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为何要带上大量母马随行?

simon0813


导语

蒙古族有一句很出名的谚语,这样说道:“歌是翅膀, 马是伴当。” 马是蒙古牧人忠实的朋友,它们能在茫茫的草原上识别方向, 把受伤的主人驮回家中,它忠实于主人而不让生人靠近; 它勇猛矫健, 吃苦耐劳,可以说马的身上 ,具备了许多优点。

在古代社会, 马在战争中发挥的极大威力,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这表现的可谓是非常明显。


马是他们的依赖,更是他们的骄傲。《元史》 云:“元起朔方, 俗善骑射, 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古或未之有, 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 殆不可数计, 亦一代之盛哉。”没有马,可以说就没有元朝的创立, 马是蒙古民族的翅膀,骑在 马背上的蒙古英雄,使元朝在世界上威震四方、谈虎色变!

称赞了“无所不能”的马儿之后,我们接着回到题主的问题。

蒙古人作战,为何带大量母马了?

  • 母马 是肩负起“车驮”重任的承担者

按照游牧民族的习惯,在 蒙古大部队出征时,他们往往举族而行,老少随营,妇女在军队中,直接起到了后勤保障的作用。


《蒙鞑备录》对妇女这样 评价道:“专营张立毡帐, 收卸马鞍、辎重、车驮等物, 事急能走马”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马的功劳。骑兵作战的“战马”,大都是性情勇蒙的公马,而驮达重的东西的,则需借助母马的力量。所以说,母马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后勤保障运输队的“主力军”!

  • 母马的优势

蒙古母马一般体形较小,平均身高大约在120-140厘米左右, 但它们体重却可达260-360公斤左右,它们身躯粗壮, 体魄强健, 头大颈短, 胸宽鬃长, 皮厚毛粗, 肌腱发达。

尤其是他们的背毛浓密, 使它们不畏严寒, 不择食, 奔跑的速度相比较其他马来说,也是更快, 更耐力持久, 在远行的征途中,不用喂饮。” 所以,母马在是蒙古人的征战途中,是必不可少的能手
母马也可以使“发情期” 的公马,得到安慰,缓解公马暴躁不安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四处征战途中,会带上大量母马的原因。



除此之外,蒙古母马对草料的需求,也比其他马低 ,它们能依靠身上厚厚的“鬃毛”,来抵抗严酷的自然条件, 所以当时的蒙古大军在出征时,总是“兵马先动, 粮草后行”!

还有一点就是,“长途奔袭”是蒙古母马的特长。蒙古地区曾有民谚,这样说道:“千里疾风万里霞, 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 母马独有的功能

马匹除了可作乘骑之外, 它还能够提供人们必需的生活物资。而母马的马乳,除了是古代蒙古人,生活中必备食物之外; 它还 作为蒙古人行军 途中,常用的行军粮

蒙古人的粮食,主要以羊肉和马乳为主。《蒙鞑备录》中记载:“鞑人地饶水草, 其生涯, 饮马乳以塞饥渴, 凡一牝马之乳, 可饱三人。进出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屯数十万之师, 不举烟火。

《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载:“鞑靼人饮马乳, 其色类白葡萄酒, 而其味佳, 其名曰忽迷思。”

特别指出一点,从母马身上刚挤下的生马乳,是可以直接喝的。而且生乳在凝固以后,还可以做成粉面似的乳粉, 饮用时在革袋里,加入水溶化后就直接可以饮用,这可对于常年在外作战的蒙古骑兵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

  • 一匹牝马之乳,可供三人吃一顿饭用

蒙古人自古以来,就很喜爱喝马乳酿造的马乳酒,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饮料了。马乳酒,蒙语叫“耶苏克”, 或叫“乌斯克”, 汉语叫做“熟乳”, 又叫“马奶子”, 它的酿造方法很简单,先把马乳灌入皮袋, 不断地搅拌数日, 到稍带酸味时, 就可供饮用了。


马乳酒颜色白而混浊, 味酸而带腥味,对于长年累月在外作战的蒙古骑兵来说,马乳还不仅仅是作为饮料这么简单,更是他们重要的口粮。

1189和1201年, 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在答阑巴勒渚和阔亦田地区,分别进行了两次大战,,这两场战役中,每次双方都各出3万之兵,如果我们仅以每人一匹乘马,和一匹从马来算, 总共出动的马匹数目,就在12万匹左右,可见马在蒙古铁骑中的作用!

