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紅樓夢》裡,黛玉年輕早逝,或許是所有讀者心中最大的遺憾。從她6歲亮相進入榮國府開始,直到最後香消玉殞,短短17年的生命,留給大家的映像是深刻的。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畢竟,自古以來,大家對年輕而又富有才華的才女,都是用一種豔羨的目光看待。更何況,無論家世還是自身條件,黛玉都是如此的優秀。

但或許是天妒英才,或許也是慧極必傷,當然,更可能是作者故意的悲劇設計。如此優秀的黛玉,年僅17歲就早早地去了。

大多數人認為,黛玉的死,無非就是身上的病所致。但是,翻遍整個《紅樓夢》,黛玉身上確實有病,而且還需要常年吃藥。但是,如果有點中醫常識的人應該知道,黛玉的“素體虛弱”,徹底根治雖然有點難度,但絕對不能成為黛玉17歲死去的主因。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什麼叫“素體虛弱”?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或許用“先天營養不良”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說,出生之前,在母親肚子裡就發育不好。簡而言之,無非就是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放在古代,對普通窮苦大眾,確實還是風險較高的。但黛玉生長在權宦之家,無論江南林家還是榮國府,都絕非普通人家可比的。也就是說,只要黛玉願意吃,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只要能補益身體,能吃多少就有多少。

事實上,黛玉從出生之後,一直就吃著“人參養榮丸”。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人參,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經沒有啥感覺了。但對古人而言,卻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富貴藥”,其價值有時候還超過黃金。

也只有林家的大小姐,才能沒有任何障礙地吃它,也只有榮國府這樣的大富大貴之家,才能輕飄飄地一句“多配一副就行了”。

黛玉的病,或許因為常年吃人參養榮丸的緣故,在《紅樓夢》裡並沒有什麼嚴重的發作。充其量就是傷風感冒多一些而已。這樣的病情,怎麼能說黛玉就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而死的呢?

在我看來,黛玉的死,身上虛弱的病,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誘因”,最主要的還是另有原因。甚至嚴格說起來,還和她的父母,林如海與賈敏有莫大的干係。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有的朋友可能有點納悶,作為林如海唯一的掌上明珠,為什麼說林如海和賈敏反而要對黛玉的早死負責呢?而賈敏,更是在黛玉6歲左右去世。怎麼也算不到她頭上吧?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基本確定一下黛玉的真實死因。

前面說了,黛玉的死,身體虛弱只能算是次要原因。我們很少看到黛玉有什麼實質性的重病記錄。尤其是後來和寶釵互剖心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黛玉基本表現為一個健康活潑的青春少女形象。

在《紅樓夢》裡,黛玉什麼時候身體比較差?唯有和寶玉之間的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當然,所謂的感情問題,在我們旁人眼裡,其實更多的是少男少女情竇初開時的猜疑而已。即使賈寶玉再怎麼花心,對黛玉的感情,基本是從未有變的。

我們常說“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黛玉的狀況,或許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過於細膩的情感思維,傷春悲秋、感月驚花的詩人氣質,雖然成就了黛玉在大觀園姐妹裡無人能及的文學地位,也造成了她相當嚴重的憂鬱。

如果只論心理,很多詩人都有點或多或少的憂鬱氣質。黛玉的文學水平,在大觀園姐妹裡一騎絕塵。所有姐妹裡,能和她匹配的也唯有史湘雲和寶釵,或者可以一較高下。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但黛玉對詩詞的喜愛,是始終如一的。即使沒有詩社和聚會,她也經常自己寫詩填詞。比如桃花行、葬花吟、秋窗秋雨夕等等。而寶釵和史湘雲則不然,她們都有屬於自己真正的“主業”。

史湘雲要做針線活,寶釵則忙於算計如何憑藉好風以便直上青雲。甚至在她眼裡,詩詞本來就是聊以遣悶的遊戲。這就很好地避免了沉醉於詩詞文學裡的憂傷。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所以說,黛玉自身的情感,有比較嚴重的“抑鬱質”。這種氣質,雖然有助於她的詩詞創作,但對身體健康是很大的影響。甚至有時候,在特定的條件下,會成為壓垮她的潛在因素。

黛玉有這種不好的情況,究其原因,或許還真和她父母——林如海賈敏有關。

賈敏不幸早逝,表面上似乎不應該歸咎於她。但對黛玉而言,人生三大不幸,幼年失母的悲痛,誰能瞭解一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失去母親時的那種無助?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如果黛玉只是一個懵懂不懂事的人還好點,可她偏偏還是一個非比尋常聰慧的姑娘。我們絕對不要懷疑黛玉對母親的依戀,也絕對不能忽視她幼小的心靈裡,失去母親的那一刻所受到的創傷。這或許就是黛玉一生悲沉抑鬱的根源所在。

賈敏死後,如果林如海能夠和女兒相依為命,或許通過時間的沉澱,黛玉也能漸漸忘記、至少能潛意識裡掩蓋住那份失去母親的悲痛。

可是,賈敏死後不到一年,林如海就安排黛玉遠上京都,來了榮國府。美其名曰“省我內顧之憂”。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所謂五代列侯之家、自己又是當朝探花的林如海,必然不會不知道幼年失母的黛玉、需要更多的父愛,但為何還是要毅然決然地父女分開呢?

當然,或許也有很多的不得已。甚至我們完全也可以發揮想象,比如林如海身在漩渦,自身難保?如是這樣,將黛玉送到榮國府,或許也才是覆巢之下的無奈之計。

於是,黛玉來到榮國府,雖然有賈母這個外婆發自內心的疼愛。但無論如何,對黛玉而言,失去母親之痛,父女分別之悲,總是難以壓抑的。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也因為其聰慧細膩的心思,很長一段時間裡,黛玉都是謹小慎微地活著,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甚至遇到任何的新鮮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母親當日如何說”。

我們說她性格中有憂鬱也好,但唯一不能否認的,應該就是和父親遠別的悲傷,對本就憂鬱的黛玉而言,何異於火上澆油?

所以,黛玉的芳年早逝,表面上,或許可以算作身體虛弱不支的結果。其實最深層次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賈敏早逝、母女死別的痛,以及林如海將她送走、父女生離的苦。

黛玉年輕早逝,身上的病並非​主因,林如海與賈敏,或都有責任

​​從來到榮國府到最後香消玉殞的十來年裡,這兩份悲苦,從未遠離、也無法遠離黛玉,最後才造成這個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