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南舊事》看文學性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形式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一生拍攝作品不多,但每部都堪稱經典。

他的電影善於通過溫和的畫面語言,質樸自然的人文風格,用一種含而不露的隱喻和象徵手法,表達個體對於現實的關照。他的電影風格大度而筆觸細膩,充分呈現出中國傳統文人意境。

《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1983年的電影作品,該電影改編自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電影主要選取了小說中《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與《驢打滾兒》這三章進行改編,影片以小女孩英子的視角再現民國時期形形色色平凡人的人生故事。

電影《城南舊事》曾榮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樂獎等多項國內外重要獎項,是改革開放後第一部獲得國際獎項的中國電影。《城南舊事》被稱為“繼費穆、孫瑜、吳永剛等大師作品之後,最具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規範的一部電影”。

對於這部電影,很多人已經從內容上解讀過它,今天我將以《城南舊事》為例,從電影綴合式敘事結構、鏡頭語言的準確表達,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與情感價值。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談一下文學性電影中三個常用情感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

從《城南舊事》看文學性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形式

01、綴合式敘事結構:無清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係,亦無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衝突焦點

這種敘事結構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影中的每一個片段都指向一個統一的主題,使得電影“形散而神不散”。

80年代前半期,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黃金期,他們肩負電影新觀念的探索與實踐要務,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柺杖”走出自己的風格。《城南舊事》作為這個時期的“趟水之作”,勇敢大膽突破舊有的約束,將文學中的散文體創作手法和電影拍攝完美結合,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種新的突破。

採用這種綴合式團塊敘事結構,在技術操控上具有一定難度。如何將三個並不關聯故事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並且讓其過渡自然、使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形成一種“形散神聚”散文詩體意境,這對導演來說也是一種考驗。

那麼,《城南舊事》這部電影又是如何做到、並完美展現和推進劇情,從而強化它觀影價值的呢?

突破:打亂時空的敘事手法綴合而成,採用三段故事並列敘事,以女孩英子的純真視角展現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

電影以第一視角展開和推進故事的情節,英子所見便是觀眾所見,觀眾即主角。並且,在技術處理上,對於原作品中的虛構畫面,都進行了精簡和刪除,使電影更具有現實主義風格。

電影中通過三段故事演繹了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裡的“告別”與“失去”:

  • 故事一,告別夥伴,與純真的友情離別:英子幫助好夥伴妞兒找到親媽,並幫助他們相認,不幸的是妞兒和“瘋子”媽媽秀貞相認後,第二天兩人死於火車下,這是童年英子的第一場告別。
  • 故事二,告別陌生人小偷,與陌生人之間純粹的信任離別:英子無意間認識了一名為供弟弟上學,被迫行竊的小偷,並和他成為朋友。英子手中,那個小偷偷來的小銅佛,被一個戴草帽的便衣警察發現,小銅佛成為了小偷被捕的證據,英子含淚目送被警察帶走的小偷。
  • 故事三,告別至親,與快樂童年“永別”:影片至此英子童年的快樂漸失,以父親的逝去,失去孩子的宋媽離開英子家,英子開始真正長大。

影片開頭那一句“不思量,自難忘”所蘊含的“童年回憶”主題,正是通過三個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完整的表達。

影片視角表達上,並沒有大悲大喜的起落,而是以一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將英子的童年緩緩展開,又輕輕落幕。電影中多處場景,令人感同身受,心疼,甚至流淚,現實與回憶的矛盾在電影中融合成一體。

在我看來,電影中英子那雙明亮、純真、充滿探索而略帶猶豫的眼神,準確而清晰的展現了孩子漸漸脫去童真,學著成熟,不斷長大的過程。電影通過刻畫秀貞、小偷、宋媽和英子爸爸這四個溫和的人物形象,讓整部電影充滿柔性,越是柔的東西,越在破碎時,令人心疼,正如把美好的東西笑著撕碎給人看,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敘事方法的魅力所在。

突破②:重複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形散而神不散每個片段都指向一個統一的主題,表達對童年逝去與懷念的的傷感。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由建築學領域引申到影視領域, 意為裝配、安裝,是影視作品剪輯組合的重要手法:通過剪接組合看似不相關的各種電影素材,來服務電影的敘事、抒情、表意,使電影產生獨特的敘述效果。

重複蒙太奇某種意義上來講,等同於詩歌中的重章疊唱藝術手法,運用在電影中,則是將寓意深刻的鏡頭在關鍵節點、轉折點反覆出現,以達到強化人物形象、再次深化主題的目的。這種手法最早出現於中國古代詩歌之首《詩經》中。

