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裝配渦扇-15發動機後,能取消鴨翼嗎?

紅龍軍團長


對於廣大軍迷來說,殲-20最大遺憾的當屬發動機推力不夠了,因此外界一直比較關注渦扇-15的進度;同時受到美國“鴨翼最好是裝在別人飛機上”的引句影響,始終有人在不斷放大鴨翼設計與身俱來對前向隱身的影響,這就有了裝備渦扇-15後取消鴨翼的設想。

先來說說鴨式佈局的幾個特點吧,首先鴨式設計能提升氣動佈局的升力特性,顯著增加戰機升阻比係數;其次鴨式佈局對於戰機的機動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主翼上的襟副翼差動時,可以改善鴨式氣動佈局的滾轉機動性,另外對於飛機大仰角機動性也不錯的助益;最後就是可操縱性不錯,合理的解決了靜不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對於戰機的操縱性和敏捷性幫助較大。

當前,殲-20所採用的鴨翼+邊條+升力體+全動垂尾設計的“小展弦比邊條升力體鴨翼式氣動佈局”,外界分析普遍認為,主要是針對提升殲-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而服務,言外之意就是以氣動設計來彌補發動機的不足,從而使得殲-20在使用國產發動機的情況下具備了低速超音速巡航能力。

殲-20氣動佈局設計有利於提升其飛行速度的觀點並沒有錯,先裝備的渦扇-10改進型發動機推力不夠也不假,這個問題也真真切切存在。但是將前者的優勢片面的歸結到後者發動機推力上顯然有點不全面,殲-20的氣動佈局設計不僅僅提升飛行速度,同時對於內置彈艙的設計、飛機的內載油航程都有相應的幫助效應,並不能一概而論的看作是氣動佈局彌補動力。

既然,設計者知道發動機推力不夠,通過氣動佈局設計可以一定程度的彌補,那麼同步展開配套渦扇-15的發動機研製工作豈不是多此一舉。從這個角度來看,殲-20從設計之處對於高機動性能就有較高的指標,氣動佈局傾向於這一指標也合情合理。

再從殲-20的尺寸和航程角度來看,殲-20的機體長度約21.3米,比美國的F-22要長得多,但相比國產重型殲擊機殲-16,殲-20的機體長度並不是很長;之所以視覺感官殲-20尺寸比較大,主要是其較大機身長寬比設計導致視覺誤差形成的。機體尺寸並不比殲-16大,但是能獲得比殲-16還大的作戰航程,除了制空作戰內置彈艙彈藥載重比低之外,還和其機身升力體設計有直接的關係。

倘若殲-20如期裝備渦扇-15發動機後,其推重比將得到大幅提升,基本上可以接近美國F-22的水平,屆時殲-20大推力發動機+優異氣動佈局設計將使得其最大飛行速度達到空前的2.6馬赫,遠高於其他同類機型,此時鴨翼的作用已經計算再內,取消鴨翼豈不是自廢武功?

另外,取消鴨翼意味著殲-20的機動佈局需要重新設計,主翼的位置要前翼,同時還要增設尾翼,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到當前比較成功的升力體佈局設計,或者說改動後的氣動佈局達不到當前的升阻比係數,對於殲-20的整體作戰能力將大打折扣,實在是得不償失。況且,採用鴨式佈局,其初衷並不是因為發動機問題,對於發動機的彌補只不過是設計帶來的紅利而已。

殲-20的氣動佈局設計通過增加邊條的方式使得鴨翼和主翼之間形成完美的過渡,一定程度上已經將鴨翼對隱身設計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總體正面RCS數據值已經達到了一個很不錯的數值。另外,要看清楚我們殲-20的潛在對手F-22是用發動機推力塑造的一款高機動戰機,殲-20的首要定位是在空戰中能夠壓制F-22,隱身性能F-22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很難在RCS數據上實現顛覆性的超越,剩下的就只有機動性了。

很多人將F-35作為殲-20的對手,眼界太小家子氣了,我們能壓制F-22才是王道。既然優異的氣動佈局還不錯,換裝渦扇-15如虎添翼,何必非要強迫其取消鴨翼自廢武功而換取不可能實現超越的F-22的隱身設計呢?豈不是挖坑自己往裡跳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