成吉思汗凭借训练有素的,蒙古马队和骑兵,纵横草原, 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建立起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他所率领的蒙古军队, 能够在征战中多次获得显赫战果, 显然是得益于蒙古马的功劳。

总结

蒙古马(无论是公马还是母马),它们都是古代蒙古人最亲密的伙伴,是蒙古人战胜自然与社会的有力工具!

而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搏斗,和激烈的征战中,马的驰骋功能,无疑对于蒙古人作战来说, 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又能够提供人们日常必要的生活物质,马增强了蒙古人的力量, 凭借训练有素的蒙古马和蒙古骑兵, 成吉思汗纵横北方草原, 征战欧亚, 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人将马视作伙伴, 视作战友, 视为他们的保护神, 蒙古马,可以说是古代蒙古族人民,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宋濂《元史》


文史议春秋


蒙古军队数次西征,均以骑兵为主力部队,而且每次西征都历经数年之久,骑兵的战马也并非特意带上母马随行,但在战争状态下携带大量母马也的确有蒙古军队的特殊考量,母马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骑兵西征,路途遥远,保证速度

蒙古历次西征,都是征途遥远,而且自然环境恶劣。在作战状态下,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部队,如果只单一以一匹马为坐骑,马势必会在长时间奔跑作战中疲惫,从而影响战斗力,这就需要在作战过程中更换马匹,使战马有休息的时间。

出于保证战斗力和行军速度的需要,骑兵需要不断地更换战马,而更换战马就需要携带大量的战马。而在战马的选择上,虽然公马是会比母马有优势,但是优势也并没有拉下母马太多,所以在战马的选择上也就没有特意注重马的公母。

二、马奶在战时可以作为粮食供应

蒙古在西征的过程中,每次西征都是无后勤作战,因为远离后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后勤补给。那么战马对于骑兵的来说就非常重要了,不仅可以给骑兵驼运粮食,母马还可以供给马奶。现在奶制品都是营养品中的佼佼者,在恶劣的作战环境中,能有鲜奶的供应,对提升士兵战斗力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士兵也会携带大量的牛羊作为后勤补给,但是牛羊的行进速度远远赶不上战马。等到进入战区之后,兵贵神速,更不会携带大量牛羊作战。而此时马驼运的粮食和供给的鲜奶,就是士兵作战中主要的食物来源。

三、战时战马的损失需要母马生育小马驹补给

战争状态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为战争的主要工具,马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远离后方作战,马匹的补给也是短板,仅靠掠夺征服的国家,显然不具备战马的补给,带数倍于骑兵的马,本身就是一种多保险措施。

而且携带母马的最大优点,就是母马还能够在战争的过程中养育新的马匹,在马匹损失的同时,通过繁殖的方式补给新战马,是蒙古远离后方作战一个重要补给方式。同时公马也有发情期,如果不让公马繁殖,那么公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四、蒙古马在与欧洲马对战中处于劣势,需要弥补数量优势

从骑兵成长为主要兵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象征以来,中原饱受无马的困扰,而蒙古也饱受蒙古马个头矮,爆发力弱的困扰。在对战拥有优势马种的欧洲、中东骑兵时,只能以数量弥补缺点。

拥有数量众多的蒙古马,蒙古的轻骑兵可以交替骑还战马,使战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围袭扰的方式对战欧洲骑兵,搅得他们的重甲骑兵精疲力尽。最终再以重骑兵正面冲锋,轻骑兵两翼包围的方式围歼欧洲军队,充分发挥了战马的数量优势。

所以蒙古军队携带大量母马远征,其中因为母马对其后勤补给的重要意义,就足以支撑蒙古军队在远征的过程中携带数量庞大的战马。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有大量母马生产马奶,又解渴又充饥,这样的后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换不来的。

综上原因,母马在蒙古远征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远征过程中战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携带大量母马也是必然的选择,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是为保证战争效果的选择。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蒙古骑兵四处征战,不只是带着大量的母马,还带有很多的骟马、公马,甚至还有小马驹,这与蒙古军队作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应对战马的发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战,一般来说每个骑士都会配备4-6匹马,有的是战马,有的是给养马,有的是替换马,这些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这些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马,因为公马的脚力强劲,爆发力强,适合于冲锋,既然有公马,那这些公马就有发情期,这是动物的本能,而在发情期的公马脾气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给它们配备一部分的母马,可以在公马发情期间进行交配,安抚公马。

主要的粮食来源

那么既然公马有发情期,为什么不全部把公马阉割了,变成骟马呢?

