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什麼是回憶?當一個人做了某件事以後,他還能想起來,這就是回憶。能夠回憶對人類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假如人類不能回憶,或者人類的記憶只有七秒,那麼人類也無法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笑傲江湖了。

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雖說如此,但人類為什麼能夠回憶,人類的回憶又存儲在什麼地方,這就沒有人能說得清了,目前科學家們認為大腦是負責人類回憶存儲的器官,在大腦中有個叫做“海馬體”的結構與回憶關係重大,這個部位一旦受到損傷就會極大影響人類的回憶,但目前科學家們只能發現海馬體結構與回憶功能的相關性,而具體的運作原理則像一層永遠戳不破的薄紗一樣將科學家們隔在紗外。

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對於科學家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哲學家們上場了。這位哲學家叫做亨利·柏格森,法國人,他一上場就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主張:人類大腦根本不是回憶的存儲器,它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儲任何回憶。

在介紹柏格森的理論之前,先對其本人做個簡介,這哥們曾以他的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在西方哲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後來隨著他影響力的增大,1914年,柏格森的書被列入《天主教教會禁書目錄》,此時他獲得了真正的成功。天主教為什麼要禁柏格森的書呢?那是因為他的理論不僅奇葩,而且很難反駁,會威脅到大家的信仰,今天說的這個就是柏格森奇葩言論中的一個。

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在步入正文之前,先區分一下兩個詞:回憶和記憶。一般來講,正常人並不會對回憶和記憶做太大的區分,但在講柏格森的奇葩理論之前,還是要從一個很奇葩的角度區分一下。柏格森認為記憶是當下的,回憶是過去的,具體來講,當一個人正在經歷一件事時,這是記憶,但當這件事過去以後,那就成了回憶。但嚴格來講,由於時間是不可分的,它沒有最小單位,所以只能很大概的說,記憶只是那一剎那的事,過了那一剎那,所有的事都成了回憶。

好吧,從這個角度區分記憶和回憶我算是服了。但你這麼做的目的何在呢?柏格森說,你要是理解了記憶和回憶的區別,那麼我有個大膽的想法:人的大腦只能存儲記憶,而不能存儲回憶!

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這個大膽的想法瞬間讓我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人的大腦可以存儲記憶,那麼為什麼不能存儲回憶?如果大腦不存儲回憶,那麼回憶去了哪裡?人們又是如何調取回憶?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理解柏格森的核心理論了:綿延。

綿延是一個既簡單又難以理解的理論,簡單來講,你看遠山,起伏不斷,連綿不絕,那就是綿延,人的動作也是綿延,你揮一揮手,它不是從左邊忽然跳到了右邊,而是一個綿延不斷的過程,時間也是綿延,它不是從六點鐘忽然跳到了七點鐘,而是一個綿延不斷的過程。聽起來好理解吧?但實際做起來又難了,柏格森認為綿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人們總是試圖把動態的綿延切割成靜態的畫面,比如揮手的動作,人們會認為那是一釐米一釐米挪過去的,或者一毫米一毫米甚至一微米一微米挪的,比如時間,人們會認為那是一秒鐘一秒鐘過的,或者一毫秒一毫秒甚至一微秒一微秒過的。人類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那是因為不這麼作人類的理智就無法理解運動,無法理解時間,但反過來講,把動態的綿延當作靜態的畫面來處理將會得到非常矛盾的結論,典型的例子如芝諾悖論,這裡不展開芝諾悖論,只說綿延。

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為了使自己的綿延理論更容易理解,柏格森舉了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播放電影。大家都知道電影的畫面是一幀一幀的,它其實是靜止的,但當它的播放速度達到一秒24幀時,人們就以為它是動態的。說另外一位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為了理解柏格森的理論,專門去看了一場電影,而在那之前,他是從來不看電影的……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柏格森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以一種綿延的形式存在,包括人類的大腦和那一剎那的記憶。人們普遍認為記憶或者回憶存儲在大腦中其實是毫無依據的,大腦只是分析處理器,而不是存儲器,真正的記憶(又叫純粹記憶)一直處在綿延之中。大腦不存儲記憶,也不產生意識,更沒有什麼智能,它裡面的中樞神經系統只不過是一堆傳導線路而已。

柏格森論回憶:人類大腦無法存儲任何形式的回憶

到了這裡,柏格森的理論開始令人費解了,而他也要暴露他的真實目的了,他的目的是想要為人類身心二元論的爭論畫上句話,但他能不能成功呢?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