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的老爸明明是湖廣總督,為何在戊戌六君子就義時無動於衷?

譚嗣同的父親是譚繼洵,一個貧苦人家出身,通過科舉考試飛黃騰達的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就是忠君愛國,沒有什麼革新變法的思想觀念,他一生就是一個老實保守的封建官僚,堅持的人生信條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譚嗣同的老爸明明是湖廣總督,為何在戊戌六君子就義時無動於衷?

他有這樣的思想和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關,他是1823年出生的,那是清朝道光時期,道光時期出現了道光蕭條,當時的中國鴉片橫行,大量的農民染上煙癮,喪失勞動能力,農村的自然經濟受到沉重打擊,農民生活困苦。

譚繼洵就生活在這個時候的農村,6歲喪父,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7個兒女,家道極為艱難,他13歲的哥哥譚繼升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由於生活條件差,譚繼洵從小身體不好,還有咳血癥,這樣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他膽小怕事的性格特點。

雖然後來他的科舉之路比較順利,但是他膽小怕事的特點沒有變。他在清朝戶部為官17年,各種肥缺都幹過,但是始終沒有貪汙腐敗,這是他值得稱道的地方,但也反映出他為人、為官的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一步。

後來被舉薦到甘肅,在左宗棠手下為官,因為都是湖南人,所以他們都是老鄉,依靠著老鄉關係,譚繼洵在左宗棠的手下混的很好。左宗棠對他的工作能力表示肯定,在年度考核中給予譚繼洵的評語是“實心任事,勤慎有為”,左宗棠目光如炬,一個“慎”字把他小心謹慎的性格特點暴露無遺。

譚嗣同的老爸明明是湖廣總督,為何在戊戌六君子就義時無動於衷?

不過譚繼洵在甘肅還是做了一些事,整頓吏治,禁菸減稅,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由於他的政績突出,後來又擔任了甘肅按察使和布政使,也都是小心謹慎的為官。1889年66歲的譚繼洵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他被清朝政府委任為湖北巡撫,開始和張之洞共事。

譚繼洵依然是老一套,整頓吏治、減免苛捐雜稅,興修水利,張之洞是個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有一些新思想,時常給朝廷上奏摺,表達發展洋務的想法,經常邀請譚繼洵聯名上奏,譚繼洵不敢——“不敢附從”,畏首畏尾的性格特點再次暴露。

連推動洋務都不敢的譚繼洵,就更不敢參與維新變法了,所以當譚嗣同的知交唐才常和劉善涵,委婉地提出請譚繼洵出面,提倡維新變法的時候,遭到了譚繼洵的嚴詞拒絕。這是必然的,譚繼洵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失去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一切功名利祿。

他做官就是做官,沒有為天下蒼生負責的精神,更沒有解放社會和國家的理想,只是做一個好官,至於統治者腐朽還是進步、反動還是革命在所不問,只知道老實為官,老實為人。所以,在家庭生活中,他經常和譚嗣同發生爭吵,因為雙方的政見分歧太大。

譚繼洵這種明哲保身,不敢出頭的性格,是大變革時代所不容的,在那個時代所有人都要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妄想逃避或者以實際工作掩蓋政治態度是不可能的。

如果譚繼洵生在一個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時代,他會在事業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他有能力、有操守、不貪腐,所以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大顯身手。可是他生在一個歷史大變革時期,歷史不允許他做一個太平官。

譚嗣同的老爸明明是湖廣總督,為何在戊戌六君子就義時無動於衷?

在這樣的性格支配下,他是不可能去營救譚嗣同的,再說他也沒這個能力,只能等著朝廷革他的職。果然百日維新失敗、譚嗣同就義後,譚繼洵被連坐革職,勒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膽小怕事的譚繼洵遭到這樣的打擊,哪裡能承受得了,1901年10月23日譚繼洵在恐懼和憂慮中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