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和平路上那一大溜兒的紡織廠

“一五”期間幾家棉紡企業落戶石家莊,成為石家莊經濟騰飛的一次重大轉折。位於和平東路北側一帶棉一到棉五幾大棉紡廠,曾是石家莊的城市標誌之一。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這裡曾經見證了河北輕工業發展的奇蹟,承載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與榮耀。

石家莊和平路上那一大溜兒的紡織廠


 “一五”期間,紡織基地落戶石家莊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這一時期,國家確定了156項重點建設項目,其中包括紡織工業基地建設。河北省是我國的一個老產棉區。新中國成立後,原棉產量已佔全國產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具有建立紡織基地的優勢。因此,河北省政府和位於天津的華北紡織管理局先後組織專家在河北所轄各地選址。考察人員在考察水源、地質、氣象、原料、交通、能源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確定在石家莊和邯鄲兩地建設紡織工業基地。石家莊市由於交通便利,是全省的原棉集散地,紡織原料充足,在這裡發展紡織工業,建立紡織基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改善全國紡織工業佈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953年4月30日,第一個新建紡織廠——石家莊第一棉紡織廠破土動工。經過一年的施工建設,1954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在石家莊和平路與建設北大街交叉口東北角,矗立起一座嶄新的現代紡織企業。工人們奔走相告,在一陣陣鞭炮聲中,慶祝自己的新工廠——石家莊棉紡一廠正式投產。棉紡一廠從破土動工到建成投產,僅用一年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個月,是“一五”期間國家紡織企業建設高速度、高質量的一個典範。隨後幾年的日子裡,棉二、棉三、棉四分別於1955年、1956年、1957年建成投產。與棉一類似,幾大紡織企業投產後,基本上都是一年半左右實現的利稅就可償還國家的投資。至此,石家莊和平中路北側,棉一至棉四與第一印染廠連成一線,被人們稱為“四個閨女一個小子”。各大紡織廠建成後,石家莊乃至河北省的棉紡工業由此肇基。與此同時,建設了一批生活設施。紡織廠廠區周邊成為石家莊市規模最大的工業和生活聚集區。因此,至今人們還習慣把這一片統稱為“紡織大院”。這裡留存著城市幾代人的回憶。作為石家莊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石家莊的紡織工業曾經在全市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裡曾經見證了河北輕工業發展的奇蹟,承載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與榮耀。

追憶:自豪的紡織工人

李淑英是棉一的退休職工。1958年,初中畢業、17歲的李淑英,經過體檢、面試層層選拔,進廠成為細紗車間擋車工。能夠被招進棉紡廠工作,在當時真是一件讓人自豪的事兒。從招工進廠,李淑英在棉一干了近40年。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成長為先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回想當年廠裡的繁榮景象,李淑英至今依然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當年,這裡可真是紅火呀!”出門遇見熟人說起來,對方的反應幾乎都一樣:“紡織廠好呀,工資高!”當時,廠裡一年四季都發工裝,很多紡織工人下了班也穿著工裝帶著白帽子,出來進去倍兒神氣!李淑英說,廠裡最紅火的年景當數20世紀70—90年代,棉一廠的“含笑”牌“45×45滌富細布”和“42×42富棉細布”是兩個拳頭產品,曾經分別獲國家銀獎,是河北省首批出口免檢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那時,廠裡從日本、瑞士等引進無梭織機等先進設備。工人最多時達六七千人。在一眼望不到頭的車間裡,工人們穿梭般地忙碌著。上下班時,廠內外人潮湧動,就像是趕廟會似的。

石家莊人找對象也一度推崇“女找棉紡廠”,誰家娶到一名紡織女工做媳婦,覺得很有面子。當時,駐石部隊常與紡織廠舉辦聯誼舞會,很多紡織女工找的對象都是軍官帥小夥兒。


石家莊和平路上那一大溜兒的紡織廠


紅火:工資曾比市長高

1953年,石家莊紡織工業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後,由華北紡織管理局組織,共投資14000多萬元籌建紡織大院(棉一至棉四和一印)。現在石家莊工業企業的許多老人在談到紡織廠的發展時,仍會感慨地提到當年幾大棉紡廠的輝煌。紡織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國家安排就業、出口創匯、解決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企業紅火,職工自然首先受益。20世紀70年代,棉一的工人最高每月工資65元。李淑英那時候年年都是廠先進,每月獎金都是一等獎,工資全發下來50多塊錢,她感到非常知足。她回憶,一次去市裡開會,一個市領導跟她們開玩笑說:“你們這些黃毛丫頭憑啥呀,工資竟然比我們市長都高!”

