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66歲,曹丕40歲,曹叡36歲,為什麼曹操的後人一個比一個短命?

諸暨移動


從小說角度來看,曹操在被關羽的頭顱嚇出頭風病後有一段強砍梨樹血濺滿身的場景,回宮之後又遭到了梨樹之神的報復,這場報復也直接加速的曹操的死亡。從歷史報應角度來看,曹操在諸侯混戰期間帶領將士們掘人墳墓,有損陰德,所以子孫後代的命數都受到了影響,這樣理解,其實也很圓滿。

但上述兩種解釋多少都太過於玄幻,我們不妨可以從曹家三代人的生活作風方面去探究一下原因。首先大魏的奠基者曹操可悲後代激情昂揚的多,納妾屠城挖墳的事都幹過,而曹操活到了六十多歲,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長壽(和司馬孚不能比)。而眾所周知困擾曹操的一直是頭風病,一直未愈的這個疾病最嚴重會引起腦部腫瘤,從而引起死亡。曹操的頭風病與早年行軍打仗風餐露宿有關,可以說為了給子孫留下產業,曹操極大的犧牲了自己的健康。

曹丕上位頗為兇險,本來魏國的大業輪不到他操心,可曹昂死了讓他成為了合理的第二繼承人,但曹操又覺得曹植、曹彰,甚至是曹衝也不錯,於是弟兄幾個就開始為了世子之位爭得不可開交,最終曹丕勝利了,卻無法再與弟兄們和睦相處。在他在位的年間,不僅對弟兄們處處設防,而且又是吳、蜀動盪時期,再加上國內政局未穩,曹丕這BOSS當的是破不順心。更瀟灑的一點是,曹丕的風流比他爹有過之而不及,仗著自己年輕火力旺,於女色方面是特別打緊,自然,沒日沒夜操勞的他身體難免會被提前掏空,在不惑之年去世,也就不奇怪了。

曹叡並不討曹丕喜歡,但最終還是繼承了大魏。可能也是由於自小他爹不疼他,曹叡剛上位時明顯攢著一口氣,他想象世人證明自己不會比先人差,於是他上位初期無論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都頗有建樹。更重要的一點時曹叡用人不疑,像司馬家族這種長得就像造反派的人曹叡也給予了他們無上的權力。等到東吳潰敗、諸葛亮殯天后,魏國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期,此事的曹叡卻開始大興土木,貪圖享樂,不思朝政。而曹叡的後人皆早逝,等到他病重時居然無一人能挑起魏國的大梁。

所以從人物自身找原因的話,曹丕和曹叡的早亡都是作風的問題,你學學人家司馬懿,凡事有個度,熬到最後的才是贏家啊。


無論怎樣,掘人墳墓都是不對的…


邏輯文史游


我認為與遺傳個人生活習慣導致,而且因為他們三個人都是集團領袖,記載和文獻流傳較多,可以比較明顯的判斷死因和死亡前的環境。

曹丕曹叡短命,跟曹操遺傳關係基本關聯不大。

曹操長年軍旅生涯在外出徵,臨死前也一直舟車勞頓,從長安返回洛陽前後共五個月,沒有實際養尊處優。他熱愛吃魚,四時食制殘本里提到了大量水產的出處,可見曹操本身是熱愛吃魚,同時曹操也是愛吃雞的。

上九醞酒法奏的出現,以及曹操大量在詩詞歌賦中對酒的描寫,可以看得出曹操有著對酒類同樣的喜好跟鑽研。

長期運動與熱愛吃魚,喜歡吃雞又長期飲酒,曹操同時又是一個節儉剋制的人,飲食上的結構對他的健康影響相對較低,而他的飲食習慣是會傳承下去的,這一點可以看自己或其他家庭,父母一輩的飲食習慣,或多或少決定了子女對食物的口味,因為大人通常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子女吃。

曹丕與曹植對酒都有一定喜愛,曹植甚至發展出酗酒趨勢,導致了他在繼承問題上闖司馬門的結果。但酒類問題對曹丕的健康影響並不是關鍵,曹丕的死亡是突發的,從病發到死亡,前後只經過一天。

所以曹丕屬於突發性死亡,但中間仍然有能力為後事進行囑咐,說明並不是立刻處於暈厥,能判斷並非心臟病、腦中風死亡,更不可能是瘟疫或其他傳染病。

如果從曹丕生活環境入手,可以很快發現曹丕的可能死因:

首先,曹丕極度嗜甜,對糖類有很高的傾向,同樣他也非常喜歡吃水果。

夏日詩裡有提到:嘉餚重疊來,珍果在一旁。說明水果在曹丕的菜單裡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並不只是一種儀式性道具,尤其是曹丕日後的詩詞與對群臣詔令更印證這一點

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蒲萄說。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嚥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非常喜歡吃葡萄。

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煩釋渴。

新城孟太守道蜀者肫雞鶩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飴蜜,以助味也

飲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時有甜耳

愛吃梨,強調甘如蜜糖,對甜食有研究,蜀人吃東西的習慣都有所瞭解,對橘甜的觀點也很詳細。

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今以荔枝賜將吏,口僉之則知其味薄矣,凡棗味莫若安邑御棗也。

可以拿出從荔枝到棗,曹丕不但明白,還懂得分辨優劣好壞,吃出了學問。

天氣和曖,眾果具繁

時酒酣耳熱,方食芉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

與朝歌令吳質書的內容又表明曹丕很懂的水果時節。曹丕著名的以甘蔗論劍,也是在吃甘蔗時的一項娛樂活動而已。

對飲食衣著的見解,反映出曹丕是個注重、懂得且學會了如何生活享受的人。

由於曹丕年長的特殊性質,長期以曹操助手的姿態坐鎮後方政治中心,沒有曹操親自在全國長途跋涉的必要,早年雖然經常運動,但後期隨著曹操集團做大,不得不留在腹地處理事務,較差的身體狀況由是養成。

