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有哪些技術落後於盟軍?

光輝十萬


人類進入到工業問明之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聲稱在武器裝備方面領先於全世界,納粹德國也不例外,從工業化程度來說納粹德國在當時確實是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二戰時期也發展出來V1/V2導彈這樣劃時代意義的武器,但是他們在二戰期間所研製出來的陸海空武器也有非常落後於盟軍的地方,甚至因為這些落後導致了德國的戰敗,

比如說:在遠程轟炸機方面,德國就全方位的落後於美國甚至英國,其研製的最先進遠程轟炸機不要說與圖片上的B29轟炸機相比,即便是與B17、B24轟炸機相比也有所不如。那麼,以德國在當時的航空技術水平為何不大力發展遠程轟炸機呢?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德國屬於“大陸型國家”,其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崛起之後首先就要在歐洲大陸進行爭霸,當飛機出現並且較為完善之後德國利用科技領先的優勢在活塞戰鬥機方面做到了與世界同步,但是在轟炸機方面德國認為作戰半徑有1000公里就夠用了,以德國為中心完全可以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甚至將來佔領其他國家利用他們的機場,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還能延伸,由於在這種作戰思想的指導下德國的斯圖卡、容克...這類戰術轟炸機可以說是比較先進,配合裝甲部隊實施“閃電戰”的效果也非常好,但戰爭進入到1942年之後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道尼爾217雙引擎中程轟炸機是二戰期間德國批量生產的最大型轟炸機,該機航程2000公里,作戰半徑75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485公里/小時,最大載彈量4噸,這些數據僅相當於美軍的B25中程轟炸機,遠不及美軍的那三個型號的戰略轟炸機和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

由於作戰半徑太近德國在東線對蘇聯的戰爭當中不能轟炸蘇聯的戰略大後方,不但讓蘇聯得以喘息,並且加快了軍工製造,而這些工廠製造大量的武器裝備也為盟軍最後消滅德國法西斯創造了物質基礎。

機翼下掛載量兩枚HS293反艦導彈(叫無線電制導炸彈滑翔炸彈也行)的DO217M轟炸機,這個能力是當時所有盟軍轟炸機不具備的,雖然217轟炸機使用HS293擊沉了意大利“羅馬號”戰列艦,開創了反艦導彈擊沉大型戰艦的先河,但是該轟炸機生產數量太少,E型和M型加一起才生產了不到1600架,實在是杯水車薪。


還有就是德國因為對遠程轟炸機研製方面的滯後在航空發動機方面也確實落後於美英,217轟炸機使用的是寶馬公司的BMW801型14缸星型發動機,功率為1580馬力,遠不及B29所用的萊特R–3350–23發動機的2100馬力,發動機相當於人的心臟,功率太小直接影響了轟炸機的體積大小和載彈量,所以德國轟炸機不但小載彈量也受限制。
B29轟炸機的萊特R–3350–23

發動機,不但功率強勁,B29還裝了4臺,使得它體積更大載彈量更多,才可以橫空半個西太平洋轟炸去日本本土。

總得來說,德國是資源貧乏的國家,雖說比日本強一點,但在武器裝備研製方面也扣扣索索,有些的資源要投入到陸軍的坦克裝甲車輛方面,海軍由於戰爭早期大型水面艦艇損失過大,最後也只能建造大量的U艇打非對稱戰爭,而空軍又被不懂技術的戈林元帥把持,雖然戰術空軍的飛機質量很高,但在戰略空軍建設方面是嚴重滯後的,說白了就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如果德國資源豐富在戰略空軍的建設方面思維就會開闊一些。
與道尼爾217性能相當的美軍B25轟炸機,戰爭期間生產了9800架,不但搭載在“大黃蜂號”航母上橫跨太平洋去轟炸東京,而且在戰爭期間通過各種改裝執行各種對地和對海任務,甚至將75毫米加農炮安裝在了飛機上幹“舔地”的髒活...有錢有資源就是任性啊!這一點是德國做不到的。


