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鄧艾可以入駐武廟72將,姜維卻不行?

Royal_往事隨風


武廟72將是宋朝時一個著名的團體,它的全稱是

“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其中,張良獨居第一檔;管仲、諸葛亮等十人居於第二檔,又稱“武廟十哲”;在他們之下,還有白起、霍去病這些著名將領。

這七十二員名將當中,光是魏、蜀、吳三國被選入的便有八人,這還不算東漢末年、西晉初年。除去大名鼎鼎的關羽、張飛等人,還有一位顯得更加低調的將領被選入其中,那就是滅亡蜀漢的鄧艾。不過,鄧艾的老對手,蜀漢後期的支柱姜維卻沒有被選擇,那麼,為什麼鄧艾可以入駐武廟72將,姜維卻不行呢?

我們先來看看武廟72將的選擇標準。宋朝時,建立有文廟、武廟,其中,文廟是指紀念孔子的祠廟,全稱為“文宣王廟”,其中除了孔子,還有其弟子顏淵、子路、子貢等十人並稱“文廟十哲”,有的地方則是“四公”:復聖公-顏淵﹑述聖公-子思﹑宗聖公-曾參﹑亞聖公-孟軻。

與文廟對應的,便是武廟,全稱為“武成王廟”,它被用來祭祀姜太公和歷史上72位著名將領。宋朝時,為了樹立武將的榜樣,宋朝朝廷頒佈了72將的名單,用來供人們學習瞻仰,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入選者多是擁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儒將”,此外,戰功、忠誠、德行等等都是重要的選擇標準。

我們從最重要的戰功方面,看看鄧艾和姜維是否符合這些標準。姜維的傳記中有如下敗績:“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十六年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維糧盡退還。”“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而勝績,則似乎只有“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

這樣看來,姜維在蜀漢的多次征戰北伐,大體上是輸多勝少,而且即使是贏,也沒有取得戰略上的戰果。這固然有魏蜀兵力差距的原因在,但一方面還是說明了 姜維的能力有限。所以陳壽形容他當時“累年攻戰,功績不立”,傳記後的評價中,也說:

“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而鄧艾呢,他雖然家境貧寒,靠給別人放牛維生,還患有口吃,但從小就展現驚人的才華,於是被司馬懿“闢之為掾”,此後,他的才華便充分的展現了出來,他先是寫了著名的《濟河論》論述河渠、軍屯的重要性,以致“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此後他投身軍事,戰功累累,上文姜維敗績中的兩次便是拜鄧艾所賜。

當然,說到鄧艾最重要的戰爭,無疑是他不顧安危偷渡陰平關直接滅亡蜀漢。與鄧艾的功績相比,姜維自然是沒什麼優勢。鄧艾幾乎憑一己之力滅亡蜀漢,本人踏實低調、文武雙全,自然是宋朝統治者所喜愛的類型,他入駐武廟72將,也算是理所應當。


鄧海春


在三國後期,鄧艾和姜維分別算是魏國和蜀漢兩大主力,並且兩人還是死對頭,特別是魏國伐蜀,鄧艾陰平小道偷襲,一舉滅了蜀漢,一招絕殺姜維。雖然兩人都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兩人在後世的待遇可大不一樣。在後世,鄧艾可以入駐武廟七十二將,姜維卻不行。那麼,為何鄧艾可以入駐武廟七十二將,而姜維就不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二。

首先,我們先看一看這個武廟到底是一個什麼東東。我們都知道有文廟,文廟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稱為“文宣王廟”,文廟裡有孔子的七十二門徒陪享。有了文廟,就一個與之對應的武廟,這個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稱為武成王廟。與文廟相對應,宋朝的政府評選出陪祭武廟的七十二將。

在宋朝武廟的七十二將中,三國將領只有9位,其中吳國最多有4位——周瑜、呂蒙、陸遜、陸抗;蜀國有3位——諸葛亮、關羽、張飛;魏國僅有兩位——鄧艾和張遼。看了這個榜單,是不是很吃驚。真是萬萬沒有想到,魏國的鄧艾竟然也能上榜。既然鄧艾都能上榜,為何同時期又半斤八兩的姜維就不能上榜呢?