水果中有大量果糖,更容易轉化為脂肪,而且飽腹感較低,加上同時代內獲取糖分的途徑很少,提煉糖分沒法跟現代意義當零食吃,成本於保存都非常麻煩,所以大量的新鮮水果自然成了喜歡吃甜東西的曹丕主要獲取糖分的途徑。

此處後續補充:我發現有的人不信邪,之前沒有刻意強調曹丕喜甜食,是因為多餘內容與文內未必有關,不是介紹曹丕本人的喜好而是照顧整體,隨便引用了些常見內容。

然後再來看看曹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裡,在給孫權的回信裡提到:

又因趙諮,致文馬一匹,白鼲子裘一領。石蜜五斛,鰒魚千枚。

石蜜,就是冰糖,在古代就是那種沒加工完的原始蔗糖,提煉成本非常高。

越國整個一國獻給劉邦的劉邦的,也不過五斛而已,三國時期固然提煉技術有進步,但要注意一點,五斛依然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一個數量,漢制一斛有興趣可以查查多大分量,提煉一斛又要多少,甘蔗出糖率一般在10%到12%,古代技術只低不高,換算為一半就足夠了,然後按照五斛這個重量,再去換算要多少甘蔗就能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

而且蔗糖是會過期的,古代蔗糖渣滓與雜質很多,保質更難,提煉必須有大量的甘蔗存貨,也必須要有人使用消耗,要不然純粹就是浪費,一次出五斛,不難反應出曹丕對糖類的使用狀況。

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甘蔗主要產地在南方,是喜溫植物,而且沒有現代技術保證下,北方產量是很有限的,但曹魏並沒有控制南方,不可能跟越國一樣種植大面積的甘蔗,只可能是貿易購買南方的甘蔗來使用,或者北方有專門特供的甘蔗用於少數人的使用。

一個不產甘蔗的北方皇帝一口氣拿出五斛蔗糖塊,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在一些粉曹丕的圈子裡,曹丕喜歡甜食還是某些人不知道的麼?

另一方面,曹丕的飲食結構中,高甜值的水果很可能是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任何東西超量進食都有害,水果也不例外。

缺乏運動的環境必要,以及高度嗜甜的習慣,可能直接導致了有機會大魚大肉的曹丕高度肥胖,進而出現了糖尿病,當然糖本身不是導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糖分的攝入只是一個強力推動因素,高脂飲食和缺乏穩定的運動,導致曹丕可能出現了富貴病,脂肪肝或膽囊問題或許都是存在的。

過多攝入糖分,對壽命的非常直接的負面影響,上述提到了曹丕突然發病,之後仍然有能力處理後事,可以確定不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之類瞬死或失去溝通能力的突發疾病。

參考曹丕的飲食結構,我相信曹丕是死於自己的嗜好跟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疾病。

較大可能是曹丕突發急性胰腺炎,附帶糖尿病併發的多器官衰竭,最終短時間內死亡,但依然有清醒意識在短時間內處理後事。

相對的,因為急性胰腺炎的極度劇痛,直接給曹丕一種不可能再活下去的感覺,所以才直接準備後事,可見發病時曹丕已經知道自己沒有生存希望,跟突發疾死的雍正比較類似,都是日常辦公期間突然遇病,病症劇烈到患病者很快就意識到生命走到盡頭,並且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處理了繼承人的問題。

曹叡的飲食習慣並沒有什麼記載,他本人現存的詩詞裡也沒有過多的關於個人生活的記錄,整體上在形象的留存來看,遠不如曹丕與曹植清晰。

不過對比曹丕,我們可以知道曹叡是得了慢性病,而且最早可能是青龍三年以前就已經患病,只是早期沒有任何表現,對曹叡生活影響不大。

初,青龍三年中,壽春農民妻自言為天神所下,命為登女,當營衞帝室,蠲邪納福。飲人以水,及以洗創,或多愈者。於是立館後宮,下詔稱揚,甚見優寵。及帝疾,飲水無驗,於是殺焉。

青龍三年時有神棍出現,曹叡給她很高規格的優待,結合曹叡經常性的對下進行赦免或大赦,可以看出一方面曹叡性格,另一方面則看出曹叡或許有一定程度對一報還一報這種概念有認同感,渴望通過自身的善行或外力幫助解決問題,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迷信,不過更深層的來看,曹叡實際上是期待善行能有回報,比如卞蘭跟曹叡鬧矛盾時,卞蘭批評曹叡的話,進一步猜測,譬如治癒曹叡本身的疾病。

這也是為什麼曹叡後來殺死神婆的原因,神婆沒有真正治癒曹叡,曹叡也不可能僅僅是因為神婆有一些吹出來的事蹟,就真的給她高規格待遇,更可能只是在等有朝一日能用在自己身上,而此時距離病重的景初二年還有一段時間。

等到景初二年時,曹叡健康已經明顯惡化,具體如何,以及有什麼病症,沒有詳細記載,只能確定是早期明顯的慢性病逐漸惡化,然後變成刺激性的疾病,最終積重難返。

如果根據遺傳角度來看,以及帝王無可避免的少運動多糖分多脂肪飲食,再加上遺傳父親的口味或身體基因,那麼曹叡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慢性疾病併發症而死。

具體細節可看漢晉春秋裡提到的一點:

委祖考之業,付二三凡士,寢疾數日

劉放忽悠曹叡時提到了曹叡已經病在床上好幾天,下不來床或犯困。

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篤,不能。”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

剛剛因為劉放的話發怒後很快就犯困,很快也明顯是睡著了,糖尿病症狀之一就是非睡眠時間莫名發睏,要是劇痛是不可能入睡的,得過膽囊炎的應該明白。

之後,再給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先前有提到過的卞蘭,是卞夫人的侄子,也是曹丕的表弟和曹叡的表叔。