皇家橡樹1972


納粹德國的軍事科技其實並不像它所表現的那麼厲害,落後於盟軍的技術確實有不少,我們就揀選幾個來說說吧。

脫殼穿甲彈

德軍的88mm坦克炮雖然猛,但它們來自高射炮技術,靠的是巨大的彈體裝藥和高膛壓推動性能,在坦克炮彈的發展上,德國並不如盟軍方面。雖然德國的碳化鎢芯被帽穿甲彈(Armor 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 APCBC)和次口徑硬芯穿甲彈(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APCR)並不差,但英國人推出的“脫殼穿甲彈”(Armor-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 shell,APDS)卻比德國炮彈更先進。

英國在大名鼎鼎的17磅炮上使用了APDS技術,這種早期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是今天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APFSDS)的祖宗,它擁有一個圓頭的彈罩,炮彈出膛後罩殼脫離,讓其中的次口徑硬芯攻擊敵人,具有相當良好的穿甲能力。正是依靠新型的炮彈,17磅炮如虎添翼,為德軍裝甲帶去了很多慘痛的教訓。


坦克自動化生產

德國坦克的品質有口皆碑,誕生了許多“神車”,但這些神車最後依然抵不過“戰略化生產”的數量優勢,讓蘇聯的鋼鐵洪流淹沒了。二戰中德國坦克的產能一直成問題,除了數量繁雜、工藝過多以外,太過於依靠手工焊接和高級技工生產也是個問題。

然而在這一點上,蘇聯人卻走到了前面,之所以T34坦克能像蝗蟲一樣推出,與蘇聯的坦克工廠生產方式有關,他們將人員按照級別和流水線安排的極為妥當,而尤其重要的是,在焊接技術上,蘇聯使用了自動化的“坦克焊接機”。

準確的說,蘇聯擁有完整的流水線式鑄造平臺,以及自動化的坦克焊接設備,能對坦克的整車進行從鑄造到焊接的全部工序。如此高效的流程生產,德意志霸王龍當然擋不住蘇聯烏壓壓的迅猛龍噠。你拿手焊,焊得過機器麼?

雷達和無線電導引、干擾技術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英國的雷達技術相當出名,也是英國剋制德國空軍的重要法寶。正是藉助了插滿英倫三島甚至海外殖民地的雷達杆,英國人在對德空戰中哪怕再黴也能穩住一頭。尤其是不列顛空戰的夜間轟炸中,採用了雷達預警的英國防空比德國表現的好的多,讓德國納粹的戰果一直提不起來,損失卻與日俱增。雖然德國後來也開發了雷達技術,但總體上二戰中英國雷達是最強的。

在雙方的夜間戰鬥中,使用了雷達導航的英國戰機異常靈活,時而有“蚊式”等夜間戰機通過導航埋伏德軍,時而有轟炸德國的轟炸機群在夜間與護航集群匯合編隊,可謂佔盡了優勢。而反觀德國那邊,英吉利海峽最寬240公里,加來等地區才34公里,加上機場距離也就200-300公里的雷達導航,德國人卻從來沒玩轉過,每次一涉及到雷達導航戰鬥,那肯定是讓英國人抓著狂按。

不過後來德國在雷達技術上還是雄起了一把的,他們開發出了高炮火控雷達,用以對美英大規模轟炸的機群進行探測攻擊,打出了很不錯的戰績。但是英、美吃了幾次虧以後,開發出了專用的雷達干擾機,從此德國雷達徹底抓瞎了。

軍艦技術

二戰德國海軍的光環不少,但主要集中在U艇對貨輪的戰績上,德國海軍的實力一直都很弱,軍艦思維也比較過時,仍然是大炮鉅艦佔主流,即便有航母製造計劃,最終也因為能力問題,沒等建成就撂了荒。無論在設計能力、前瞻性、工程建造能力上,德軍都差美、英很遠。

德軍二戰最高水準的戰列艦“俾斯麥”在設計上其實非常一般,火力相比同級英美戰列艦並不佔什麼優勢,防空能力上更是哭笑不得。

所以一直有人笑談,如果將俾斯麥送到太平洋戰場上去溜一圈,估計它與英軍“威爾士親王號”的下場差不多,輕飄飄就讓航空兵幹掉了。這並非胡謅,當年“皇家方舟”上的劍魚雙翼攻擊機就能虐得俾斯麥死去活來,換上97艦攻或F4U的話,恐怕那些37手拉機是頂不住邪的。