鄧艾之所以能夠上榜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鄧艾草根出生,能力突出。鄧艾寒門出身,起初就是一個地方小吏。後來,鄧艾因為出差公幹遇到了伯樂司馬懿,才有了表現的機會。他主要負責屯田,並且做得有聲有色,逐漸成為曹魏的重臣。再後來,他直接從文官轉變為武官,鎮守曹魏的邊疆,多次抵禦了蜀國的北伐,特別是三國後期,他與蜀國的姜維打得難解難分。這個鄧艾是文武雙全,能力突出。

二是鄧艾功勳卓著。在三國後期,魏國三路伐蜀,其他兩路大軍都受阻,特別是鍾會的10萬大軍被姜維擋在劍閣,不得前行。而鄧艾則陰平小道偷襲,一路上勢如破竹,大敗諸葛瞻,兵臨城下,最後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在魏國滅蜀這場大戰中,鄧艾功勳卓著,首功非他莫屬。鄧艾有此功勳,在後世被列入武廟七十二將之列無可厚非。

而姜維雖然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也帶著蜀軍北伐,並且是勝多敗少,為蜀國後期的頂樑柱,但是姜維所謂的北伐雖然勝利,但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勝利,反而是勞民傷財,消耗了蜀國本就虛弱的國力。實際上,姜維在蜀國的貢獻並沒有多大,反而留下了“窮兵黷武”的惡名,被百姓所怨恨。因此,姜維是難以被列入武廟七十二將之列。

還是有就是這個武廟七十二將是宋朝官方平定的,當時宋朝本就重文輕武,在這個武廟七十二將中除了個別是純粹戰功卓著的武將外,很大一部分都有一個有文官背景,文武雙全,可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顯然,鄧艾更符合這個標準,而姜維就是一個純屬的武將,功勞一般,且名聲不好。因此,姜維沒有被列入武廟七十二將之列,受世人香火供奉。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簡單來說,是因為姜維輸了。

先說一下武廟,聽名字就知道,它跟文廟是相對應的。文廟供奉孔子,武廟則供奉呂尚,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文廟和武廟都起源於唐朝,但文廟要早一些。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其廟稱文宣王廟,簡稱文廟。在此之前的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以呂尚為主祭,建立了太公尚父廟,雖然很多禮儀都跟文廟相同,但具體等級上,太公尚父廟要低上一些。

直到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尊呂尚為“武成王”,祭典才與文宣王完全相同,在其他方面,武廟也跟文廟一樣。比如文宣王有亞聖、十哲、七十二子,武廟也有副祀、武廟十哲、六十四良將。

至於武廟七十二將,是宋朝才出現的。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進行調整,確定歷代名將七十二人,鄧艾為其中之一。

其實早在唐朝,鄧艾就入了武廟,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鄧艾就名列其中,之後武廟多次調整,他都是不動如山,算起來,他在武廟至少享受了400年香火,直到元朝武廟大規模“裁員”才被剔除。

反觀姜維,任何版本的武廟祭祀名單都沒有他,可見在數百年的主流觀念中,姜維都是比不上鄧艾的,為什麼單獨拿鄧艾來比?因為三國時期入武廟的將領只有鄧艾才能被他比上,其他如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呂蒙等,壓根不可能被拿來跟姜維比。

鄧艾跟姜維兩人是經常交手的,結果是姜維勝多敗少。這倒不一定是姜維比較弱,因為蜀漢國力本身就比較弱,他要是經常贏的話,那就是絕對碾壓鄧艾了。勝多敗少反而可能說明他跟鄧艾差不多,如果差很多就是連遭慘敗了。

而且姜維跟鄧艾的打法更有利於鄧艾,兩人的作戰模式一直都是姜維進攻、鄧艾防守。蜀漢兵力少且國力弱,基本攻不下魏軍要塞,只能找魏軍薄弱點繞路突擊,但鄧艾防的滴水不漏,姜維一次次突擊,一次次失敗,最大的戰果就是斬殺王經數萬人。

終於有一天,鄧艾不想防守了,改玩偷渡。就是這一次偷渡陰平、成功滅蜀,才讓他有機會進入武廟,不然的話,他跟郭淮、陳泰的地位是差不多的。

所謂十賭九輸,但這一把鄧艾賭贏了,在擊敗諸葛瞻後,幾千魏軍開到成都城下,劉禪直接就投降了,蜀漢滅亡。

這場賭博鄧艾有很多次差點就輸了,他是孤軍深入,不像曹操劉備那樣輸光了還能贏回來,他一輸就沒了命。當然,鄧艾賭贏了,輝煌的戰果令他躋身名將之列,而失敗的姜維,自是黯然收場,連鍾會都沒能入武廟祭祀,姜維又怎麼進去呢?