他僅有的一段記錄裡,有一段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描寫:

魏略曰:明帝時,蘭見外有二難,而帝留意於宮室,常因侍從,數切諫。帝雖不能從,猶納其誠欵。後蘭苦酒消渴,時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賜蘭,蘭不肯飲。詔問其意?蘭言治病自當以方藥,何信於此?帝為變色,而蘭終不服。後渴稍甚,以至於亡。故時人見蘭好直言,謂帝靣折之而蘭自殺,其實不然。

非常口渴,卞蘭有著非常明顯的糖尿病症狀,卞蘭本身也意識到了是疾病,但仍然用爛酒消渴,曹叡迷信則用巫女的水方來乘水,知道卞蘭的事情後賜了卞蘭,到最後卞蘭渴到最後就病死了。

這段非常短的記載,在古代是用來凸顯卞蘭的性格,但在現代人眼裡,卻是一段記錄卞蘭糖尿病的鐵證。

而且這段內容還反應了曹叡本身也疑似有類似問題,所以才讓巫女用水方乘水,至於是不是也口渴,所以期望從水來入手解決,還將自己認為有用的水給了自己親近的表叔希望能幫到他,這就不得而知了。

青龍三年殺的神婆,恰巧也是因為有神水才被曹叡寵幸有加,曹叡恐怕沒少喝她的水,但等糖尿病凸顯以後,發現病沒有解決,反而加重了,立刻反應過來殺了神婆,早期糖尿病口渴時,喝水既不能看出解決問題也解決不了問題,曹叡本人自然沒法立刻意識到神水有假,所以“有度而遲”,也能推斷青龍三年前曹叡就有糖尿病了。

而他和他父親一樣,糖尿病基因都並非來自曹操,而是母系血源的卞氏,卞蘭口渴糖尿病這一點,其實證實了卞氏家族的遺傳問題,只不過卞氏記載非常少,只有曹丕曹叡有大量記載可以推斷,卞蘭的記錄則是最直接的證明。

可能會有人問,既然卞家有遺傳糖尿病,為什麼卞氏本人活的又長又沒有病症呢?畢竟古代人顯然不可能知道糖尿病具體的發病原因以及如何解決。

答案其實很簡單:

後性約儉,不尚華麗,無文繡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璫數具,命後自選一具,後取其中者,太祖問其故,對曰:“取其上者為貪,取其下者為偽,故取其中者。

卞夫人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既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故意做給曹操看,出身不好過去貧苦,她的性格也是節儉為主,而且為人好又不尚華麗,說明自律性非常的強,跟曹操難怪合得來。

帝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請諸家外親,設下廚,無異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飯,無魚肉。其儉如此。

這裡說明了為什麼卞夫人沒有發病活的也久,吃飯請客時,尚且沒有魚和肉,估計平日裡卞夫人可能一方面不喜歡吃,另一方面就真的是節儉了。

這種飲食結構很難引起糖尿病,哪怕有遺傳的糖尿病體質,也很那在卞夫人的飲食習慣下引發,曹操的飲食習慣也相對健康,夫妻整體的飲食都沒有不利於糖尿病的不良誘因,自然不會出現兒子、侄子和孫子的問題,而且女性的飯量必然不大,食物中的澱粉比例也肯定低於男性。

她的弟弟卞秉沒有太多記載,相信也是跟姐姐一樣節儉,畢竟他早年的環境還有後來的地位都不太足以支撐起糖尿病的誘因出現,一直到曹丕執政後期才給他大加封賞養老,估計有點死前哀榮的意思。

同為卞氏兒子的另外三人,曹植、曹彰、曹熊,其中曹熊不一定死於遺傳疾病,本身也沒有太多記載。

但曹植曹彰,則很有可能死於基因遺傳導致的併發症,致病原因則是自身的環境變化。

其中曹彰是以武將形象出現在歷史中的,長期在軍旅運動,體格相信很好,曹植也有一定的運動量,但又過度飲酒,歷史直接接在是酗酒而亡。

綜合他們二人的經歷,還是能推斷出,遺傳對他們兩有很大影響:

先說曹彰死因。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閤共圍棋,並啖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殺我東阿。”

世說新語就曹彰疾死說事,但其實世說新語本身可靠性不是很高,有的地方雖然是沒錯,但有的段子一琢磨就會發現不對勁。

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諡曰威。

首先,曹彰應該是死在京都覲見時官方給的宅邸裡,也就是自己家。

魏氏春秋曰: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

魏氏春秋也說來朝不得見,說明曹彰跟曹丕壓根沒見面,也沒有跟曹丕和卞夫人一起吃飯,最後曹彰自己氣死了,曹彰又不是鳥,哪來那麼大氣性?

太子嗣立,旣葬,遣彰之國。始彰自以先王見任有功,兾因此遂見授用,而聞當隨例,意甚不恱,不待遣而去。

曹丕繼位後基本把曹彰閒置,曹彰意見很大,從漢中戰役開始,曹彰被留長安又召到洛陽之後,就基本告別原本的軍旅生活,飲食習慣很可能迅速改變帶來身體變化,最終導致吃飯時膽囊炎或胰腺炎發作,可能是兄弟間唯一沒有患糖尿病的人。

曹彰基本能確定是突然死亡,他殺說我認為可以忽略,心臟病、中風等受外力因素刺激導致的暴斃可能也不高,一是他本身的身體素質應該較好,二是三十多歲並不屬於高發年齡段。

所以曹彰也可能是跟曹丕一樣死於突發的胰腺炎,在進食時過度飲酒或吃大量食物,導致了累積沒有發作的問題一次性爆發。

再來看曹植。

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兾試用,終不能得。旣還,悵然絕望。

曹植處於非常大壓力的精神環境下,可以說是抑鬱。

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徹底演變成酗酒,飲酒本身對身體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內,曹氏一干人等沒有太明顯的腸道問題,推考卞氏的遺傳因素,很可能曹氏四兄弟的消化系統都有易病體質。