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棉一分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張玉亭出生在一個紡織工人家庭。對於紡織工人曾有的優越感,他有著切身的體會。“20世紀50年代,我媽每月掙50多塊錢,能養活一大家子人呢!”那時候機關裡一個科長月工資才30多元,紡織工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可見一斑。

“那個年代,想進紡織廠當工人還要託人走後門。”同樣是棉紡廠子弟的潘東巍,1989年通過招工進入棉一廠工作。當時剛剛高中畢業的他聽說棉一馬上要創國家一級企業了,立刻就報名參加了招工考試。記得那次計劃招100人,結果三四百人報名參加考試。“那競爭真激烈,就和如今考公務員差不多!”那時候在棉紡廠,房子、票子、醫療、教育等問題都由廠裡一手包辦了。職工進廠後就能分上宿舍,在廠醫院看病基本免費。孩子生下來45天就放在廠託兒所,然後是幼兒園——子弟小學——初中——技校,如果願意還可以頂替父輩進廠上班。

“規模鼎盛時期,廠託兒所阿姨就有七十多人,廠醫院大夫也有七八十名,基本就是一個小社會!”周英凡感慨地回憶。   

石家莊作為一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從籌建開始,就重視與生產配套的各種生活設施、文化娛樂設施和福利設施建設。20世紀50年代初期及中期,隨著棉六、棉五和“紡織大院”建設,各廠相繼建成了職工生活區及其他福利設施。1955年,棉紡一廠等3個單位共建職工宿舍樓96棟,建平房188排。至1988年底,紡織公司所屬的32個單位中,共建家屬樓342棟,平房376排,宿舍佔地總面積達87.9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09萬平方米。建廠初期,各廠都相繼建立了男女單身宿舍,有的企業還建有母子宿舍(或稱孩媽宿舍)。為了解決下中班和上夜班職工距工廠路途遠、女工上中夜班不方便等問題,一些單位還先後建成了供上中夜班的職工使用的夜班樓。在棉紡織一廠至四廠和第一印染廠5個企業生產區的對面,幾個大型紡織企業的職工生活區也東西相連,至80年代末,各企業的職工宿舍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棉紡二廠的兩座16層高的宿舍樓及一座25層職工宿舍樓,與16層的豪華酒店“國際大廈”遙遙相對,蔚為壯觀。這裡的紡織職工居民區,南側緊接河北省博物院,逐漸成為石家莊人口稠密、繁華熱鬧、設施齊全的居民區之一。


石家莊和平路上那一大溜兒的紡織廠


難忘:引領城市時尚潮流

曾擔任棉一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的周英凡在棉紡一廠工作了整整40年,“1954年棉紡廠建成時我才5歲。那個時候,棉紡廠是石家莊的標誌。”周英凡回憶,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石家莊棉紡廠一直是這個省會城市潮流的象徵。“當年棉紡廠的工人有很多都是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過來的,他們把大都市的稀罕物件兒帶到了石家莊,吃穿講究,舉止洋氣,棉紡廠的工人一度成為石家莊最時髦的人。”那些從上海、天津的大紡織廠調來的職工,都是技術骨幹。大家既是同事又是鄰里,不同的地域文化碰撞交融,給忙碌平淡的生活增色不少。“別的不說,就連食堂的飯菜都體現著濃濃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些老職工回憶說,天津人吃飯講究,花樣多,像皮皮蝦、螃蟹之類在本地人食譜中難得一見的菜,當時市場上很少見,廠裡食堂卻經常能見到。漸漸地,就連賣魚蝦的小商販也都知道紡織大院的人“好”這口兒。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紡織女工衣著很時髦,頭髮燙著大花,身穿布拉吉(連衣裙)。在那個全國人民都是清一色“灰黑藍”的年代裡,她們走在街頭,不啻是一道流動的風景。

周英凡自豪地掰著手指頭歷數起當年風靡一時的十幾個職工興趣協會:釣魚協會、集郵協會、攝影協會、紅杏文化社、羽毛球隊、老年門球隊、戲曲協會……棉一足球隊曾經橫掃石家莊所向無敵,廠裡那時候開著大轎子車送職工出去參加釣魚比賽……往事如煙,提起曾經的輝煌,周英凡的眼裡閃爍著淚光,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期盼:搬遷改造圖復興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中佔據的優勢逐漸消退,由於改革滯後,國有紡織企業設備更新緩慢,管理制度落後,人員冗雜,出現了效益下滑的局面,與沿海地區的同行業拉開了距離。我國加入WTO後,沿海發達地區紡織業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國有大廠在市場經濟、WTO的衝擊下,往日計劃經濟下的優勢蕩然無存,昔日的輝煌成了老職工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後來,隨著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國家不再負責包銷棉紡產品,這給吃慣了“大鍋飯”的紡織企業,終究沒能走上真正的市場經濟之路,埋下了衰落的伏筆。

就在這幾十年裡,國內曾經規模較大的紡織大市如上海、青島、天津等地,有的徹底與紡織行業告別,有的轉向生產高檔面料,有的則專攻面料策劃和設計。幾乎所有仍在堅守的紡織企業,都朝著高附加值方向靠攏。隨著民營經濟迅速成長,紡織業競爭趨於激烈。石家莊的紡織行業水平和山東、浙江、江蘇等先進省份的差距越來越大。國際上,新興紡織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紡織業發展迅猛,部分企業生產的紗的質量,有的已經超過中國。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揹負著沉重包袱的國有大廠效益日漸下滑。曾幾何時,蜚聲海內外的石家莊紡織業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慢慢地淡出石家莊市支柱產業行列,紡織業從興盛直至衰敗,無不透露出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所帶來的衝擊。

2013年12月,常山股份搬遷項目正式啟動。根據市政府的要求,公司利用五年時間打造一個全新的“常山紡織工業園”,分步將下屬的棉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等5家分公司陸續搬遷至正定常山紡織工業園。2000年7月,由原石家莊棉一、棉二、棉三、棉四強強聯合的常山股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石家莊和平路上那一大溜兒的紡織廠

看圖瞭解石家莊,關注“枕頭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