平沙趣說歷史


姜維忠心赤膽可嘉,軍事上雖未達標,但其能力不可小視,鄧艾除了敗一次給諸葛瞻,戰略上作出錯誤放棄狄道外,其他的都達到軍事標準,可以入武廟,狄道之戰,要不是陳泰為主將,力主抵抗姜維,要是聽了鄧艾的話,狄道就是姜維的了,當年,姜維北伐,攻雍州,徵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禦,鄧艾也參戰,連司馬昭都率軍出駱谷逼向漢中,最後,姜維撤兵,姜維以一敵四,姜維以一人之力,對陣陳泰、郭淮、鄧艾、司馬昭,雖然敗退,但也雖敗猶榮。

滅蜀三傑,首功鄧艾,次功鍾會,再功是田章。

其實,鍾會也應該入武廟,老是說三國中魏延被黑的,但魏延放火燒棧道,與楊儀爭權,這是鐵的事實。歷史上,無論正史《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後的歷史,被黑得最慘的就是鍾會,鍾會人品不太好,但其軍事能力,是非常強的,法正也有睚眥必報之心,但其軍事計略強幹,也得到歷代認可,鍾會可沒法正這麼幸運,歷朝不是踩他,就忽略他,其實他軍事能力很強的。

因為他造反原因,在封建社會,家天下時代,是不能容忍的,歷朝歷代對他評價不高,當反賊對待,雖然“成都之變”不成功,但也不能說他就一定是反賊惡賊,司馬昭不也篡權嗎?不就是勝者為尊,敗者為寇嗎?鍾會在軍事上成就相當好。

《三國志》中時人對鍾會評語比之“再世張良”,助司馬師擊敗毌丘儉,計破壽春,平定諸葛誕,主持伐蜀,造大船假裝伐吳以迷惑蜀漢。後,鍾會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與鄧艾配合,分兵攻蜀,親率主力攻破關城,派田章順利接應鄧艾,攻破諸葛亮曾留在江油戍的伏兵,一路打到成都,攻滅蜀漢。

開始伐蜀,後來,鍾會準備放棄伐蜀,被鄧艾力阻勸服,繼續伐蜀,以主力攻打劍閣姜維,配合鄧艾偷渡陰平,分兵派田章接應鄧艾,田章攻破江油馬邈伏兵,與鄧艾會師打成都,沒有鍾會的援兵順利接應到鄧艾,能不能攻滅蜀漢,還是個問題呢?

《三國志》:“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

《三國志》魏廷之詔書:“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制勝,有謀謨之勳”。

蔣濟:非常人也。

司馬師:此真王佐材也。

夏侯霸:有鍾士季,其人管朝政,吳、蜀之憂也。有鍾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然非非常之人亦不能用也。


東風一葉


武廟七十二將的來歷

關於武廟的來歷,歷來說法不一。其中主流說法有這麼兩種:

第一種,認為是唐朝太宗皇帝在登基後,感念自己以武將出身,先是為李家奪了天下,而後又通過政變取得政權,因此,為了紀念歷代的軍事名家,而修建武廟;

第二種,則是認為唐朝唐玄宗在位期間,按照文廟(祭祀孔子)的格局、架構,設立武廟。

雖然這兩種說法並不統一,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最早的武廟,源自唐朝。

武廟設立後,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到了宋朝,有了較為穩定的武廟七十二將的說法。在這七十二將裡,有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也有蘇定方、尉遲恭等唐朝將領。其中,武廟七十二將裡面,有多位三國時期的將領。

比如屬於曹魏集團的張遼,屬於孫吳集團的陸遜、陸抗、周瑜,屬於蜀漢集團的張飛、關羽。

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七十二將裡面,有覆滅蜀漢的曹魏將領鄧艾,但是卻找不到和鄧艾旗鼓相當的對手姜維。

那麼,這背後的原因何在?

姜維:距離武廟有多遠

一般來說,得以被篩選進入武廟,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一員的,大多都有過人之處,並且也確實利用自己的過人之處,為自己所服務的政權、勢力,立下了赫赫功勳。

這好比法學角度上的“結果犯”概念類似,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根據所產生的結果,來作為衡量的依據。

比如武廟七十二將裡面,有人讓社稷實現了中興,並在這個基礎上取得對外戰爭的重大勝利:比如管仲,管仲具備戰略高度,堪稱達到名將最高境界;


也有的則是創造奇蹟戰例,比如樂毅:樂毅征伐齊國,讓弱小的燕國幾乎吞併整個齊國,雖然後來燕國功敗垂成,但並非樂毅的責任;