《城南舊事》影片前半部分反覆出現井窩子和井臺打水情景,後半部分又多次出現操場放學,鈴聲響起畫面,關於《送別》的樂曲更是多次迴環往復,從冬雪皚皚到秋江落葉紅,小英子度過了最為難忘的一年。在不用任何言語的情況下完成了時間的推進和劇情的銜接,其實,這也默默地暗示著英子的長大。

同時,英子那一雙承載著童真、悲傷、快樂的眼睛,在三次“告別”中反覆強化,準確傳達著“每個人都離我而去”的“離別”和“成長”的主題,正是通過對原著小說主題從一而終的堅持,增強了影片本身的整體性。

至此,電影以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手法,將看似散落的劇情,內部串聯起來,營造出一種時光流逝感和與現實的疏離感,讓懷舊形成閉環。

在我看來,這樣的劇作結構,形散而神不亂,讓電影有了文學性。在組織材料組織上, 也不必再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表達的主題明確而集中。電影中所選取的重複片段,也以現實生活為依託,以真實生活場景細節入戲,讓觀影者如臨其境,給人一種關乎自己的真實感。

從《城南舊事》看文學性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形式

02、鏡頭語言的準確表達:大量長鏡頭敘事拍攝構建情節和恰當運用空鏡頭渲染情緒、氣氛,使意境具有豐富意蘊

電影中大量使用了長鏡頭,比如,在交代秀貞精神失常的背景時,採用了空間調度的長鏡頭。在女主緩緩講述中,鏡頭推移向院門口,最後再到窗口,利用鏡頭中景物變化,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來展現將女主前半生的坎坷,使人有一種“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傷感。電影在空間調度上注重紀實、樸素、清新的特點,與懷舊、離別傷感的主題合二為一。

除此之外,電影在蒙太奇段落間插入適當的空鏡頭,以表現情緒、烘托氣氛、放緩敘事等。比如英子爸爸臥病在床,父女二人見面,一番相對輕鬆的對話後,英子爸爸問:英子恨爸爸嗎?英子沉默,略帶天真的臉龐沒有了笑意,這時鏡頭在父女二人臉上移動,影片節奏放慢、最後定格,父女二人有較長一段時間的留白,營造了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唯見江心秋月白”的哀婉氛圍,這段情節的展現,為後來父女的永別埋下伏筆。

在我看來,這樣的長鏡頭和空鏡頭的組合敘事手法,同中國古代詩歌中“融情於事、融情於景”的手法如出一轍。中國古代詩歌中講究人、事、物、景、情相融合為一的意境美,將濃郁的感情集於畫面或事件之中,表面看是在客觀陳述,字裡行間卻無不表現著創作者真摯而細膩的感情。特別是在關鍵細節的處理上,濃墨渲染,使人可感可觸,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的意境運用在電影中,使情賦於事,景亦含情。

“情景融合”的鏡頭選取手法,把抽象的對流逝童年的懷念化為形象的人事物景,給觀影者帶來無限聯想與共情。電影採用這種無聲化境的藝術形式,令原本令人傷痛的往事,以一種淡淡哀傷呈現,使電影在調性上形成完整統一。

從《城南舊事》看文學性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形式

03、結合自身的觀影體驗和以上分析《城南舊事》的角度,談一下這部電影中用到的三種情感表達的形式

一部優秀的電影,除了劇情打動人心,內容傳遞正向價值外,在細節方面也追求精緻化。其中,視聽組合的細節處理能否觸動人心,能夠引起觀影者持久的記憶和深刻的啟發,這就考驗著電影拍攝者和製作者的功力。

《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無不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電影除了擔負傳輸價值之外,在音樂等道具使用上可謂別具匠心,這兩者的完美組合,讓電影所傳遞的價值和情感得到了較好的效果,《城南舊事》不愧是經典之作。

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3種情感表達形式,讓我們一起更深入的感受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細節①:舒緩懷舊的旋律,營造淡淡哀傷的氛圍,給整部電影情感奠定基調

《送別》可以說定下了整部電影的情感基調。《送別》作為電影主要背景音樂,在90多分鐘的電影內反覆出現了8次,分別是英子送別妞兒時,小偷弟弟畢業典禮告別小偷的時,英子與爸爸離別之時等。《送別》在不同片段、也進行了不同幅度的變奏和發展,一種淡淡哀傷的氛圍貫穿了電影始終。

《送別》詞曲中,選取了八種常見的表示離別的意象“長亭”“古道 ”“芳草 ”“晚風 ”弱柳”“殘笛”“夕陽”和“群山”,整首歌曲從內容和表現手法上,可分三層,一寫景;二抒情;三重複前兩重增強依依不捨卻又無可奈何的時光流逝之感。

