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前十的名将有着哪些?

影视北阁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一部战争史,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卓越的军事将领,如果要把他们一一排名,实在难以进行,下文就仅选出我个人认为前十名将。以供参考。


孙武

春秋末期,齐国人,这个不必多说,当之无愧的“兵圣”,他所著《孙子兵法》为后世所推崇,开创了军事战术战略上许多先进的思想,如:孙武在那个时期就提出了“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的思想,而空战在近代才出现,由意大利人杜黑首次提出了“制空权”这一军事理论。军事上曾在吴楚大战中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险些就灭了强大的楚国,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霍去病

西汉名将,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夺取河西走廊,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留下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名句。而且关键的是,他当时才20岁。霍去病堪称军事史上bug般的存在,在完成了这些壮举后,他这个bug也被系统修复了,享年23岁。


白起

白起的名声不太好,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40万人,获得了杀神的称号,这对他的名声确实有影响,但是要论真实功绩,秦朝将领中很少能与白起相提并论,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中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主力。为秦六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项羽

项羽虽在政治上一窍不通,但是这不能掩盖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和才华,22岁就起兵反秦,27岁便成为分封18路诸侯的西楚霸王。 曾以3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60万之众;在垓下之战中以10万兵力力敌韩信50万,非战之罪也。而他输给刘邦很大程度上是在用人上,刘邦手下手下将才尽出,各擅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这是项羽失败的地方。四面楚歌也没有打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时运用了帝王才用的“本纪”二字。


关羽

关羽的成就和名气有被《三国演义》夸大的嫌疑,但不可否认关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且仅从关羽的知名度和他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言,得提一下这位“武圣”。


姜子牙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圣,《封神演义》是后世虚构的小说,不必多看,但历史上姜子牙也是很强的。很多人都知道关羽是武圣,但并不知道关羽不是第一位武圣,关羽被朱元璋称为武圣的。而在关羽之前,那一位武圣就是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后又开创齐文化,再辅佐周公旦,建立成康之治。这些功绩,秦某人认为不论哪一件都比关羽强。


岳飞

岳飞率领岳家军直捣黄龙大破金军,收复大片宋朝失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秦某人觉得不能完全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角度去判定古人的事迹,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事实求是,在宋朝当时的状况来看,岳飞对民族国家的贡献可以称得上英雄。金军对岳飞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价。《满江红》是他满腔热血的报国之志的最好体现。


徐达

徐达这个人可能大多数人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殊不知他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一些人将蒙古帝国的历史作为中华的历史一部分,我并不认同,就像假设现在的蒙古国强大了吞并了中国,又吞并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了一个帝国,你会把蒙古当成自己国家的一部分吗,你会去歌颂蒙古的丰功伟绩吗?我是不会。而当年的情况也就是这样,蒙古人统治着中华,而后来击退蒙古,拯救了中华,拯救了汉人的是徐达。可以说徐达是恢复中华,恢复中国宗主国地位的英雄。元朝不等同于蒙古帝国,若讲元朝为中华历史的一部分,那是正确的。


秦琼

秦琼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而这段正史记载足以言明秦琼武艺之高:“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赵云

我最喜欢的将领之一,安排。


全球兵器库


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战将如云,历朝历代都有其代表的战将,如果说要排出前10名来,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答案各不相同。仅从共和国首次授衔的`1000多名将帅中评选,都很难衡量。我简要介绍一下十名将帅的功绩。

△彭德怀,共和国元帅,曾任红三军团军团长、八路军副总指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代表的战役有: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西北、抗美援朝。

△林彪,共和国元帅,红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代表战役有: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刘伯承,共和国元帅,参与领导南昌起义,红军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代表战役有:夜袭阳明堡机场、千里跃进大别山、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

△徐向前,共和国元帅,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代表战役有:临汾战役、太原战役。

△聂荣臻,共和国元帅,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红一军团政委、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表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平津战役。

△粟裕,共和国大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第六师师长、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陈赓,共和国大将,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代表战役:神头岭战役、上党战役、淮海战役。

△肖劲光,共和国大将,历任特区军委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军参谋长、军团政委、军区司令员、 军团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代表战役有: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四保临江作战、衡宝战役等。

