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小暑捋,大暑割,立秋不立秋,六月廿後”?具體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聚能三農


更多農業養殖知識和種植技術,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三農知識。

今天是小暑,也是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古代每個節氣都會對應一些關於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問題,比如節氣之後莊稼是否乾旱,水澇之類天氣問題!對於夏天的節氣要比冬天的節氣要重要的多,因為這個時期的天氣也是影響著來年我們莊稼的收成,所以在進入夏至以後的節氣也是讓農民最為敏感的時候,在農村裡一些有經驗的老人也是從這段時間的節氣裡觀察以後的適合莊稼的情況,在農村裡種地也是靠著天吃飯的,天氣好了收成自然就好了,如果不好那麼我們的莊稼就要減產了,這些節氣對於農民來說也很重要的,那麼在農村裡小暑捋,大暑割,立秋不立秋,六月廿後”是什麼意思呢?

小暑捋,大暑割,這個捋的意思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時候的莊稼地裡可能會出現一些雜草之類的,這個時候不光是莊稼在生長,這些野草也是在生長,在地裡一些野草也是跟著地裡的農作進行搶掙營養,一些水分會被搶走,所以這個時候的野草也是非常的讓人很煩,因為這個時候的草也是處在生長期,那麼在以前沒有一些除草劑之類的,就要用手去拔草了,在一些地方這個拔草就是叫捋的,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去捋雜草,等到了大暑的時候,這些草也就長的比較旺盛了,那麼就可以用鐮刀去割了,所以這個就是小暑捋大暑割的意思了!

那麼立秋不立秋,六月廿後,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過了小暑以後的就快到大暑了,大暑過後就是末伏,而末伏都是在立秋之後,那麼立秋的節氣一般都是陽曆的8月7日和8日這兩天的時間立秋,陰曆有所不同了,一般的陰曆立秋都在每年的六月和七月,但是每過了幾年之後就是用閏月,那麼陰曆立秋的時間就是有所不同!

比如我們常說的,六月立秋涼颼颼,七月立秋熱死牛的俗語,也都是說在不同的日期立秋,那麼天氣也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個立秋不立秋,六月廿後,這句話似乎在現在也是不太準了,在前幾年裡一般陰曆的立秋都是陰曆的六月二十以後,但是隨著時間變化,立秋的時間也有的在6月二十之前,比如在2017年的時候立秋時間的六月十六,所以說這些也只是一種諺語,不必太當真!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全面還望大家補充,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三農堂廣訊


小暑捋,大暑割;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後。是什麼意思,有無理,現在的青年人就是農村的也不耕田,不關心農事,沒兒清楚明白的了。我是在農村長大,又耕田,還是嶺南的兩廣,插水稻,一年兩季兩熟,這個是懂的。

農耕種作,要依節氣時令進行,我們這裡插水稻,一年兩季兩熟。清明前後就要插早稻,小暑到大暑後就要收割早稻,且立秋前後又要插完晚稻,遲了避不過寒露風就會減產失收。所以從小暑到大暑到立秋這一段的叫夏收夏種,是農耕大忙時節,必須爭分奪秒,舊時也叫雙搶大忙,搶收搶插不誤農時。故有小暑捋,大暑割的說法。割是截斷,指搶收。捋是用手指順著抹過去,使物體順留或乾淨,如捋鬍子,或用手握住條狀物向一端滑動,如捋起袖子。小暑捋,大暑割,意思是一入小暑時節就要捋起袖子大幹一場了,開始進入夏收夏種雙搶大忙,要搶收搶插不誤時節才對。所以這是在提醒人莫偷懶,要勤勞爭時不誤事,是很有道理的,要邊搶收邊搶插,一刻不可遲誤。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後。這意思是說,不管什麼時候立秋,最快也得六月二十後,這話也是合理的。從陰曆看節氣,雖下定日期,但也是有點規律可循的,節不過月中,氣不越初一。節氣有提前或後延,但節前不越上月二十,遲不過當月月中,氣前不過當月初十,後不越下月初一,這基本成定例,立秋是節,就算立秋提前,是交早秋,但早不過六月二十,總在六月二十後。搶季節時令,懂節氣法則,這一點是明白的。立秋前後要搶播完,這是在告訴人要重季節時令,掌握好時間,做好農耕,特別在夏收夏種雙搶裡就更要注意了。



