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區別?

brooklyn2018


簡單的說,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不但是封號名稱字數的多少,更重要是待遇和級別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古代至周朝開始就實施分封制,至漢中期以前都是實封。也就說整個王朝的統治者把國家分封成多個小國,讓這些小國奉中央政權為正統,但是各個小國有各自的實際權力。

特別是周朝時期,周王恨不得把所有的土地都分封出去,周初期才分封了70多個諸侯國,到了周朝中後期,整個周王朝居然有10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可以想象,幾乎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市就是一個諸侯國。

周王一般都是把重要的地區,地盤大的地方分封給自己的宗親,偏遠一點的地方分封給有功的臣子,比如秦國遠祖就是給周王放馬的。

分封制有一定的好處,就是中央管理輕鬆了,無非就是每年收收諸侯國的進貢,祭祀期間,各個諸侯王進京來朝覲,誰誰不聽話了,周王發話大家一起發兵收拾他。

分封制的雛形源於此,但是他的弊端更大,畢竟諸侯王有地有人有實力了,就有點飄,不願意聽話,甚至希望得到更多的地盤和人口,主動發動戰爭來吞併其他弱小的諸侯國,如果中央政權實力強大,諸侯國還不怎麼敢,一旦中央政權勢弱,那天下就亂套了,比如春秋、戰國時期。

到了漢初,劉邦也是實施的分封制,而且是實封,恢復的是周禮,同樣的弊端在漢景帝時期就爆發了,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差點沒把漢朝皇帝給更迭了。

漢景帝好不容易剿滅了七國之亂,逐漸的進行了削藩,直到漢武帝時期削藩才徹底的完成。自此漢朝以後再沒出現像周朝,漢初那樣的實封王了。

既然不能實封為王,為什麼不直接取消王這個爵位呢,這又是不可能的!中國曆代的封建王朝最講究的是君權天授,王權具有強大的權威性,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了,那麼皇帝的兒子們如何打發呢,難不成給他算成一品,二品,與朝中臣子在一個層級?

皇權為了區別皇室與平民,提高皇室成員的高貴性,於是就分封王爵給皇室成員,但是就算是皇室成員也是有親疏的,不能說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封為王爵,於是王爵的品級就出來了。

王爵的品級如何區分呢,我們以明朝為例,王爵只有兩個品級:親王和郡王

親王的封號一般是以古國名為王號的,比如燕王朱棣,晉王朱棡,秦王朱樉,這就一字王,這種王爵的登基是除了皇帝、太子之外最高的。

郡王的封號一般是授予親王的兒子,而王號基本是郡縣名來確定,與親王有所區別,比如秦王朱樉的兒子朱尚介(有火旁)為渭南王。

親王的爵位是嫡長子繼承的,那麼其他兒子一律降級為郡王,而郡王的兒子又逐級降為柱國將軍、鎮國將軍、奉國將軍等等。

王爵的分封只有是名義上的,他們並沒有自己藩地的實際管理權和統治權,所謂分封不錫土,王爵只是一種區別平民的莫高榮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