△罗瑞卿,共和国大将,历任支队党代表、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等职,代表战役有: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

△许光达,共和国大将,历任军参谋长、师政委、师长、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2军分区司令、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西北野战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南征作战、马良坪战斗、绥远战役、高家堡战役、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宜川战役、澄郃战役、荔北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等。

只是介绍,不算排名,

不喜勿喷。


zj史海拾贝


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名将如云。实际上古代名将和近现代名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毕竟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有着明显不同,所谓中国历史上前十的名将,把古代和近现代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单说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名将,那么我可以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们,找到其中的答案。以下这些将领,就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上最有代表性的十个名将:

  • 彭德怀:开国元帅。以打硬仗闻名。和敌人狭路相逢时,敢于硬碰硬和敌人血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解放战争中任解放军副总司令兼一野司令。国民党军军队围攻延安时,他率部在一个半月内连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场战役中取胜,后又在沙家店歼敌两个旅。 1948年年初又怀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举歼敌五个旅,随后收复延安。

  • 贺龙:开国元帅。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参加领导过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师长,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晋绥部队主力挥师北上,解放了晋中广大地区,并与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部队一起进行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

  • 刘伯承:开国元帅。遵义会议后,他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随后率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打开红军北上的通路。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他多次率部和日伪军作战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领导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腹心。随后指挥淮海战役歼敌55万余。

  • 林彪:开国元帅。有战神之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把自己推向了军事生涯的巅峰。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两个,一路从东北转战华北,从华中转战华南,所向披靡。
  • 徐向前:开国元帅。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所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三场战役,为解放山西做出了重要贡献。
  • 聂荣臻:开国元帅。四渡赤水时,率部和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巧渡金沙江,随后组织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他曾参与指挥平津战役,成功取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 粟裕:开国大将。在解放战争中,打出了威名。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在华东战场上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
  • 陈赓:开国大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386旅旅长,长期身处华北反扫荡一下,多次率部和日伪军作战,取得了大量战果。解放战争中,先期率部在临汾、浮山间歼蒋军胡宗南部精锐部队,随后开赴华中、华南作战,歼敌甚多。
  • 罗瑞卿:开国大将。土地革命战争,他曾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解放战争中,他出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参与指挥了多场战役,特别是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表现很亮眼。
  • 许光达。开国大将。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在陕北进行反扫荡作战,成功颇丰。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在西野担任纵队司令和军长,取得多次攻坚战的胜利。在延清战役和宜川战役中,表现突出,歼敌颇多。



袁卫宇


这个问题太有争议性了,别说列举前十名将,就算定了前十名将,让他们之间排个序都够呛。以下仅从对历代王朝贡献列举十人,近现代不排,身兼将相者不排,帝王不排,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春秋 孙武,孙子兵法流传千古,无愧兵圣。

战国 吴起,与孙子并称,不是浪得虚名。

秦朝 王翦,对建立大一统帝国有大功,以战止战。

西汉 韩信,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多多益善……基本无败绩

东汉 耿弇,东汉开国第一武臣,百战百胜,武勋不在韩信之下

南北朝 韦孝宽,南北朝帅才如云,猛将如雨,只有韦孝宽笑到了最后

唐朝 李靖,助唐一统,击破突厥吐谷浑,著有李卫公兵法

南宋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哉岳王!