樹德漢碩


小暑剛剛過去,這時候的太陽就連大早上都曬得人受不了,大家都情願在空調房間裡待著,很少有人願意長時間的待在太陽底下,但是就有這麼一些農民不得不為了一件事在太陽底下忙碌,這件事情就是“雙搶”。

可能有些小夥伴不知道什麼是“雙搶”,這裡就解釋一下,所謂“雙搶”就是“搶種搶收”的簡稱,在南方的一些種兩季稻的地區,七月早稻成熟後,必須儘快收割並種下第二季的稻子,而第二季水稻插下後又需要至少六十多天的時間才能成熟。如果耽誤了時間,收成就會大量減少,甚至絕收。

“雙搶”也就尤其突出一個“快”字,所謂“小暑割不得,大暑割不掣。”就是這個道理。在雙搶時節,因為趕時間的緣故,人手不夠,進城務工人員又時候也會請假回家幫忙。

南方又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土地的嚴重破碎化。南方多丘陵,且水網密佈,地理自然和人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限制了農用機械的使用,同時農民也因為經濟上的考慮,普遍還是人力操作,在“雙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從種到收的一系列工作,在其他人而言可能真的無法做到,但是儘管如此,農民伯伯仍然堅持了下來。


譽君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中一顆燦璀璨的明珠。有關的農業俗語非常之多。今日小暑,有關小暑,大暑節氣的農諺俗語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農村俗語“小暑捋,大暑割,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後”聽起來比較偏,應當分兩個層次來理解和說明。

一,“小暑捋,大暑割”

先說這個“捊”字,一般人們很少用到。捊讀pou,意思是用手推著一個東西,向某個方向移動。咱們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用手機比較多,有需要驗證的時候,就給你來一個圖,要求你從左到右把物體上分出的一部分用手按住推到一個整體上,這就是“捋”。

“小暑捋,大暑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小暑,大暑節氣,是五穀生長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需要人們防治病蟲害,用鐮刀割草,並鋤地保墒。

古時候沒有農藥,化肥這些,所以人們會用手捉蟲子,用鐮刀除草,鋤地保墒,這些都需要人們用手來操作完成。小暑大暑期間就是農作物管理的重要時刻。天氣大熱,農民們絲毫不敢懈怠。“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著名的詩句表現的就是古代農民在小暑大暑這暑熱難耐中勞作的見證。

今年的小暑就是今天7月7日,大暑節氣就是15天之後的7月22日。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日子就要來了。農民們田間勞作也要注意早出和晚歸,而避開烈日炎炎的大中午。好在現在有了機械化作業,以及除草劑,農藥這些的存在,一切都要省事兒多了。

二,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後

這句俗語說的是立秋節氣在每年農曆中的日期,都在六月二十之後。

我們知道,每年的立秋節氣在陽曆中都是比較固定的。就是每年的8月7日,八日或者九日。而在農曆中的日子卻比較分散。有一年的話,會在農曆的六月20幾,而有的年份卻要到七月初幾了!今年的立秋時間就是陽曆的8月8日。農曆的日子是七月初八。但不管怎麼樣變,立秋都在農曆的六月二十之後,而不會在六月20之前的。

綜上所述,這兩句農諺都是比較有道理的。雖然時代變遷,但曆法的標準沒有變。所以後面兒那句立秋不立秋,6月20後也是不會變的。而前面兒的“小暑捋,大暑割”這句,雖然現在科技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得到了很大的應用,但這句話提醒人們在小暑,大暑節氣要加強田間管理人作用還是存在的。

“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兩頭都收”,說的就是農曆七月立秋,早熟晚熟的作物都應該有好收成了。看來今年應該是一個好年累。我們一起期待吧。


表裡鄉村


是諺語吧,老人總結的話都有道理,應該是種地有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