比起曹彰來,曹植死因是非常直觀的,只不過是否暴斃並不清楚,沒有曹彰一樣的輔佐證據,但無論如何曹植都可以確定是飲酒導致的消化系疾病。

所以胰腺炎、膽囊炎、肝臟疾病、糖尿病,包括胃部穿孔都是他們的主要致死原因。

曹丕曹睿有明確的發病過程,曹彰能證明是突然暴斃,曹植的模糊不清,只能判斷為有關聯。

所以,綜上所述,曹丕曹叡,繼承了卞氏家族的遺傳疾病,在糖尿病上有高發風險,屬於易糖尿病體質,同時胰腺、膽囊等消化器官也非常容易出現疾病。

但死因來講,曹丕曹彰應該是直接死於致命性高的胰腺炎,曹植死於失去自律酗酒後的消化道疾病,曹叡則體質更弱,較早年已經患有糖尿病,比較大可能是直接死於糖尿病的併發症。

卞夫人本身飲食習慣良好,較少吃肉或可能乾脆不吃,也許有膽結石但沒有太多併發疾病,她的弟弟卞秉病況不明,她的侄子卞蘭明確死於糖尿病,被解為絕水自殺,跟曹叡交談時,也間接證明了曹叡可能有糖尿病。

以上。

愛吃甜食的我瑟瑟發抖

魏略說的很清楚,曹植得的是胃病,另外,他貌似對水果也有愛好。還能啃冬柰。胃病應該與濫酒與長期的憂鬱有關即夕殿中虎賁宣詔,賜臣等冬柰一奩,詔使溫啖。夜非食時,而賜見及。柰以夏熟,今則冬至,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絕口為厚,實非臣等所宜蒙荷。此柰乃從涼州來,道里既遠,又來東轉暖,故柰中變,色不佳耳。

答題純屬個人愛好,非專業人士,歡迎大師指正點評!

喜歡可以關注筆者,謝謝


junran512


曹魏政權是在東漢末年局勢動盪的情況下,曹操父子勵精圖治艱難獲得的,政權的奠基人無疑是曹操,曹操在66歲時去世,在古代這個歲數壽命不算短了。奇怪的是,條件更好的時候,他的次子曹丕稱帝代漢,卻在40歲正值壯年而王,孫子曹叡36歲去世。為什麼曹家壽命一代比一代短呢?

首先,對比曹操,曹丕和曹叡缺乏足夠的鍛鍊,身體素質不好。曹操雖然以文學見長,官職也丞相。他卻是實實在在的武將,戎馬一生,歷史評價也是一位有名的軍事家。長期的軍事活動讓他身體比承繼天下的曹丕、曹叡要好很多,更疾病能夠更強,更容易躲過疾病造成的損害,其壽命更長。而曹丕、曹叡面對日常的政務必定鍛鍊少,也沒有太多的帶兵打仗經歷,身體素質自然也不會特別好,影響壽命。

其次,對比曹操,曹丕和曹叡的人生軌跡缺乏樂觀向上的精神。曹操從早年反董卓開始,歷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樣大起大落的事件,旁人是難以承受的。面對困難能夠愈挫愈勇,取得一片天下。曹丕早年不是父親的繼承人,內心可能會很壓抑,待大哥死在宛城後,又和弟弟曹植爭奪儲位,成為皇帝后,面對存在幾百年的漢王朝終結,作為曾經的臣子屬於篡位,自然內容是不安的。又面對西南和東南敵人的多次侵襲,壓力很大,缺失排解壓力的樂觀,他的氣量也不會太大,愛生氣的人身體一般都不好。

曹叡是甄氏所生,因為甄氏本是袁紹的兒媳,加之和曹植關係不清不白,作為兒子的曹叡不受皇帝父親待見,直到曹丕去世前,因為只有這一個兒子才最終被立為繼承人,曹叡的生活並不比其叔叔曹植好多少。即位後,面對內外複雜的局面,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

第三,聲色犬馬毀了曹丕、曹叡父子。提到這一點,可能有人會說他們的好色完全是遺傳曹操。的確曹操好色,但是早期的曹操是在外帶兵打仗,好色只能在戰爭間隙,尋歡作樂,排解壓力。因為在宛城風流一夜損失了長子和愛將典韋后,曹操也有所收斂。而曹丕、曹叡則是天天面對宮中的佳人,夜夜歌舞昇平,留戀石榴裙下,健健身體被掏空。而且好色並沒有給曹丕、曹叡父子帶來很多子嗣,相對曹操的兒女眾多,曹丕只有曹叡一個兒子,曹叡沒有兒子,只能從其他的曹氏宗族中尋找繼承人。

第四,曹操比兩個後輩可懂得養生,懂得珍惜身體。曹操曾經寫過《龜雖壽》,表現了他對龜生活的嚮往,而龜是長壽的象徵。可以推斷曹操很注重養生和親近自然,據傳他也曾經向當時的壽星請教養生之道。因此曹操比自己的兒孫更注意養生,身體保養的自然更好些。

最後,壽命一代比一代短可能有偶然性。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發達,出現瘟疫的概率也比較高,曹操時期有名醫華佗憑藉精湛的醫術緩解疫情,曹魏政權建立之後並未出現非常有名的醫生,也存在出現疫情和病症得不到醫治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屬於比較偶然的,只能作為一種猜測。

假使曹丕父子能夠更長壽,司馬氏就不能竊取曹氏幾代努力獲得的基業,按照當時的情況統一天下的必定是曹氏家族。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也沒有必要替古人設想,今人只能做到借鑑吧。