也有挽救社稷於危亡:比如周瑜、陸遜。面對強大的外敵進犯東吳,周瑜和陸遜指揮吳國軍隊擊敗了強悍的外敵,為吳國得以延續立下赫赫戰功。

也有參與草創基業,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比如曹魏集團的張遼。

此外,還有通過滅國戰爭,來為自己贏得榮耀,最終進入武廟的,比如隋朝大將韓擒虎,他最大功勞之一就是參與滅亡南方的陳國。

鄧艾之所以進入武廟,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於鄧艾在具備才能的同時,也確實用自己的才能,為曹魏(司馬家族掌控)立下了赫赫戰功——滅亡蜀漢,這一點和前文說過的韓擒虎類似。

而姜維雖然才能很高,並且姜維掌握兵權期間也積極北伐曹魏,但是在結果上,姜維並沒有滅亡曹魏,這就好比物理力學上所說的“功”的計算一樣:雖然姜維出了力,但是沒有距離(效果),那麼做的功就等於沒有。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姜維距離武廟的距離,隔著一個滅亡曹魏。

換句話說:倘若鄧艾沒有滅亡蜀漢,那麼鄧艾也沒資格進入武廟。

鄧艾能進入武廟而姜維不能,並非才幹差異,而是成就差異、結果差異。


藤樹先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能有些人對文廟武廟的說法並不太熟悉,我先來和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武廟七十二將。



在宋朝之前,就有了文廟武廟的說法。到了宋朝,“文武”二廟人數增多規模擴大,也相對完善了些。文廟不用說,祭祀的當然是華夏的“至聖”孔子,而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並非是一向有“武聖”之稱的關羽。文廟裡孔聖人有七十二弟子相伴,為了和文廟對應,武廟裡也設置了七十二將,至於人選,則是由宋朝官員從歷史名將中選擇。

這七十二人從春秋戰國到宋以前的唐朝都有,三國時期的人物除了魏國鄧艾以外還有蜀國的諸葛亮、關羽、張飛,東吳的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和魏國的張遼,如果漢末武將皇甫嵩也算在內的話,還有九個人。



鄧艾這個名字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提到太多,因為他是三國末期的將領,而三國演義主要寫的是三國形成前和三國鼎立時期的故事,所以鄧艾在三國中雖然有些名氣,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他,甚至是沒聽過這個名字。

鄧艾這個人很有才華,寫過一本關於農業的書,也是因為有屯田的學問被任命為典農都尉,成為他走入仕途的第一步。後來因為到司馬懿跟前彙報屯田工作,被司馬懿一眼看中,鄧艾的命運就從此徹底改變了。



鄧艾在軍事上很有才華,因為到了三國後期各國大將都相繼逝去,所以鄧艾成為曹魏後期的得力干將。他和姜維屢次對陣,不分伯仲,讓鄧艾聲名遠揚的其實是他最後偷渡滅蜀的一戰。但可惜的是,最後鄧艾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被殺害了。


我想鄧艾被選為武廟七十二將,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因為在那時候,還沒有《三國演義》,也不會受到小說作者的主觀意識的影響。而且又是官方評議,所以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選中了鄧艾,我想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滅了蜀國,為後來的天下一統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既勇敢又忠心。最後卻慘死,這也是後朝對於鄧艾的打抱不平和平反吧。

至於三國時期諸如趙雲、馬超、呂布這樣的頂級武將沒有上榜,首先是因為他們在貢獻上沒有多麼地突出,其次這些武將在當時的名氣可能並不是很大,還有宋朝評選官員的主觀判斷。即使是現在,也不會有人能評出最科學的七十二將來,因為評選這件事的本身就很不靠譜。


譯鑑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也許很多人就會問武廟是什麼?入駐有哪些要求呢?原本這個武廟供奉的是姜太公呂尚,從姜太公的地位來看顯然這裡供奉的都是比較厲害的人物,而到了宋朝又進行了一次評選,這才有了武廟72將,在這武廟的72位將領中有9位是三國的將領,東吳有周瑜、呂蒙、陸遜、陸抗,而蜀國有諸葛亮、關羽、張飛,魏國則有鄧艾和張遼,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姜維是蜀國後期的頂樑柱,如果沒有姜維的忠心,蜀國早就滅亡了。



諸葛亮算是蜀國的頂樑柱了,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的作用更加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諸葛亮的入駐算是情理之中的了,但是在諸葛亮離去之後又是誰站出來了呢?姜維,在蜀國強大的時候,他矢志不移,貫徹諸葛亮的北伐計劃,而且多次北伐也是勝多輸少,在蜀國乏力的時候也是姜維帶兵抵擋,如果不是鄧艾的奇謀偷襲也不至於劉禪直接投降了,雖然已經知道了蜀國滅亡,但是姜維還是想要通過策反鍾會來試圖翻盤,最後計劃失敗被人殘忍殺害不說,還被人取膽,可以說姜維對於蜀國的貢獻是不亞於諸葛亮的。



其實就單從諸葛亮和姜維的對比來看,姜維也應該入駐。既然貢獻這麼大的姜維都沒有入駐,為何魏國的鄧艾卻可以入駐呢?說到鄧艾,最巔峰的表現應該就是那次偷襲吧,直取了蜀國的首都,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如果不是這個計謀,蜀國的滅亡起碼也要等待姜維逝世,不然沒人可以突破劍閣的險峻,也沒有人可以正面打破姜維的守軍,也許很多人會說,鄧艾的功勞不就是這一次嗎?怎麼跟姜維比呢?