明朝 徐达,北伐驱逐蒙元,恢复中华第一功。

第十位……真的很纠结,想想还是留给关羽,关王爷战绩一般,但名气最大!就为关公忠义千秋,招财……那个进宝=w=

关公图镇楼~


每日一段历史


中国古代有放进武庙供奉的,里面全是历朝历代的名将。前十真不好列,星火辰这里一个朝代列一到两人吧,算是抛砖引玉。

一、先秦

1、孙武:仅凭一本孙子兵法,孙武已经足以留名千古了,何况传说他有辅助吴王称霸的功劳。

2、白起:要论真实战绩,恐怕先秦很难有人和白起相比,但白起确实杀人太多了,人屠进入前十有点太贬低孙武了。

因此,先秦选孙武。

二、秦朝

王翦:几乎没有争议,六国里大部分国家都是王翦和他儿子王贲给灭的。

三、两汉

西汉,卫青和霍去病: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是匈奴人的噩梦。

比较起来,选霍去病,因为他不但用兵比卫青更敢冒险、取得战绩更大,关键是对奠定中华的疆域有决定性作用。

东汉,班超: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

两汉还是选霍去病吧。

四、三国

三国虽然出名,号称将星如云,那是演义的功劳。

但是关老爷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不得不选。

五、两晋、南北朝

这个真太难选了,人物太多,而且难以见到决定性的人物,勉强列列吧。

1、谢玄:淝水大战的胜利,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

2、刘裕:南朝的开创者,少有的南打北还总胜利的人。

3、拓跋焘:统一了中国北方。

4、陈庆之:一个个军事奇迹的创造者。

很难选,留给朋友们自己判断吧。

六、隋朝

自然是韦孝宽,韦孝宽曾经在玉璧大败高欢,又为隋文帝建隋立下大功。贺若弼等人平陈之功以及难度,实际上比不上他。

七、唐朝及五代十国

1、李靖:灭了好几个国家,特别是灭了东突厥。

2、郭子仪:自古武将里功高盖主而能保全的典范。

仅仅论战场上的影响力,应该选李靖。

八、两宋

岳王爷,这点没啥可说的,论打仗没得说,影响力更没得说。

九、元朝

自然不能把成吉思汗列进来了,那除了忽必烈,就是伯颜了。

名将选伯颜吧。

十、明清

明朝一定选是徐达没错,清朝选谁呢,想不出来。


星火辰


孙子,白起,吴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刘秀,马援,周瑜,李世民,李靖,郭子仪,狄青,岳飞,成吉思😓,朱元璋,徐达,戚继光,郑成功,努尔哈赤,左宗堂,傅作义,十大元帅,粟裕


草上飞8473570


这个排名没有办法排,央央大国几千年的历史如何排名?没有战无不胜的战绩就无法百分之百的往里排。由此看来新中囯的战将也就只能把粟裕排进去,如果说历史上以以少胜多为例最典型的战将那也只能数陈庆之,如果说军事理论影响力最深远的无疑当属孙武,如果说最具战略眼光的当然应当数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天泽方圆之杨春顺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将士,在笔者看来,这些将士不管是什么官职,他们都为当时的朝代作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或许有的人被记录下来,千古流传,也有很多人,自此便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在笔者看来,这些将士,都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如果非要对这些将士进行一次排名,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本文所讲的这些将士只是笔者心中的排名,仅供参考。

第十位,卫青。首次出征便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第九位,霍去病。霍去病十七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可惜英年早逝,年仅23岁。

第八位,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泾原兵变后,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在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

第七位,李靖。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

第六位,白起。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武庙十哲之一。

第五位,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破楚军于京、索间,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四国,东击齐,南灭楚于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封为楚王。

第四位,岳飞。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书法家、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未曾一败。绍兴十年(1140年),挥师北伐,大败金军,忠义无双。

第三位,项羽。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第二位,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第一位,孙武。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一。


风雨润桃李


兵家至圣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主要军事成就: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国内乱,孙武南下到了吴国,在那里,他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经吴国谋臣伍子胥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冷血将军吴起 吴起,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一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成就: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吴起奉命率军开赴前线,先向对方“示之以弱”,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率领魏国军队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再次攻打秦国,地直打秦国腹地郑(今华县),迫使秦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当时,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诸侯国。

吴起投奔楚国后,帮助楚悼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强大起来的楚国,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一代战神白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父亲是吴起的铁杆粉丝,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起。

主要成就:白起征战沙场三十余载,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人。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兵仙神帅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主要成就: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一代智将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难能可贵。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得他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主要成就: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国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常胜将军卫青 卫青,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中国古代三大骑兵战天才之一,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打破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第一人,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屡建奇功的常胜将军。

主要成就:1、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汉军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700人,取得胜利。