这就是蒙古人配备母马的第二个用途——军粮。配备了母马,当母马与公马交配,生下小马驹后,哺乳期内的母马会产生大量的马奶。

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够把马奶制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这些奶酪既可以给蒙古人带来高能热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饭,对于蒙古人偷袭敌人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酸奶还是蒙古人治疗创伤的一种药物。

母马是天然的运输队

蒙古马种比较矮小,不如西域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强,蒙古母马脾气温顺,很能负重,蒙古骑兵出征的时候,自己骑乘战马,而用母马驼着他们的帐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马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后,攻城掠地,肯定是会抢夺很多的战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强大的运输队伍把这些战利品要么随身带着,要么运输回后方。母马的运输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繁衍小马,确保马匹数量

既然母马要产奶,制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么母马势必会生小马驹,那么这些小马驹如何处理呢?作战期间不可能带领一群小马驹去冲锋,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时期更不可能杀马吃肉。

蒙古人是有后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为蒙古人打到哪里就算哪里,不需要补给,不需要后勤,这是错误的。至少,蒙古人出征会有一队人跟随在后方照顾马群生产的小马驹,并且在等马驹成年后,要么送与前线作为战马,要么送与后方作为运输马匹使用,而照片小马驹,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马相随。

综上来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和对马匹的严重依赖,才会在作战部队中配备各种马种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标志着安禄山集团的彻底覆灭。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又杀死了安庆绪,貌似史思明是在为唐朝做贡献,其实他只想大鱼吃小鱼,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对抗。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史思明就自立为大燕国皇帝,然后挥师南下,直取洛阳。


唐肃宗听到奏报,急忙任命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堵截叛军。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谋略的大将,他并没有率军去守洛阳城,而是将大军驻扎在河阳准备与史思明决战。史思明发现洛阳只是一座空城,于是率兵继续南下到达河阳与李光弼对峙。

史思明为了显示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战马拉到河边给马洗澡,一连十多天都出来虚张声势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击一个唐军的士气,没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惧怕,而且还将史思明的大部分战马夺了过来。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因此他对马的习性非常了解。于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马,把小马全部关在马厩里,然后把母马赶到城外。这时母马因思念小马而不停的嘶鸣起来,而在河对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的呼唤,纷纷挣脱缰绳跑到了唐军这边。李光弼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几千匹战马。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史思明的军营里没有母马而吃了大亏,所以蒙古骑兵打仗的时侯带着大量母马随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抚公马的情绪,防止被对方拐跑。因为动物之间都有“同性互相排斥,异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马奶性味甘凉、营养丰富,是军士们补充体能的重要来源,还有清热去火的功效。虽然量不一定特别充足,但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说,不是有牛奶了吗?一头乳牛产的奶确实要高出一头马产出的奶多许多,但是牛不听使唤,慢慢悠悠不说,有时候还赶上不走。机动灵活,能跟上节奏,这也是母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母马负责战略物质的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总之:母马好比公马的随军家属,虽然很少被军士骑着冲锋陷阵,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带母马是因为母马更适合打仗需要!整体来说公马性子烈,发情期容易在荷尔蒙激素刺激下出走鬼混,正常来说长途出征都是选用骟马(公马阉割掉)或者母马,这种比较不会出问题,不然很可能一大早醒来会发现马都跑光了。公马更多是用在短途奔袭上面,因为公马力大,冲刺能力强,适合快速奔走,只是要避过公马的发情期。

其次,蒙古人出征的话往往是一人带3~5匹马,骑士在马背上轮流骑坐。实际上每匹马的负重都不会很大,基本上是够用的,但是相对来说母马比较温顺,聚在一起成群的时候不至于打架,放两匹公马在一起,又有大量母马在旁边肯定是要打架对着干的。

第三点,补充水分跟食物。蒙古处于草原地区,那里很多是戈壁荒漠,极度缺水,士兵们很难找到有水的地方露营。这时候母马就可以起到一个活动水源的作用,母马可以通过食草从草中摄入水分产奶,这是蒙古人骑士补充水分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在断粮的时候,马奶也是一种粮食,这是蒙古军重要的军粮来源,蒙古军在外打仗的时候都是以战死的马肉配以马奶作为食物。


