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崑崙故居: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2011年10月21日,在秀美的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七十二峰山館”前,“王崑崙故居修繕開館暨塑像落成儀式”隆重舉行。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出席並講話。

王崑崙故居: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王崑崙(1902年-1985年),江蘇無錫人,1922年參加國民黨,1926年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參加北伐戰爭。曾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為爭取國民黨上層人士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後,王崑崙加入民革,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及民革第五、六屆中央主席,首任團結報社社長。王崑崙逝世後,無錫人民為紀念他,將王崑崙進行革命活動的“七十二峰山館”闢為他的故居。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為“王崑崙故居”親筆題名。

黿頭渚是橫臥在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風光,山清水秀,渾然天成,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郭沫若曾詩讚“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更難得的是,這裡還擁有著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王崑崙故居。

王崑崙其人

王崑崙,原名王汝與,江蘇無錫人。1902年八月初四生於河北保定。少年時期隨父母寓居北京,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由孫中山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從此開始了歷時半個多世紀的政治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王崑崙曾在無錫黿頭渚太湖別墅居住、讀書並進行革命活動。1932年王崑崙慷慨出資,創辦進步報紙《人報》並擔任社務委員會主席,撰寫、發表《問無錫青年》《對外抗日到底,對內爭取自由》《朝鮮的光榮與中國的恥辱》等文章,評述國家大事,宣傳愛國思想,鼓動民主自由。1933年,王崑崙同孫曉村、曹孟君等組織了革命團體南京讀書會,就是在這個時期,他認識到國民黨不可能救中國,於是毅然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擇,冒著巨大的風險,由中共南京市委領導人盧志英介紹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以自己的合法身份、社會交往和歷史關係,為爭取和團結國民黨上層人士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為掩護和營救被捕的中共地下黨員以及進步青年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5月,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復興關(現名浮圖關)舉行。在審議軍事報告時,王崑崙站起來連提三條質詢,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勾結日偽、製造分裂、策劃內戰的陰謀,引起很大震動。當時臺下有些人叫嚷:“王崑崙,你身為黨國官員,究竟為誰張目?”蔣介石也怒衝衝地走到大會主席臺,氣急敗壞地罵道:“你王崑崙是不明真相,還是蓄意攻擊?……你王崑崙吃國民黨的飯,在家裡暗通共產黨,你以為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嗎?”臺下的特務們應聲高喊:“他在作共產黨的傳聲筒,轟他下去!”“拉出去槍斃!”王崑崙不慌不忙、義正詞嚴地大聲說:“我為誰張目?我為全國四萬萬同胞張目!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奪取最後勝利而呼號!你們是什麼人?要槍斃我?好啊,有種走上來!”說完正氣凜然,昂首走出會場。但大會選舉時,王崑崙的名字卻從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候選人的名單中被勾去。1945年8月,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期間會見王崑崙時,緊握他的手連聲說:“久聞大名,久聞大名……”。  

新中國成立以後,王崑崙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市副市長,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副主席等職。1985年8月,王崑崙因病與世長辭,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會上致悼詞,高度評價了王崑崙同志的一生,稱他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卓越領導人”。

王崑崙故居: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萬方樓會議舊址

太湖別墅與王崑崙故居

位於黿頭渚風景區的“太湖別墅”,是王崑崙的父親王心如於1927年所建造的,先後修有七十二峰山館、萬方樓、松廬、方寸桃園、天倪閣、辛由齋等十幾處散點式建築。

1949年3月,無錫解放後,王崑崙寫信給父親王心如,說明風景區應當歸國家所有,動員他將太湖別墅捐獻給國家。1950年,王崑崙的妹妹王素找到當時上海市市長陳毅提出捐獻之事,陳毅親自來到太湖別墅接受捐獻,並對王心如說:“你的捐獻我們接受,把方寸桃園留給你,傢俱都按原狀擺放,隨時歡迎你回來。”