無線電通訊技術

德軍一度非常羨慕盟軍手裡的無線電步話機,這種設備遠比普通無線電臺方便,能移動式的傳聲交流,士兵們可以直接在戰場上打電話。尤其是炮兵觀察所,可以直接前出偵察兵呼叫炮火,遠比發報機靠譜,然而德國人生產不出來牢靠的戰場步話機。

美軍二戰步話機有SCR-300(Walkie-Talkie)、SCR-536(handie talkie)兩種,它們是由當時專注於汽車音響的摩托羅拉公司開發出來的。

SCR-300通訊範圍較廣,但需要人員揹負使用;SCR-536雖然通訊範圍只有1.6公里,但相當小巧,就像個超大號的“大哥大”,十分便攜。美軍一般將SCR-300配到連一級,而SCR-536配到排一級,在20世紀40年代就實現了戰場語音實時通訊。

核物理技術和原子彈

德國人的核物理發展起步相當早,而且人才濟濟,光擁有諾貝爾頭銜的科學家就有海森伯格、奧托·哈恩等兩人,很早就具備了豐富核物理學科積累,並且一度觸摸到了核反應堆和裂變的床沿。

但是,納粹對研究核技術的“鈾計劃”並不太感冒,儘管獲得了比利時的鈾礦、還在挪威建造了重水工廠,卻對核武器製造超級炸彈沒當回事兒,他們更希望海森伯格能開發出“電廠”,讓原子能解決德國短缺的能源問題。實際上,儘管後世吹的玄乎其玄,海森伯格本人一直在牢裡關到日本核爆,都沒有算出原子彈反應的正確公式。

而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卻是個猶如黑洞一般的大投入,它雲集了美國當年能拉到的所有高能學者,先後幾次投入鉅額資金,動員人數超過10萬,從科技樹底層全方位的攀爬核物理技術,建設出了濃縮鈾工廠和濃縮鈈工廠,很快就發展出成熟的原子彈。並且核彈只是附屬產品,它是實實在在的給美國搭了座核物理的萬丈高樓。

諾頓瞄準器

諾頓瞄準器(NordenBombsight)是美軍轟炸機上的投彈瞄準裝置,不要小看這玩意兒,原子彈研究投入了20億美元,諾頓瞄準器則花費了15億美元,都是當時的鉅額研究。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也都是通過諾頓瞄準器投擲的。

按今天的說法,諾頓瞄準器其實是個機械計算機,它能通過自身機械進行彈道邏輯運算,為轟炸機提供從瞄準到自動化對準、投彈的流程,極大的提高轟炸機的轟炸水準,比德軍靠光學瞄具投彈的方式先進很多,被當時的飛行員稱為“魔法道具”。

正因為諾頓瞄準具的先進性,飛行員需要進行保密宣誓,飛機墜毀前必須確保諾頓瞄準器被摧毀,被俘後也需要保守其秘密,每次戰機出任務時瞄準器才被安裝,任務結束它被拆下鎖進保險櫃。

電子計算機

德國在二戰時期只有比較落後的機械式計算機,然而美國在30年代已經開始了基於電子管的電子計算機研發,1937年-1941年,由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約翰·文森特教授與研究所克利福德·貝瑞一同開發出了最早的電子計算機“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緊接著,由美國陸軍阿伯丁試驗場“彈道研究實驗室”投資,賓夕法尼亞大學約翰·莫奇萊(John Mauchly)、數學家馮·諾依曼等人團隊開發的電子計算機“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 埃尼阿克)誕生了,雖然它的公佈時間是1946年2月,但1945年前,埃尼阿克就已經對曼哈頓計劃以及彈道實驗室的數據進行過演算,需要200人的計算量,它3秒就能完成。

