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01

欢欢刚上一年级,但是每天睡觉前的练琴时间,成了小姑娘心理的噩梦。刚开始学琴时,欢欢还很有干劲,老师也夸她有天赋,是个好苗子。每次家里来客人了,给大家谈一段钢琴曲,也成了保留节目。大家都会夸欢欢“聪明、有灵气”。

但是时间长了,随着曲目越来越难,欢欢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妈妈在旁边时,就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她越紧张,就越学不会,所以对新曲目很有畏难情绪,更不愿意挑战了。

于是,每天晚上母女俩都会为了练琴吵架,屋子里充斥着妈妈的责怪声和欢欢的抽泣声,让人无奈。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同样一群孩子玩积木,有的孩子就喜欢把积木堆得高高的,还愿意自创各种造型,失败了也无所谓。

有的孩子,就习惯按照大人教过或者自己垒过的样子搭建,要是垒得太高塌了,就立马兴趣缺缺,不愿意再玩了。

为什么面对同一情况下,相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倾向性呢?

这可能就与孩子目前的成就动机有关系。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02

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的核心是人们追求高标准的倾向。“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任务,不但愿意去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也可以理解成为我们通常说的“企图心”、“事业心”。

儿童的学习习惯,绝大部分依赖于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如果他们的自我效能高,成就动机强,就会有兴趣学习新鲜事物,乐于挑战高难度,其习得进程就会加快。

反之,如果自我效能低,缺少成就动机,他们的学习焦虑感就会增强,就会抵触、厌烦学习新鲜知识,其习得进程就会延缓甚至可能终止。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就如上面的例子里,有的孩子倾向于用积木搭建全新模型,就是因为是因为这些孩子的成就动机高,乐于迎接挑战,也不会因为失败而产生挫败情绪。

而倾向选择重复简单搭建积木的孩子,是因为内在的成就动机较低,因此孩子不敢去尝试,因为害怕失败。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所以说,成就动机对孩子知识习得和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决定于孩子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成就动机非常重要。

成就动机的高低,和心理学界提出存在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就动机高的孩子倾向于成长型思维,将失败视作机会,可以从中收获成长,坚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攻克难关。

成就动机低的孩子更倾向于固定型思维,将失败视作结束,为避免可能的失败而不愿意脱离舒适区,断定自己没有能力攻克难关。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03

在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前,我们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概况的说,孩子成就动机的高低跟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发展心理学中,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把孩子们分成2组,进行同一难度的测验。

第一组测验完毕后,科研人员表扬他们,“很聪明”。

第二组测验完毕后,科研人员鼓励他们,“很努力”。

第二轮测试难度是自由选择,那些被第一组被表扬的学生,选择了同等难度的试题。而第二组被鼓励的学生,选择了更高难度的试题。

第三轮测试增加了难度,之前被鼓励的学生显然乐在其中,而被表扬的学生,显得十分痛苦。

接下来的第四轮测试,难度和最开始的第一轮一模一样。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被鼓励的孩子,成绩提高了30%;被简单表扬的孩子,成绩反而下降了20%。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它说明了鼓励孩子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控制”自己的成功。而简单的表扬孩子,则剥夺了这种可能性。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也做过类似实验,据此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理论,并因此获得了有教育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一丹奖”。她的实验,就是研究一句简单称赞孩子的话,是否会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实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轻易表扬孩子的聪明、天赋,而是要着重赞美孩子的认真、勤奋、努力等。

04

卡罗尔·德韦克在她的经典著作《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就给出了我们如何培养自己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首先,要有自我觉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剖析自己是否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其次,如果自己是固定型思维,也不要泄气,要深挖形成这种思维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最后,学着去拥抱新鲜事物,但不要诋毁自己的固定型思维,而是要学着和它做朋友。告诉自己慢慢来,学着用积极心态来引导它。

如果在家庭中,想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那么就要学会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而并非结果。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学会放平心态,不从所谓的成功中获取自我价值感,而是愿意接受挑战,“终身成长。”

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要给成长中的孩子太大压力。

因为有科学研究表明,适当强度的焦虑,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的,取得成功的。比如考试之前的中等紧张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发挥。

但是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则会降低效率。尤其是当焦虑程度过高时,会让我们容易放弃,结果也往往不如人意

再好的理论,只是教我们怎么去做,但是无法保证我们就能融会贯通。决定最终结果的,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

引导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当然越早越好;同样地,对我们来说,多迟也都不算晚。


怎样最快毁掉一个孩子?表扬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