优己


在军事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命人在河边刷马,以向唐军炫耀武力。不过,李光弼却在士兵的建议下,从军中找来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马,故意让他们嘶鸣。结果,对岸史思明部的雄马安奈不住,纷纷跑到了李光弼军中。

这虽然是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古代征战时是带有一批母马随行的。历史上唐朝军队如此,后来的蒙古骑兵也是如此。通常来讲,在选用战马时,多用雄健的公马,以便满足长途奔袭和迅速挺进的需要。那么,带母马随行又是为了什么呢?

概括起来,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战马会在作战和行军中产生伤病,不可避免的存在“减员”现象。古代军队行军,有时会长时间相持,因而势必要考虑战马的补充问题。携带母马出征,就是为了不断繁育马匹,以便用于满足作战需要。

当然,有些战争数月便已平息,母马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时候一场大的战事会持续数年,这时母马便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

另外,一些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会将马奶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会喝马奶酒,有时候还会拿马奶做奶酪。如果征战在外的骑兵,所带领的全是雄壮的公马,那么自己在食物补给上又势必会陷入困难。

当然,有时候马匹紧张,一些队伍也会将母马作为战马来使用。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有母马发情,且它们又与公马混处,那么公马便会变得暴躁起来,很难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军队多有专门的饲养员来分开照料战马和用于繁育的母马。

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古人会将公马阉割,以便避免有母马发情时,公马暴躁难以驾驭。从这一点来讲,此类战马倒也蛮“可怜”的。


史海烂柯人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席卷欧亚大陆,是那么地霸气那么地凌厉。就连战斗民族俄罗斯都望风而逃,继而臣服;就是被欧洲人当年称呼的“上帝之鞭”阿拉提也黯然失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支神一样的铁骑。您知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的骑兵为什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吗?因为有母马!还是大量的母马!那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带大量的母马呢?

小姐姐讲史认为原因有四:

第一、您听说过美人计,可您听说过 “美马计”吗?

蒙古骑兵的坐骑大多是“阿塔思”, “阿塔思”就是骟马,您可以理解为“太监马”。“太监马”善于奔跑,作战勇猛。小姐姐讲史感觉,称呼它们兵马更合适。蒙古骑兵有着千年的牧马经验,在养马、驯马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蒙古骑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遇到对方的骑兵,只要判断是对方是未阉割的马匹,蒙古骑兵就会实施“美马计”。其具体操作是,用发情期的牝马(即母马)上阵,母马的“呼唤”、母马体液的味道,往往能吸引敌人的牡马(公马)拼命向蒙古骑兵方向冲来。轻者令敌人自乱阵脚,重则直接俘获敌人的将士和马匹。“美马计”往往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第二、美马也不是绣花枕头,除了“会用计”还能驮运粮草。

蒙古骑兵有语“儿马(牡马)跑不动,母马无长力”, 公马有力气不错,但没阉割的公马,有力气是有力气,就是靠不住,性情暴躁,还容易中“美马计”。母马脾气相对于骟马而言,也是“火爆小辣椒”,不过比起公马好多了。驮运粮草的重任,就落在了母马身上了。母马耐力差,工作量又大,只能携带大量母马轮班倒。大量母马不仅利于战斗(“美马计”),还利于工作(托运粮草),而且还利于繁衍,保持战斗和工作的持续性。小姐姐想说的是,大量的母马不仅保证驮运粮草效果,也更能保证其效率,夜行80公里很轻松能实现。

第三、母马最大的用途,“生儿育女”——生产更多的“马宝宝”。

在军营里,有一部分是高大健壮未阉割的公马,这些俊马就是种马。“大猪蹄子”的俊马和美马的“群婚制”为骑兵源源不断的地提供“马宝宝”。打仗中物质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粮草问题就是战马问题了。这些“马宝宝“很快成为新的俊马、兵马、美马,从而,让蒙古骑马在不断地征战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大量的美马,不仅解决了马匹供给问题,平时尤其是危机的时候还能拯救将士们的性命,不信的话,请继续看。

第四、母马为将士提供饮品,就是没用了也能成为将士们的食物。

“宝马妈”在哺乳期,产出的大量马奶成为了将士们重要的饮品。不仅能解决饮问题,而且还能增加将士们的营养。因为马奶大量产出,他们还会加工成各种奶酪。这样不仅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更能解决一定的充饥问题。倘若在行军中陷入了物质匮乏的危机,母马中的老马、弱马还会称为将士们的食物。这样,也就避免了因为粮食匮乏而导致战斗力下降甚至战败的风险。而且马肉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是蒙古人的最爱。蒙古骑兵的壮士勇猛,也跟他们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母马这么重要,您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不带母马能行吗?那可是他们致胜的法宝和妙招啊!