除了這些,德軍的主動聲吶、遠程轟炸機、魚雷、燃燒彈、航空炸彈、近炸引信、航空發動機、軍糧補給等許多技術都落後於盟軍,一方面許多事物並不存在代差,所以顯示不出什麼太大差異。另一方面,後世過於看重德國的“末日黑科技”,將這些不成熟的東西吹得太過,反倒忽略了盟軍這邊,照樣有許多厲害東西。


王司徒軍武百科


2000年前後,因為很多軍史作者刻意渲染德國二戰時期的技術成就,讓人們覺得二戰德國黑科技很厲害,德意志科技世界第一。但就實際的情況看,至少英美兩國在很多領域都是比德國更先進的。

這玩意很出名了,很多人以為德國的Me-262是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但英國的噴氣式戰鬥機要更早一些。

早在1937年4月,英國的弗蘭克·惠特爾爵士就試驗了第一臺噴氣式發動機。

也就是惠特爾W1X離心式噴氣發動機,推力達到了545Kg,和德國人在Me262上用的那個發動機推力已經差不太多了。

1941年,搭載該發動機的E-28/29試驗機試飛。

英美各自的“流星”戰鬥機都在1944年服役,不過沒有投入空戰,用來攔截德國的V1導彈了。因為這個時候西線的德國空軍狗頭都快被打爛了。

無論是傳統的活塞發動機,還是當時新銳的噴氣式發動機,或者說航空器設計,空氣動力學領域,英美相比德國的技術優勢,都是非常大的。只是說英美戰局實在是太順利,根本沒有玩弄黑科技的必要。

很多人津津樂道“弗利茨X制導炸彈擊沉羅馬號戰列艦”一事在美國人看來根本不值得一提。

在1945年,美國海軍已經開始用SB2C俯衝轟炸機+LBD1石像鬼反艦導彈的組合炸日本人了。

至少在當時,制導武器這個領域,美國人說自己是第二那沒人敢說第一。

軍工,只是科研與工業領域的一個部分而已。比起英美,一戰被揍趴下的德國在很多地方都是有欠賬的。特別是希特勒在30年代上臺之後的一系列激進政策,使得德國出現了大規模的人才外流現象,不然愛因斯坦怎麼可能跑去給美國造原子彈?


戰鬥機解說家


1 雷達 對空對海都落後

2 優質汽油和其他油品

3 無線電控制近炸引信

4 飛機坦克的成本控制

5 艦用高壓鍋爐和汽輪機

6 3000馬力以上的航發

7 高空重型轟炸機

8 廢氣渦輪

9 概率論指導的護航機制

10 供應鏈

11 大型航母和特混艦隊戰鬥群

12 半自動步槍

13 中口徑高穿深反坦克炮

14 原子彈

15 基於計算機和雷達的火控技術


用戶813277767011006


比如海軍方面的某些技術。大名鼎鼎的卑斯麥號其實並不算先進,設計相對保守。和大和、衣阿華這樣的頂級戰列艦比差了一個檔次。在航母方面差的就更遠了。另外就是大型戰略轟炸機,德國沒有合格的四發動機遠程轟炸機,僅有的四發遠程偵查轟炸飛機系民機客串,強度不足,難堪大用。


薺菜糰子


德軍相對於盟軍主要落後於核技術上面,德國科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但是並沒有將它廣泛運用在軍事方面,一方面是德國本土的惡劣環境所導致,另一方面則因為德國當時的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美國等盟國,而美國則利用了小男孩和胖子兩顆原子彈摧毀了廣島和長崎,導致太平洋戰爭提前結束


易帆500


沒人提密碼破譯技術嗎??英國佬早早就破譯了納粹德國的密碼,他們可曾破譯過同盟國的密碼?

重型轟炸機,戈林這混賬怎麼就不想生產嗎?還是發動機技術不行?

大型潛艇,美國的千噸級潛艇在太平洋獵殺日本運輸船那叫一個爽,鄧尼茨就不想多製造些遠程潛艇獵殺英美艦隊。還是懼怕他們的反潛技術太強?


手機用戶臘肉


雷達,密碼,煉油,造船,戰略轟炸機。。。


相忘江湖3666


基本上是全方位的落後吧,基本如此!


狸花貓22


海軍幾乎全面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