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2019年《天氣之子》播出,這是繼《你的名字》後,新海誠的一部全新的作品,由於前一部作品帶來的頂流口碑,《天氣之子》自然就受到了觀眾特別高的關注,同樣還有的是期待。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受到家庭暴力的男孩獨自一個人來到了東京,下雨的東京讓一切都好像更加糟糕了,男孩找不到地方住,在東京的街頭流浪。在一個漢堡店認識了好心的女主,並且幫助了女主逃脫了壞人之手。和女主角接觸後,發現女主擁有一個特殊的能力,祈禱後,天就會放晴,於是他們通過互聯網掛上天氣之子的網頁,人們向網站發訂單,接收訂單後就去讓天氣放晴,卻在意外得知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女主在不斷的祈禱後,有一天就會消失了,天晴了。男孩去到曾經女主帶他去的一個天台上的神社上,來到了天上,見到了女主,用盡一切能力讓女主回到人世間,並在多年後,兩個人相遇,東京也下了多年的雨,人們的出行方式改變了,東京一部分被淹在海水中。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天氣之子》出來後,雖然在部分劇情方面邏輯不太嚴謹,但是觀眾更多的是認為三觀不正,評論成了兩邊倒的趨勢,有人贊同男女主的做法,有人表示不理解。

直到我聽到這樣一句話:為什麼他們一定要拯救東京?給個理由。

答案是沒有理由,他們沒有理由必須拯救,但是卻有千萬個理由不去拯救。

而導演也用他的方法表達了他的觀點,本文從電影的三大段來描述三個理由,並表達觀點。

每個獨立的靈魂,都值得去追求自己所想,無論是希望,還是一無所知的未來

電影的開始,女主角在醫院照顧著病危的媽媽,看到窗外陰雲密佈,卻有一束光破過雲層向大地照射,女主起身,瘋狂的向那束光芒跑去,就像是去抓住最後的希望。而男主因為家暴獨自來到東京,坐著郵輪緩緩向著自己渴望的世界靠近。

影片的開頭,導演便給足了理由,女孩有自己的希望和追求,男孩有初來東京的恐慌,不安和那份探索未知世界的執著。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世間萬物千萬好,沒有你的世界,我置身在黑暗中

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李煜 《蝶戀花•春暮》

電影中男女孩和女孩的弟弟,三個孩子相互照顧,相互間成為彼此的依賴,男孩送給女孩自己早早買好的戒指,並給將其帶在她的無名指上。

有一個細節,女孩問男孩,你想讓這場雨停下麼?男孩說,想。女孩聽完答案後,告訴男孩只要自己獻祭,晴天就會出現,這樣夏天就會回來了。男孩立即表達了不願意。可是當晚女孩還是獻祭了。

因為這是你期望的,所以我用能力去拯救,這是女主當時選擇拯救的理由,沒有那麼多的說辭,沒有鴻鵠之志,只是因為一個人,所以去做。電影的最後男主來到雲端上,叫著女主離開,他不想要犧牲女主換來夏天,於是他們逃脫了天,向大地墜落。

導演在過程中就給了第二個不去拯救的理由,愛情和親情是難以割捨的因為愛她,不想她孤單的在雲端上,因為想他,所以跟著他一起走。

即使你能改變一切,可我還是選擇你,沒有你,我置身黑暗,我的世界會改變。這種理由好像和拯救東京比起來看起來像是任性,卻讓人難以反駁。

陽菜小姐,答應我吧,我們要永遠在一起,我會出去工作,賺很多的錢,這樣你就不用做晴女了。

他說,就在那道光的盡頭,我遇見了你。

她說,因為你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能遇見你,真是太好了。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人類總在克服艱難的環境,不斷生存,讓生活照舊

影片的最後有這樣的片段,東京一部分在水中,男主坐在船上,公交船代替了公交車,代替了電車,更高的樓房建了起來,好像一切都是原來的樣子。

電影的後面,老婆婆在家裡和男主聊天,婆婆說,要搬家,男主低頭道歉,老婆婆反問,為什麼道歉,聽說以前東京的那一代原本就是海。好像只是回到了原點。

好像犧牲女孩,東京沒有任何改變,人們依舊生活。沒有犧牲女孩,人們依舊生活,但東京改變了。那麼是否需要犧牲女孩,讓一切回去原點,只是一個選擇題,而選擇權在於他們。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的是這樣的教育,民族大義,個人的利益永遠要以不違背社會利益為前提。我們被告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而這部動漫男女主的選擇和我們接受的教育相搏。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從電影院出來後,我責備,就那麼喜歡麼?東京的人怎麼辦,東京淹了,就那麼喜歡?

《天氣之子》小說的後記中這樣寫到,電影沒必要正確化和規模化,反而應該講教科書中沒寫的給寫出來,我要用和教科書,政治家,評論家不同的語言述說故事,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天氣之子》:用和道德,教育不同的標準描述故事

第二次再看,我想在“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上打一個問號,為什麼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這種默認應該的付出好像已經成為了自然,因為能力大,所以擔負的責任就要大。

但是這好像是一道有前提的選擇題,前提是個人是否想拿能力去做一些事,事背後承擔的才是責任。

也正如後記中所言,導演真的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敘述了一個故事,沒有那麼義憤填膺的拯救世界,沒有民族大義的犧牲,只有“我”,建立在個人的思考上,建立在個人的慾望上。

小說的最後是這樣寫到:我恍然大悟,不對,不是這樣的,世界並非從一開始就是混亂無序,是我們讓世界變成這樣的。在那個夏天,比起藍天,我選擇了陽菜桑;比起多數人的幸福,我選擇了陽菜桑的生命。然後那個時候祈禱了,祈禱道世界變成如何與我等無關,我們只想活下去。

“陽菜桑,我們……”

無論雨如何沾溼,我們都活著。無論世界變成何樣,我們都會繼續活下去。

“我們沒問題的。”

我們並不能去責備這樣的選擇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都曾做過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最後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無愧於自己。我們不需站在道德的高點去指點別人的選擇,畢竟人有千萬,路也就有千萬條。

我終於相信,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席慕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