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瘟神器——香囊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古代避瘟神器——香囊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温疫之为病……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不是“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所致,而“疫者,感天地之异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入”,阐明了疫疠之邪有别于“六淫”之邪。可见,传染性非典的病因是疫疠之邪,其性质是温热挟湿的疫毒之邪,毒邪贯穿本病始终,热毒、瘀毒、湿毒是其病机关键。

古代避瘟神器——香囊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同瘟疫的斗争。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对于接二连三的瘟疫,人们普遍视为上天所降的“灾疫”,是一种警讯。

民间常会利用各种节庆举行焚香驱疫仪式,通过外用或内服各种芳香药,以期达到除瘟消灾的作用。如在《荆楚岁时记》中所描述的端午节,节日主要以“败毒”为目的,人们通过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除秽驱邪,并“以五彩丝相系香囊与腰,令人不病瘟”。香囊以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香具之一。古代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主要用于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古代避瘟神器——香囊

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中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配制香囊的草药大致有薄荷、冰片、樟脑、茉莉、防风、丁香、木香、白芷、月桂、乳香、艾叶、苍术、槟榔等。人们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香囊药物配制,可以治疗和预防各类疾病。

古代避瘟神器——香囊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魅”,《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空,中庭烧一丸”。香囊还可以五彩丝线相系,概因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学说,分别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也代五方神力,有驱邪之用。

古代避瘟神器——香囊

小小香囊包含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基本特点,涵盖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主要内容。古代很多地方佩戴香囊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