魏門寒士


我也說說我的看法,還請大神斧正。不談基因,遺傳等原因,這些都無準確依據,且談這些不過是獵奇而已。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曹魏內外壓力所致。曹丕,親征孫吳,在長江邊,溼氣重,感染風寒,得了肺癆,回軍之後便臥床不起,直至去世。感染風寒就得肺癆?人一生難道就不會受幾次涼,生點病?古代那麼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都是得風寒肺癆而死?我想風寒只是誘因,其實曹丕這時的身體早已嚴重損耗,即使不因風寒肺癆而死也會因其他而死。曹丕身體為何透支?早年與幾個弟弟爭鬥,活在父親曹操的陰影下,這都給予他極大的壓力,雍正皇帝的人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妙貌似不妥,不管了……),上位後,不僅有國內各個集團的壓力,還有蜀漢孫吳的軍事壓力,難道曹操的難處壓力比曹丕少麼?針對這一點,我覺得首先曹操能力才略遠在曹丕之上,面對同等困難曹丕更耗費心力,其次,守成之君,特別是有所建樹的守成之君承受的心理壓力比創業之主更大,創業至少有志同道合幫你的,守成其實真的是一個人在守,其他所有都是眼巴巴盯著你的,這點漢文帝跟他也有些殊途同歸(特意找了個異曲同工的近義詞,貌似也不妥,不管了~),基於此,曹丕活的不長情理之中。

至於曹睿,跟他爹曹丕類似吧,其才略又降一等,況且他還要對付外部曹操時代的遠古大神司馬懿……





文史品


曹操字孟德,建安二十五年,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諡曰武王。其實,這個歲數在當時的

王侯裡就算可以了,當然和他的子孫比還算是

高壽。有人說曹操一生最大的詬病就是好人妻

,他的子孫或多或少得到了遺傳,因為他的子孫的死都和好色有關。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史稱文帝,國號魏,廟號太祖,追封曹操為武皇帝。公元226年病逝

於洛陽,時年40歲。

曹丕的早逝有以下原因:

1.內部操勞,心力交瘁。

曹丕多疑(這應該是曹操遺傳的),早先和曹植勾心鬥角,爭權奪勢,後來繼位成功代漢成為皇帝,因此曹丕對曹姓藩王一直存有戒備之心。上臺以後剝奪他們的權利,導致宗親勢力

單薄,留下了隱患。另外嫡系精英先後去世,

只能曹丕自己應對朝事,心裡損耗巨大。

2.對外親征,身心疲憊。

為了實現曹操的統一大業,曹丕常常御駕親征,曾三次伐吳,對蜀漢和北方遊牧民族

也是大力征伐。尤其最後一次伐吳,感染了風寒,這是他病死的直接原因。

3.好色縱慾,消耗體力。

曹丕不僅有甄妃郭妃,就連漢獻帝的兩個女兒和漢獻帝的妃子也都攬於懷間,還和他父親的漂亮女人有所染指。據說一次曹丕有病,母親卞太后去看他,掀開門簾一看,曹丕床旁有一個美女竟然是曹操生前的宮妃。氣得卞太后罵道:“你這樣做,死了連狗鼠都不吃你”。而給曹丕生下龍子的妃子就有九個,而且還要雨露均霑,豈能不消耗體力啊,不死才怪啊!在皇位六年就死了,年僅40歲。

曹叡繼位後,公元239年病逝於洛陽,時年36歲,廟號烈祖,諡號明帝。

曹叡的死因就有一個:死於酒色。

曹叡是曹丕與甄‘宓的兒子,在位期間曾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地阻止了吳蜀的多次攻伐,頗有建樹。後期,他大興土木,夜夜笙歌,耽於享樂(還養男寵),36歲病死於洛陽。

曹叡最大的錯誤,就是臨死前託孤給了司馬懿,才有了政歸司馬氏,三國歸晉的史實。

以上簡略地介紹了曹操子孫短命的一些原因,大體上就是這樣。








風逐月影3


皇帝短命在歷史上不是特殊現象,而是普遍現象。人的壽命長短,不考慮死於非命,主要有幾個因素:第一,身體素質的好壞;第二,心態的好壞;第三,操勞的程度;第四,對縱慾的節制。對皇帝來說,縱慾過度是導致早亡的最根本原因,同時,缺乏必要的鍛練也是一個因素。

第一,皇帝越來越短命,是歷史上的普遍現象

我們總以為皇帝生活很可羨慕,其實不然,皇帝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要短得多。而且有一個現象,溫室中長大的皇帝,壽命一般更短。

魏國從曹操到曹丕到曹睿,一個比一個短命,其實這很正常。不獨魏國如此,在三國之前的東漢也是這樣。

東漢總共有十四個皇帝,活過四十歲的只有三個,分別是前兩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歲)、漢明帝(四十八歲)與末代皇帝漢獻帝(五十三歲)。其餘十一位皇帝,沒有一個超過三十五歲,甚至有三個嬰兒皇帝,沒活過三歲。在我們的想象中,皇帝吃穿不愁,還有一大堆宮廷御醫不時望聞問切,就算不長壽,也不致於連續十一任皇帝都活不過三十五歲吧。

用數學統計一下,東漢皇帝,壽命在35歲以下的,佔了78.6%,對比一下,曹丕活了40歲,曹睿活了36歲,都應該感到幸運呢。

第二,開國皇帝或中興皇帝一般活得比較長

研究皇帝的壽命是個有趣的事,能給我們提供些啟示。曹操雖然沒有當皇帝,但後來被追為魏武帝,所以我們也當皇帝來對待。劉邦、劉秀、曹操、劉備、孫權等都活過60歲,他們所經歷的大風大浪要比一般皇帝多,為什麼反而活得長呢?