2、收复河朔。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

3、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

4、二出定襄。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斩获万余人。

5、漠北大战。元狩四年(前119年)两路出兵,远涉漠北,和单于兵相遇,卫青以武钢车结阵,以弱胜强击败单于主力。

无敌战神霍去病 霍去病,河东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战神,他留下有一句至今让人热血沸腾的千古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霍去病革新观念,能够灵活用兵,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完成了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的大转型。

主要成就:1、横空出世。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被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霍去病率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2、收复河西。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3、 封狼居胥。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

一代军神李靖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初第一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李靖不仅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着作。

主要成就:1、击灭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突袭屯兵于定襄的颉利可汗部。唐军的神速出乎颉利预料,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以至于“一日数惊”。李靖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颉利撤退中又在白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西北)遭到李绩截击伤亡惨重,逃到铁山一带驻扎下来。自知无力再战的颉利,转而向唐朝请降。李世民意识到这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决定将计就计,派出使者与突厥谈判,放松敌人戒备。李靖揣摩到李世民的意图,为了把握歼敌时机,不经上奏,与会合后的李勣共同制定作战计划。李绩率军在碛口(今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西南)设伏,切断颉利北窜道路。李靖率领一万精骑,直捣突厥大营。遭到突然袭击的突厥军乱成一团,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窜。此战歼敌万余人,俘虏突厥男女十余万,缴获牲畜几十万头。斩杀义成公主(颉利之妻)活捉可汗之子叠罗施。颉利逃遁至碛口被早已埋伏在此的李勣伏击,几乎全军覆没,颉利只带几名亲随逃脱,但不久就被唐军活捉。东突厥汗国至此宣告灭亡。

2、远征吐谷浑。公元635(贞观九年),吐谷浑进犯凉州,李靖主动请缨挂帅,亲自远征吐谷浑。李靖率军直抵吐谷浑的伏俟城,狡诈的伏允可汗闻讯,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此时,众将皆提出“草已烧,春草未生,马无食,大军不可深入,不如暂驻鄯州,待草生马肥时再图进取。”唯行军总管侯君集认为“敌主力未损,暂驻鄯州,必反扑。且敌西逃,军心涣散,士气低弱,战斗力不强,一举击之必获全胜。此天赐良机,若迟疑,悔之晚矣。”李靖李靖完全赞同侯君集的建议,率军越过积石山,深入敌境几千里,沿途数十战,连战告捷,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歼灭和收降敌军二十万。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攻灭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唐朝为了控制吐谷浑旧境,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李大亮协助防守。唐朝西部的河西走廊从此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不败战神李牧 李牧,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绩,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主要成就:1、大破匈奴。战国时代,列国的诸侯在中原战场上打得正欢之日,也是中国北地百姓饱受匈奴人肆虐之时,匈奴骑手在北方千里边塞上如入无人之境。公元前244年春天,匈奴人再次大举南下,李牧指挥赵军以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充分发挥战车弩兵集团远程射杀的优势;骑兵军团从两翼实施包抄合围。训练有素的赵军仿佛一下子把10万匈奴骑兵装进了口袋。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轻松的撕开看似不可战胜的骑兵军阵。经过一天的会战,最后演变成一场令匈奴人绝望的追歼屠杀战。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十几名随从幸运出逃。令匈奴人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一步。

2、连却秦军。公元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齮兵败潜逃。才有了秦王政以千金悬赏桓齮项上人头的故事。此次大胜给秦国以沉重打击,赵国也获得了解喘息之机。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万里长城”徐达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为人谨慎,善于治军,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以来,戎马一生,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推翻元朝统治,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主要成就: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徐达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4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5万,迫使元梁土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亡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齐关四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与渚将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徐达根据元廷外援已绝的军事形势,建议乘势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元顺帝听到消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里率领妻儿及妃嫔、侍从偷偷地开了大都的建德门,向着居庸关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8月2日,明军占领大都,元统治被推翻。元王朝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跪射俑


大中华五千年,战将数不胜数,时代不同,背景各异,兵器日新月异,怎能客观准确地排出一二三来?一个朝代的猛将排名还大有争议,何况跨越几千年,难道真要唤醒关公与秦琼一战才能分个排名不是。

这个提问真的不靠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