1986年,國家落實政策還房,當時王崑崙已經去世,王崑崙的三妹王楓作為家庭代表不接受歸還,並堅持將房屋捐獻給國家的決定。於是她帶著王崑崙的女兒王金陵來到無錫辦理了將七十二峰山館等作為王崑崙故居建館的有關事宜。

七十二峰山館是“太湖別墅”的主體建築,位於無錫市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南犢山西南坡,中西合壁式磚木結構,面闊六間,佔地100餘平方米,仿歇山式,三面環廊,環境清靜幽雅,北有翠柏掩映,南對萬頃太湖,前景開闊,可數沉浮於浩渺煙波的太湖七十二峰,故名。館下山坡,原植無錫水蜜桃,有“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意境。館名為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手書。1986年7月,無錫市人民政府將“七十二峰山館”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該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1987年,將其闢為“王崑崙故居”,設“王崑崙生平事蹟展覽”,對外開放。當時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親筆為故居題名,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王崑崙的女兒王金陵、無錫市委和市政府領導、眾多文化界知名人士等前來參加了開館儀式。2002年10月,橫雲山莊及無錫太湖黿頭渚七十二峰山館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成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斥資數百萬元對故居加以修繕並重新布展,在“七十二峰山館”內設“王崑崙生平事蹟展覽”,在萬方樓增設了“萬方樓會議舊址”和“王崑崙與紅樓夢”兩個展館。2019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再次對七十二峰山館和萬方樓建築進行修繕維護。

王崑崙故居: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七十二峰山館

七十二峰山館門前“王崑崙故居”幾個黑底金色大字的匾額是2010年11月民革中央周鐵農主席觀故居時題寫的。進入中廳,乳黃色大理石壁上醒目的前言概述了王崑崙生平和故居的總體情況,前言上方的玻璃罩內,懸掛著故居建館時由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題寫的“王崑崙故居”匾額,大廳內還展陳了楊靜仁、齊燕銘、楚圖南、朱學範、屈武、錢昌照、吳南生、賈亦斌、啟功、黃苗子等人的題詞。前言右側,擺放著一本電子書,書中載有關於王崑崙生平事蹟的詳盡介紹和大量圖片資料,可供遊客閱覽。館內“王崑崙生平事蹟展覽”分為四部分:“參加五四運動、投身民主革命”“國民黨內元老、共產主義新兵”“共商建國大計、俯首甘為公僕”和“民革卓越領袖、心繫兩岸統一”。展示了王崑崙生平,還附有一些實物資料。故居前的柏樹叢中,矗立著神采奕奕的王崑崙半身石像,那偉岸的身影、坦蕩的神情,彷彿在笑看歷史長河中的種種過往,又彷彿在遙望未來世界的無限美好……

萬方樓位於七十二峰山館西下坡,疊石築成的樓房依山傍湖,面闊三間,頂如三隻方亭屹立於崖旁,四周綠樹掩映,幽雅寧靜。站在二樓平臺極目遠眺,可望“萬方”:遠處,湖中七十二峰隱隱約約;近處,秀麗的三山薄霧繚繞。這裡原是王家當年的宴賓待客之所。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億萬同胞處於生靈塗炭之中,王崑崙引杜甫《登樓》中“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之意,將此樓命名為“萬方樓”。1935年,面臨嚴重的民族存亡危機,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8月下旬,上海臨時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與南京讀書會20餘人以王崑崙至親好友的身份,借消夏郊遊、品嚐水蜜桃做為掩護,在這裡秘密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傳達了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精神和“八一宣言”,研究了滬、寧兩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事宜,對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興起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這就是著名的“萬方樓會議”。