一個原因是心態好,能當開國皇帝,都有舉重若輕的本領,心胸豁達,這是共同特點。同時,由於常年征戰,馬上開國,身體素質都是過硬的。儘管好色是皇帝的共同特點,但開國皇帝要忙的事情太多了,也不可能整天無度縱慾。後世皇帝,清閒的多,整天呆在宮廷裡,除了上朝那些破事之外,還不就剩酒色二字麼?縱情酒色,想長壽那是很難的。

第三,對比曹操與曹丕、曹睿

與曹操相比,曹丕與曹睿基本上是屬於溫室中長大的花朵。曹操一生打仗無數,從打黃巾軍算起,可以說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武功也是十分了得的。

我們來看看史料中關於曹操武功的記載。曹操年輕時曾經想刺殺大宦官張讓,“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他操著手戟入張讓家,被發現後,翻牆而逃。大家想想,大宦官家裡的牆肯定挺高的,曹操一下就翻牆而過,輕功是很厲害的。“才武絕人”四個字,證明曹操的武功是很了得的。

曹操逃出洛陽後,在呂伯奢家制造滅門慘案,一個人殺掉呂家十幾口,雖然是對付尋常百姓家,但沒有深厚的武功基礎,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

在《魏書》中還有如下的記錄:“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曹操箭術非常高明,一天打獵射中六十三隻野雞,不僅如此,還能躬禽猛獸,就是親自抓獲猛獸,這個功夫,可以同漢武帝相比了。

同樣在《魏書》還有如下記載:“兵叛,而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有天晚上發生兵變,叛兵把曹操的大帳給燒了,曹操手持利劍,格殺數十人,其餘人都望風披靡。要知道三國時的士兵都是有戰鬥經驗的,曹操一口氣能殺數十人,這功夫何等了得。

從以上記錄就可以看出,曹操身體素質是很好的,武功是很厲害的。與之對應,他的心態也是特別好,心胸很開闊,拿得起放得下。還有,曹操也是懂養生術的,他不是寫了《龜雖壽》嗎?“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生命之短長,不是天註定的,只要能注重養生方法,也可以長壽的。今天活六十歲是很普通的事,但在古代,六十以上算長壽了,否則怎麼說“七十古來稀”呢?

與曹操相比,曹丕與曹睿的武功應該差一大截了。曹丕還好,練過點武功,擊劍騎射都會,但是他毀在聲色與心胸狹隘上。曹丕有個特點,喜歡年齡大的女人,甄夫人比他大五歲,郭女王比他大三歲。女人三四十歲時,是如狼似虎的年齡,壯年的曹丕估計也吃不消。同時,曹丕心胸比較狹隘,沒有乃父之心胸,脾氣暴燥易怒,這個對養生都是不利的。

再說說曹睿。曹丕好歹是經歷戰爭歲月,曹睿就完全是溫室中長大,武功就很差了,身體素質顯然不如曹操與曹丕。史書說他“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是個比較秀氣的人,好靜不好動,看上去比較柔弱。身體比較弱,在縱情聲色上可不輸別人。少府楊阜曾批評曹睿後宮女人太多,包括妃嬪與宮女,有好幾千人。楊阜曾上書皇帝,請求把沒被皇帝睡過的女人遣散出宮。他還召來御府官吏,詢問皇帝后宮女人具體數量。官吏回答說:“這乃是宮中秘密,不能洩露。”楊阜大怒,把這個官吏痛打一百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曹睿是比較縱慾無度的,最後導致短命。


君山話史


三國曆史上,曹魏政權的曹操活到66歲,曹丕40歲,曹叡36歲,曹操的後人看起來壽命都不長,使得曹魏政權也沒有長久傳承,使人嘆息。


古代各方面條件有限,普遍壽命不長。

從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曹丕活到40歲,曹叡活到36歲,壽命確實不長,但是古代各方面條件有限,普遍壽命不長,是不能和我們現在相比較的。

比如同是三國時期的郭嘉,曹衝,周瑜皆是英年早逝,壽命不長。


更近一點的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天啟皇帝朱由校都是四十不到就去世。

所以說,古代因為各方面條件有限,人的壽命普遍不長,也因此曹丕、曹叡看起來壽命相對較短。



皇帝日理萬機,耗費精力屬於短命高危行業。

古代的皇帝每天要處理天下大事,要關心朝政得失,特別是想當一位好皇帝的,還得考慮天下蒼生,萬民福祉。

而曹丕和曹叡都處於三國鼎立時期,隨時需要面對各方戰亂,需要考慮怎樣一統天下,所以事情是比較多的,日理萬機之下,自然耗費精力,所以會壽命不長。


花開花落緩行客


為什麼曹操那麼長壽,而曹丕、曹叡他們兄弟又那麼短壽呢?

我認為主要是由生活環境的優劣和各人的心胸寬闊程度所決定的。

曹操嘛,大家都知道,他可是一個城府極深、心胸開闊、目光深遠之人。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是最愛笑的一個,而且每一次都是敗得走逃無路了,生命岌岌可危了,他卻還在哈哈大笑。


曹操一生一共打了大小戰役50多場,其中遭受慘敗的有5次戰役。然而《三國演義》裡的他卻一共笑了五十四次之多。

比如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敗走華容道之時,已經是被整得窮途末路,焦頭爛額了,僅僅只剩下5百多人馬了,就像喪家之犬一樣忍飢挨餓地艱難逃命之中,然而曹操一連三次開懷大笑。

結果笑三次就一連笑出了三路伏兵,最後還得跪求關羽放行。然而曹操氣餒了嗎?不!曹操沒有氣餒。他比項羽聰明多了,他的觀點是隻要活著就有希望。看!後來他還不是東山再起了?