詞曲中本身自帶的這種“情景交融”的音樂特點,和電影在拍攝上所使用的“人事情景相融為一”的表現手法,在抒情的表達形成內在統一性。整個電影給人一種詩性美的同時,又溫和的將這種摯親漸別,人生短暫的主題合盤託付。觀影者徜徉在音樂的殤別的同時,也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的曾經。這是這部電影魅力之一。

細節② 懷舊風、相對柔和沖淡式的畫面色彩,將電影中人物的情感更好渲染,準確傳達跨時空的“集體性回憶”

畫面色彩在電影中發揮著客觀再現事物和紀實的作用,也體現著導演的對電影處理的藝術特點。《城南舊事》以相對柔和的懷舊風作為電影的主調,使電影在造型和表意上更具一種超越現實的烏托邦特色,同時使人物情感得以更好的展現和推進。

《城南舊事》不斷通過英子的視角重塑過去那段快樂、幸福的時光,對老北京當時的歷史風貌得以全景式展現。影片全程毫無強烈的色彩對比,衚衕的色彩是暗淡的,人物的著裝是樸實的,就連小偷藏身的草叢也呈現一種天然的柔和的色調。影片中每個片段,就像老相冊中的舊照片,雖然微微泛黃,但卻充滿溫情,並不破敗。

20世紀40年代赴臺女性作家們身上普遍寄託了一種鄉愁、懷舊的大情緒,《城南舊事》原作者同樣如此,這部電影的拍攝,選取這種柔和沖淡式的色彩為畫面主調,全程渲染日光下的快樂童年最終流逝的感傷,讓那些故鄉遠去,童年流逝的“集體性回憶”得以抒發。

從《城南舊事》看文學性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形式

細節③ 以第一視角敘述,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語言,組合頗具生活氣息的俚語對白,拉近電影劇中情與觀影人的距離

《城南舊事》中的人物臺詞也頗具生活特色。比如“小日本兒”、“好好兒”、“趕明兒見”“落地兒”“打珠簾兒嘞”等等這些頗具京味兒的方言,使人物對白充滿煙火氣,再現了當時老北京平民生活的常態,並將濃郁的鄉愁充滿其中。

人物之間的對白,以溫和舒緩風格為主,且略帶哲思,語言頗具散文性。

英子和小偷對話中,小偷問英子自己是不是好人時,英子回答並不直接,而是以委婉的方式引入自己對於善惡的思考,英子說:我沒見過海,所以分不清海與天。

小偷為了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偷東西,但他內心又無比渴望迴歸正常生活,這一場離別不再只是單純的身外離別,多了一重對現實的思考與批判。英子以孩子的單純視角,看到了小偷人性的善良與在現實面前的掙扎和無奈,而現實生活中,對於“好人”和“壞人”判斷,英子當時的單純,正如我們今天內心尚存的單純對於自己的判斷。

在我看來,少時我們像英子一樣,並未見過真正的善惡,所以能像英子一樣坦誠說一句無從判別;成年的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能夠明白善惡、並且愛憎分明,其實不然,因為我們對於善惡的標準也不過是以我們個人的利害得失來定義的。細想起來,電影中那句"我沒見過海,所以分不清海與天。",那一刻,英子的誠實也反襯著現實中人對善惡判斷的狹隘。

“好人”和“壞人”在不同人的眼裡,定義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個愛家愛妻子的好老公,或許在員工眼裡是一個吝嗇、剋扣工資的老闆;一個坑蒙拐騙的江洋大盜,或許在年邁的母親面前是一位大孝子。

若用道德和法律規範一個人,那麼道德更多的是規範精神,法律則規範行為。殊不知,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即使你閱人無數,也難以以一種標準來分清好人壞人。而這,便是電影中隱藏的情感的深度體現。

總結一下:

《城南舊事》用人性的真誠與美去衝擊記憶的虛無,以“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為整件“舊事”的基調把日常生活的平和與社會現實的殘酷完美結合。在我看來,《城南舊事》是一部用中國式電影語言,傳達關於人生、關於別離的深刻含義的開篇鉅作。

在藝術呈現上,我們在其中看到了電影尋求詩性表達的可能性。在電影構造和情感表達上,《城南舊事》以一種委婉含蓄的方式展開,因而更具東方古典韻味。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語言藝術,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通過多重方式領略到了到“弦外之音,畫外之畫”的藝術美。

《城南舊事》不只是一部懷舊電影,也是一部與每個人有關的舊相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