小姐姐讲史


蒙古骑兵作为军队战斗的重要力量,一人一骑,讲究的是轻装上阵,而携带大量母马随行是为了保障食物供给。


之所以带上大量的母马就是为了可以在征战路上,给士兵们加餐,比如说喝马奶可以补充蛋白质,这样可以保障士兵们的身体健康营养跟得上。


当心身体


蒙古骑兵是那个年代,世界范围内最彪悍的存在,来去如风,战力惊人。

既然是骑兵,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们的坐骑了,那就是蒙古马。蒙古马个头不大,头却不小,和其它马相比甚至可以用“矮小”两个字。如此看来,蒙古马不是很好看。

但蒙古马的耐寒能力超强,零下40度,对它们来说根本不是个事。除了耐寒,蒙古马的耐力和勇猛也是非常出色的两项指标。

不过,有件事挺奇怪,蒙古骑兵在打仗时,常常带上大量的母马,这是为何?

带上大量的母马,是为了平衡情绪的需要

马就和人一样,越是年轻,越是男性,就越暴躁,越容易控制不住情绪。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是荷尔蒙的刺激引起了公马的急躁。

这种情况放在一般用途的马身上,也无所谓,毕竟拴着它,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战场上的军马情况就不同了,如果因为公马的急躁情绪导致战斗出了问题,那士兵的生命就可能会出问题了。

所以,带上大量的母马,有平复冲锋陷阵的公马们情绪的作用。

带上大量母马,是为了能壮大马群

蒙古骑兵在外征战,时间很长,损耗是避免不了的,有时候是大量的人,有时候是大量的马匹。如果一个军队的马匹损耗量巨大,骑兵的性质慢慢就会变了,很可能会沦落成为步兵。

带上大量的母马,可以起到壮大马群的作用,可以完成新老马匹的替换,可以对损失的马进行有效的补充。这对蒙古骑兵的影响太大了。

可以这样说,没有大量的母马,就没有层出不穷的优秀马匹补充,也就没有了蒙古骑兵的强悍。

带上大量母马,能给士兵们提供食物

野外行军打仗,食物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因为没有食物,最后导致功亏一篑的军队。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有人就问了,那带着母马是为了吃肉吗?非也非也。一般情况下,蒙古骑兵不吃马肉,他们把马当成他们最亲密的伙伴,除非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为了保命,一些人会吃马肉。但凡有一点办法,蒙古骑兵绝不会吃马肉。

那母马如何给骑兵提供食物呢?马奶。

马奶是个神奇的食品,吃了可以让人精力充沛,顶饱。吃不完,可以做成马奶疙瘩,当成干粮,有点压缩饼干的意思。

马奶和马奶制品,是蒙古骑兵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可以在不生火的情况下填饱肚子,让营地不容易被发现,进而征战沙场。

综合说来,蒙古军队在行军途中带上大量的母马,有三种作用,一是平复公马的情绪,二是可以生小马补充马匹消耗,三是母马能给队伍提供马奶食品。


蓝风破晓


在历史上,蒙古骑兵的机动力和战斗力是众人皆知。整个13世纪都是属于蒙古骑兵的时代,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用骑兵征服了辽阔的中亚和西亚,并且消灭了古代中国境内的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南宋等诸多政权。

蒙古帝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古铁骑的赫赫野战之威。而在蒙古铁骑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那就是耐力良好的蒙古马匹。不过蒙古军队在行军打仗时,除了带上作战用的马匹,还会带上很多的母马,这又是为什么呢?

蒙古骑兵虽然以“弓马之利取天下”,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不过,行军打仗除了要求士兵的素质过硬以外,还要考验军队的综合补给能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个时候,随军的母马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蒙古人让这些母马随军,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马匹,也不是利用母马来作战,而是在行军中担任后勤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