可以說曹操的長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這種永不言敗的樂觀主義精神。

當然曹操是行伍之人,而且武藝還有馬馬虎虎的,自然是會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當然他是梟雄之首,自然也有隨軍軍醫時刻關注著他的健康。

那麼曹丕怎麼又會年僅四十就一命嗚呼了。我認為曹丕短壽有下面幾個方面:

1、長期無形的壓力摧殘著曹丕的身心。

曹操其實並不想立曹丕為世子的,曹丕眾多的兄弟無時無刻不在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本來屬於他這個長子的世子之位。曹昂、曹衝、曹植這三人其實都在曹操的考慮範圍。

也就是說曹丕時刻面臨著被廢長立幼或者廢長立賢的危機之中。

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博得曹操的歡心,還不能出任何差錯。長此以往,這樣的生活環境使得曹丕長期處於殘酷無情的壓力之中,於是他早早地就得了肺疾。


2、曹丕也是一個好色成性之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陽去世,享年66歲。同一年曹丕繼任丞相之位後,把漢獻帝劉協趕下了臺,建立了曹魏政權。

由於長期遭受精神壓力的折磨,曹丕身體成長得並不是很好,早早就染上了肺結核之病。可是曹丕並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大量的玩女人。

起先已有甄妃,而後又把劉協的兩個女兒弄到了床上。後來乾脆把他父親曹操所遺留下來庶母,文德郭皇后、李貴人、陰貴人全都壓在了身子底下。

曹丕把這些本不屬於他做的,超負荷的工作都做了,能不短命嗎?

那麼曹丕既然當了皇帝還怕沒有女人嗎?

顯然不是,我認為應該是對死去的曹操暗地報復。想當年曹操從小到大給了他多少殘酷無情的壓力,他打心裡恨他老子曹操。


3、曹丕也是累死的。

曹丕從孩提開始就長期處於壓力與緊張之中,每天早上醒來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怕他老子曹操廢了他的世子之位。

所以不顧一切地拼命攻讀“經史子集,諸子百家”,所以他在文學上是有極高造詣的。

魯迅先生曾經把曹操評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丕繼承和發揚了其父的文章風格,文人看重曹丕的原因就是曹丕堅持發揚了其父曹操所創立的“建安文學風骨”,就連李白也是肯定和盛讚他的成就的,李白寫道: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有小謝又清發。……”

陳壽在《三國志》中曾經這樣子評論曹丕: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王,何遠之有哉!

那麼這些美譽若沒下水滴石穿的苦功,總不可能輕而易舉就加在他的身上吧?說明曹丕的確是一個相當勤奮好學之人。


4、曹丕的好大喜功、事必親躬導致最終死於過度操勞。

曹丕在皇位的短短6年裡,先後三次親自出征伐吳,都是止步於廣陵而無功而返,但是他解決了青州、徐州的割據勢力,收拾了臧霸、孫觀兩個曹操時期遺留下來的大毒瘤。

在黃初六年的一次出征中,身子早已被掏空的曹丕終於舊病復發,回到洛陽後,於黃初七年(226年)正月辭世。

那麼曹叡又怎麼年僅36歲就死了呢?


曹叡卻是真正死於聲色犬馬、姿情縱慾之下。

曹叡在位的十三年之中,頭幾年由於諸葛亮時不時地帶兵衝殺邊境,曹叡還是相當的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的。公元234年,過度操勞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軍軍營中。

從那以後,曹叡認為天下太平,如日中天的魏國應該不會再有危險。於是開始大興土木,先後修建了洛陽宮、昭陽殿、太極殿、崇華殿,耗費大量的民財和國力。


然後大量地網羅天下美女充於後宮,據《魏略》記載:

“魏明帝后宮甚眾,嬪嬙共達數萬人。”

《三國志》裡記載齊王曹芳時期:

“魏明帝所留嬪奴、才人尚有至少六十四位。”

曹叡天天穿梭於這些鮮花美女之間,忙得不亦樂乎,漸漸地身體就被掏空了,不死才怪呢。

曹操的後人的確再也沒有長壽的,就是猶如閒雲野鶴一般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曹植,也僅僅活了41歲;曹彰35歲就沒了;氣宇軒昂的曹昂年僅20歲死於軍中;聰明絕頂的曹沖年僅十二歲就沒了。

縱觀曹操後代真的是沒有一個長壽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這是曹操的家庭所造成的。曹操在時,諸子爭寵、勾心鬥角;曹操死後,眾子爭嗣、刀光劍影。

在一個時刻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整日家地擔驚受怕,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有刀加在脖子上的事情,還談什麼長壽,根本就是天荒夜譚,不可能的事情。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回答,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看法。謝謝!


四季養生密碼苑


自曹操以降,曹魏政權承襲者,似乎都不長壽:曹丕只活了40歲,曹叡36歲,似乎一個比一個短命。

有專家講,人類的壽命長短與基因有關係,那我們先來看看曹丕一系的基因。

曹操自己活了66歲,就古代來講算是長壽了。那麼?問題出在生母這邊?因為就史料來看,曹操與環夫人所生的曹宇,卻活了67歲以上,曹據活了50多歲,而且,曹據所生的曹奐,也活了58歲。獨獨曹操與卞夫人所生的兒孫都不長命,這麼看來,曹氏嫡系的短命基因難道傳自卞夫人?

慢著,我們來看一看,卞夫人的生卒年:159-230!卞夫人享年71歲!

