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仅可饰观,临阵最易溃乱”:淮军的西法操练为什么不灵了?

文|江上苇

袁世凯指出:“按泰西操法,每营分为四队,每队分为三大排,每大排分为二小排,均有弁目层层节制,又节节策应,故每战制胜,即败亦不溃。向来湘淮以五哨为一营,若照西人操法,分为四队,递分大小排,官弁头目各失其伍,平时仅可饰观,临阵最易溃乱。”淮军虽平时按西法操练,但并未在编制上相应地做出调整,打仗时仍回归湘军营制。练战脱节,不乱才怪。

所以甲午之败,首是败在军事制度的落后。智者开始认识到,淮军从湘军那里继承来的军制有问题,自身执行也有问题,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体系更是有问题。甲午战争中各种看似偶然的败因,其实皆有其必然性。

一场新的军事改革势在必行。

1894年十月初一,正当入朝清军一溃千里之际,津海道盛宣怀和德籍军事顾问汉纳根,向清廷提出了从德国聘请军官,另建新军的建议。

朝廷这一次动作极快。

“平时仅可饰观,临阵最易溃乱”:淮军的西法操练为什么不灵了?

胡燏棻

盛宣怀上奏当日,军机处就上报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找汉纳根座谈,调研建立新军的可行性报告。十八日,光绪皇帝即上谕同意汉纳根的建议,并指定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会同汉纳根督办新军事宜。

但汉纳根雄心太大。他既罔顾晚清的财政困难,又认不清新军的定位,居然提出要练10万新军——盛宣怀主张只练3万新军,即规模要控制在既能为淮军打下手,又不动摇淮军顶梁柱地位的底线之内(甲午战争期间淮军不到4万人,加上归淮军指挥的各部亦不足10万人)。而汉纳根开口就要练10万新军,则将置淮军和李鸿章于何地?

作为淮系骨干之一的胡燏棻,当然不会让汉纳根得逞。理由并不难找:这个洋鬼子太抓权,不但抓指挥权,还要抓财政权。再让他搞下去,朝廷还控制得住么?另外,这家伙“此次建言,似欲多购船械为牟利起见”,开口就要4000多万两银子,动机似乎很不纯哦!

于是仅一个多月后,不懂天朝政治的汉纳根,就被挤出了练兵中枢。他所聘请来的德国军官,则被南洋大臣张之洞请到两江去练“自强军”。

而胡燏棻则就已经招募的十营兵勇,以“定武军”为名,参照德国军制编练,继续在天津小站练兵。1895年十月,胡燏棻调任津芦铁路督办,小站的十营“定武军”被转交给袁世凯,改称“新建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