵手,曾做過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的總辦,他是上海最早的汽車擁有者。

所有幼童中,湘潭煤礦負責人鄺榮光是最後一位離去的,他於1965年在天津辭世,享年103歲。

鍾文耀


坑爹史冊


1872年至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幼童,共120人,赴美國留學,平均年齡只有12歲。幼童留美計劃原定15年,由於清廷保守派的阻撓,於1881年中途夭折。結果,120名留美幼童分三批遣送回國,其中,9人因不守紀律先期遣返,26人強行留美不返而病故。
\n在這94名留美歸來的幼童當中,有23人進入福州船政局、上海機器局,50人分在天津水師、機器、電報、魚雷局當差,其餘21分別在政、軍、實業及知識界供職。其中不乏佼佼者,比如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都是近代中國叱詫風雲的知名人物。
\n詹天佑原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享有“中國鐵路之父”之譽。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併為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作出卓越貢獻。存世著作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n吳仰曾回國後在熱河、南京附近礦區工作,赴浙江勘查礦藏,後任開平礦務局幫辦、副局長兼主任驗礦師。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吳仰曾組織自衛隊保護礦產,拒絕俄國軍隊奪取開平煤礦。
\n蔡紹基歸國後任大北電報局譯員、上海海關譯員。後來,隨袁世凱赴朝鮮,擔任袁的幕府。從朝鮮歸國後,先後擔任北洋洋務總、天津海關道、天津北洋大學校長、天津英租界局董事,開創了天津華人參與租界事務的先例。



\n唐國安回國後任上海聖約翰大學教席,上海《南方報》編輯、主筆。繼任清政府外務部司員、候補主事、主事,兩次出任國際禁菸會議中國代表團代表。在參與“庚款留美”事業的籌劃後,先後任外交部、學部屬“遊美學務處”會辦,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為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業主要興辦人之一。
\n唐紹儀是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歸國,任清廷駐朝鮮漢城領事、駐朝鮮總領事、清末南北議和北方代表等,為中國主權、外交權益及推進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清末民初政壇上,唐紹儀因政治、外交活動顯著而出任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清政府總理總辦、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等要職。



\n梁敦彥1881年回國,先後在福建船政學堂、天津北洋電報學堂任教習,歷任清廷漢陽海關道、天津海關道,外務部右侍郎,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會辦稅務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後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


大話民國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



那麼這120多名留美幼童當時的平均年齡僅為12歲,但卻可以說是中國幼童之中的精英分子了。他們經過政府精挑細選、層層篩選而最終被清政府遣送到美國。同時期的中國留洋幼童,除了留美以外,還有留日、留英以及留法。他們身上所肩負之責任可謂是“民族寄希望於其身,學成回國救民族於水火”,當然這四年間清廷派遣美國的120多名中國孩童,在學得本領之後,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地對國家、民族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中不乏屈指可數的幾個轟動全國甚至對至今都頗有影響的“著名人士”。

當時曾國藩和李鴻章在給慈禧太后的奏章上寫道:“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面對清童留美一事,當時清政府的計劃是:訪選各省聰穎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國留學,15年後,按年分批迴國。“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於是在格擋商榷以及曾國藩等任的堅持下,首批30名清童於公元1972年出海留美,晚清政府的這一行為同時也無意之間開啟了“國家政府公費留學”的先河。


那我們來看看當時留美之“先驅”當中都產生了哪些名躁一時的人物:

第一名:詹天佑

想必詹天佑的名聲不只是轟動一時吧,其成就對至今都有深遠影響。詹天佑於1872年作為第一批留美學生去往美國,時年12歲。公元1878年,詹天佑憑藉著學習天賦很快便考入了美國知名大學——耶魯大學,並且學習土木工程專業,其後專習鐵路工程。公元1881年,詹天佑以論文題目為“碼頭起重機研究”通過畢業。畢業後立即遠渡重洋,回到中國。當時與詹天佑第一批畢業的中國留美學生中,還有一人,名為歐陽賡。回國之後的詹天佑,先在海軍任職。其後便投入到了修築鐵路的專注當中。1909年,詹天佑所主持的京張鐵路圓滿竣工。其本人更是享有“中國鐵路之父”等榮譽稱號。


第二名:唐紹儀

唐紹儀是原駐朝鮮總領事、原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除此之外,唐紹儀還擔任過多種國內要職。唐紹儀於1874年赴美留學,是清朝留美兒童中的第三批,後來因為學習成績優異,故提前考入哥倫比亞大學,並學業早成,於1881年學成回國。唐紹儀對中國主要的貢獻則在政治之上,他本人可以說是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推動民主共和的浪潮當中去。但是不幸的是,唐紹儀於1938年被戴笠手下趙理君刺死家中。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用於舉例,除此之外還有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等優秀留美學生。他們當時為中國所作之貢獻,後世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