如此一來,從基因上似乎不能解釋曹丕一系的短命之因。

有書君倒是認為,曹丕一系的壽命不長,倒是與他們的掌權者身份有關。

按照法統,曹魏政權由嫡系傳承,因此,曹操與其正妻所生的兒子們享有繼承權,地位是有了,伴隨而來的,不僅有特權,還有風險。

曹丕在位七載,對外三徵東吳,大破蜀漢,對內削藩集權。軍務倥傯,政務繁重,勞心勞力之餘,還要嚴密監視和防範司馬一族。國未一統,內有權臣窺測,委實沒過幾天輕鬆日子。

另一方面,曹丕在私生活上頗不節制,姬妾眾多,甚至收容父妾,女色上頭,恐是消耗不少精神。

雖然曹丕最終是病死的,但其心神與形體耗損在前,短命似乎是註定的。

再看曹叡,他在位期間也很忙,曾指揮將士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了鮮卑,攻滅了公孫淵。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早年也是英姿勃發,令司馬懿老狐狸不敢公然露出反心。

也許執政之初的成就讓曹叡放鬆了追求。在其統治後期,曹叡一改嚴謹,大興土木,廣採眾女,供其淫樂,導致其36歲就英年早逝,江山後繼無人。落入窺伺已久的司馬氏手裡。縱然司馬氏所立旁系末代傀儡皇帝曹奐較為命長,也已迴天乏力了。

當然,也有一種野史說法,說是曹丕當年所娶甄夫人,早已懷有身孕,曹叡實為袁氏子。如果此說屬實,似乎也很解釋曹丕本人的短命,況且,袁氏也不一定就是短命基因。此說存疑。

總而言之,曹魏三分一統的使命尚未完成,為君者卻短命而去,可謂天亡魏也。畢竟,史上勞累又好色的君王也不少,短命的卻不是全部。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曹操活了六十六歲,在當時的年代算是比較長壽的了。劉備63歲,諸葛亮54歲,司馬懿73歲,孫權71歲……



若是沒有頭風這種毛病,或者說華佗沒有被曹操殺死,曹操有可能活過七十歲。

深究曹操的一生,我們能夠找到他長壽的三點原因

第一,曹操從武。曹操長年累月的領兵在外打仗,來來去去,甚至親自上前線作戰。作為一個武將,曹操的身體素質起碼是過硬的。換今天的話說,經常運動著,身體不差。

隨軍出征,伴有軍醫,曹操的身體狀況軍醫時常關注著,沒成大病之前,就提前消滅在微末之中。說白了,曹操身體健康有保障。



第二,曹操樂觀。三國之中,曹操的笑聲是最多的,每次遭受到點打擊,常是一笑而過,並沒從此消沉,反倒是越來越勇。三國男人裡,曹操是最樂觀的。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沒多久,鬱鬱而終,三國志裡說他“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當然了,三國演義裡說他還跟曹操來了一場倉亭之戰。

赤壁之戰呢?曹操敗後,一路就沒看見他難受過,到華容道,道路泥濘不堪,歷經一番艱難才走出,一出華容道,曹操就大喜,仰天大笑啊!單單一條華容道,死傷無數,曹操竟有心情大笑……從中絲毫沒有赤壁戰敗的陰影。



第三,養生。曹操的養生觀是豁達的,他嚮往龜的長壽,但也知道生命有終結的一刻。所以心態上積極進取,行為上秉承養生之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為此,他曾親身不恥下問地向老壽星皇甫隆請教養生、延年益壽之道。

所以說曹操壽長是有一定原因的。然而比起曹操,曹丕、曹叡的壽齡就不夠看了。

曹操被人稱作梟雄,亂世之梟雄。也被人稱為奸雄。但不管怎麼說,在一個亂世的東漢末年開創一番事業,曹操肯定有過人之處。青史留名的,且名聲大振的,沒一個人是簡單的。



也就是曹操雄才大略,能力強悍。

有這樣一個父親,作兒子的該是多麼的心酸呢。尤其還是想成為他的繼承人。偏偏曹老闆生育能力強悍,光記載的,就是二十多個。最重要的是曹操不吃嫡長子繼承製這套。

有能力則居之……曹丕一方面要和兄弟們爭繼承權,另一方面還要苦練本領,不足夠出色,怎麼會脫穎而出?



勤奮地學本領,有心機地周旋於兄弟、文武大臣之間。慧極必傷……曹丕奪到繼承權時,就已經少了半條命了。

另外,曹丕短壽還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即位後勵精圖治。曹操一生也僅限於統一北方,而曹丕即位,是志向遠大,渴望統一天下。以篡漢成魏帝,迅速加強集權,安穩魏國內政。對外,年年出兵。又是一番征伐。



二是曹丕氣量小。曹丕沒有曹操心胸中的那股子樂觀豁達勁,或者是長期攻於心計,又或許長久在老大位置上壓抑很久,曹丕比曹操還更多疑。即位後,一方面和弟弟、大臣們鬥法,另一方面還出兵打仗,又是伐吳失敗。傷神外加心情不暢快,鬱鬱寡歡。

三,曹丕好色。

案牘之勞形,女人肚皮上縱慾過度,再加心胸狹隘,性格多疑,曹丕不短壽才怪了咧,何況他即位時就已少了半條命。



所以,陳壽感嘆:

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至於曹叡

執政前中期明,後期則是暗。沒有幾把刷子,曹叡是不可能抓到魏國的軍政大權,更不可能抵禦住吳國蜀國的多次北伐,尤其是諸葛亮,雖是五次北伐,最終落了個身隕五丈原的結果。裴松之評論道:

魏明帝一時明主

但後期的他大興土木,縱情聲色……或許幾乎沒大患,諸葛亮已死,孫權不足為道,所以享樂了吧。



於是,

於列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其秩石擬百官之數

留戀裙底之歡樂,石榴裙下在劫難逃……公元239年,曹叡沒留下一個子嗣,離世了。享年36歲!



而曹操的其餘後人,除戰死、“意外”死亡外,其他人都是在緊張中度過的。在這樣一個劍拔弩張、暗流湧動的家庭環境下,能長壽才有鬼咧,後來曹丕即位後又防範和限制,曹叡也是如此,三國志這樣說曹植:

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既還,悵然絕望…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

這樣一來,曹家拿不出什麼人來,漸漸衰落,此消彼長,最終司馬家篡魏。



有意思的是司馬家的人是壽長於曹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