現今的萬方樓二樓設為“萬方樓會議舊址”。萬方樓門前橫匾為原國民黨元老、著名教育家經亨頤先生手書的仿製品,原匾被保護在室內西牆。大門兩側的對聯“月從水底出,船自天上來”為國民黨元老、草聖于右任先生所撰。館內東牆以一幅大型油畫再現了當年參加萬方樓會議主要人員的風采。萬方樓裡懸掛著一幅非常陳舊的木製對聯上聯,斑駁中依稀可見是用隸書書寫的“在家憂國書生事”,右上方的小字只能看清“王崑崙”幾個字,為了尋覓下聯,黿頭渚景區管理處和民革無錫市委會請教了無錫本地多名比較瞭解當時文史或對對聯有研究的專家,最終才瞭解到此為當年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所書,下聯內容是“臨水登山傑士心”,不過原始下聯的匾額卻一直都沒有找到,只能新制一對懸掛展示在側。

王崑崙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詩人,著名的紅學家。他在抗戰期間撰寫的《紅樓夢人物論》,在紅學界獨樹一幟,是最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紅樓夢》的專著;他與女兒王金陵一起創作的崑曲劇本《晴雯》,以濃郁的文采之美、軟儂的音韻之美和獨特的語言之美,獲得文化界人士的讚賞和觀眾的好評;在擔任北京市副市長時,他與何其芳共同倡議並舉辦紀念曹雪芹逝世二百週年系列活動,由此形成紅學的分支——“曹學”;他曾擔任《紅樓夢學刊》編委會顧問、第一屆中國紅學會名譽會長、《紅樓夢》電視連續劇顧問委員會主任等,對紅學的研究和發展功不可沒。

萬方樓一樓闢為“王崑崙與紅樓夢”展館,館前展示了一幅精美靈動、引人注目的玻璃畫——《王崑崙與十二金釵》。中廳是一幅王崑崙接見北方崑劇院崑曲《晴雯》劇組演員的大幅照片,照片上方是同為無錫人的當代文史大家馮其庸題寫的“解夢山館”。東廳展出了王崑崙在紅樓夢研究中取得的諸多成果和他為推動紅樓夢研究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一些王崑崙紅學研究的著作和其他文學作品手稿的實物。西廳再現了王崑崙書房的情景:老式的書桌上擺放著文房四寶;背後的書櫃裡有王崑崙讀過的馬列著作,同時還展陳了他所著《紅樓夢人物論》的多種版本和《王崑崙文集》等;書房東牆上掛著王崑崙與文化界名人交往的留影。

民革黨史教育基地

2010年1月,民革無錫市委會在市政協十二屆三次全會上提交了《關於儘快修繕王崑崙故居的建議》的集體提案,該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作出批示,並由副市長親自召集有關部門部署落實工作。民革中央和民革江蘇省委會對王崑崙故居的保護、修繕和利用一直都非常關心和支持,2010-2011年期間,周鐵農主席、修福金副主席、鄭建邦副主席和民革江蘇省委會原主委馮健親等領導多次來錫指導工作。民革無錫市委會秦蘊石主委多方協調籌措資金,率領工作班子的同志們完成資料收集、文稿編撰、油畫、玻璃畫和塑像的製作等。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王崑崙故居修繕工程圓滿完成。

2011年10月21日上午,雨後初霽的黿頭渚景區內空氣格外清新。翠柏掩映中的七十二峰山館前,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王崑崙故居修繕開館暨塑像落成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蒞臨王崑崙故居修繕開館儀式並作重要講話,他高度評價了王崑崙同志的革命風範,充分肯定了故居的修繕保護工作,並指出:王崑崙故居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宣傳多黨合作的重要載體。它的修復、重新布展對外開放,對於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激勵人們,特別是民革黨員繼承和發揚前輩的優良傳統,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保護和挖掘地方文化遺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儀式上,王崑崙故居被民革中央授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史教育基地”。

作為民革中央公佈的第一批全國七個民革前輩故居之一,王崑崙故居每年接待多批次來自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民革黨員,在“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活動中發揮了它作為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民革無錫市委會持續關注故居的修繕、保護、利用,連續多次提出提案建議,不斷優化故居環境、設置、管理等,並不斷推動故居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相信王崑崙故居作為太湖黿頭渚景區裡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在這裡更好地發揮其作為民革黨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王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