但是也就是鄧艾的這次功勞,就足夠青史留名了,畢竟他才是導致蜀國滅亡的最直接的那一股力量。試問如果當初姜維在北伐中勢如破竹直接把魏國打敗了,那麼毫無疑問姜維必然會入選武廟堂,所以不要只是看鄧艾只是那一次的功勞,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這次的功勞太過耀眼,把鄧艾曾經的很多功勞都掩蓋掉了,所以人們根本看不到。最簡單的來說,如果鍾會和鄧艾不是魏國最出色的將領,自然也輪不到他們帶兵攻打蜀國。




而且鄧艾在滅亡蜀國之前,原本就是一個能力出眾,曾經在姜維北伐期間多次抵擋姜維進攻的將領,而且在帶兵打仗之前鄧艾還是一位文官,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在劍閣久攻不下的時候想出了偷襲的計謀,甚至直接讓蜀國的滅亡提前了幾十年,而反觀姜維,作為蜀國的將領,蜀國的滅亡雖然沒有直接的責任,但是保衛蜀國是他的責任,滅亡了姜維肯定是負有首要的責任的,而且在北伐的過程中也沒有很大的建樹,由此來看,沒有入駐也是情理之中了。


一個看歷史的小小


大家對文廟相信都不會很陌生,即使是在現在,許多城市還是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文廟,文廟供奉的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配祀的還有72位賢人。那麼,相對應的也有武廟。與關公廟不同,武廟供奉的是姜子牙,與文廟配祀的類似,武廟也有配祀的72位武將,來自宋代之前的各個朝代。其中來自東漢末年的武將有9位,除了東漢末年武將皇甫嵩,三國時期的人物包括魏國鄧艾、張遼,蜀國的諸葛亮、關羽、張飛,東吳的周瑜、呂蒙、陸遜,陸抗。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鄧艾有入選武將72將,但繼承諸葛亮遺志守護蜀漢北伐的姜維卻沒有入選。原因何在?

一是鄧艾功勳卓著,立下消滅蜀漢政權的滅國大功。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其中兩路大軍都進展不利,特別是主力鍾會率領的10萬大軍被姜維阻擋於劍閣,鄧艾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大敗諸葛瞻於綿竹,兵臨成都城下,最後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在魏國滅蜀這場大戰中,鄧艾功勳卓著,當屬首功。有此滅蜀大功,鄧艾得以入駐武廟不足為奇。反觀,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為確保蜀漢政權的安全空間,以攻為守,多次率軍北伐,雖然勝多負少,但也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反而使得蜀漢國力進一步衰弱,甚至還留下了“窮兵黷武”的罵名,招致蜀漢民眾的怨恨。從這個角度看,姜維一生沒有特別顯赫的戰功,沒能入選武廟也屬正常。


二是武廟入駐武將由宋朝官員擬定,入選標準受到當時“以文制武”習慣的影響。由於趙匡胤有感五代十國征戰不休,完善了“以文制武”的策略,並將其定為國策。有宋一代,文官地位普遍高於武將,由文官來評定入駐武廟的武將名單,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國策的影響。事實上,不少入選的武將都不是單純的行伍出身,都有文人或愛好讀書的傾向,與姜維相比,鄧艾這方面無疑是佔據優勢。鄧艾出身貧寒,自幼愛讀書,其才學被推薦為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後來擔任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得到司馬懿賞識是鄧艾人生的一大轉折點,逐漸成為曹魏重臣,再後來,他逐漸從文官轉任武將,鎮守邊疆,屢立戰功,而姜維一生基本上都在從軍打仗,是一位比較純粹的武將,從這個方面看,姜維無疑是比較吃虧。


滄海拾遺錄


武廟72將,其實是比較戰功的。蜀漢關羽、張飛,和姜維一樣,雖然都有過敗績,最後下場也不好。但是他們有自己的代表戰役和戰功。例如關張,當年隨劉備在屢屢兵敗,常年劣勢的情況下,就取得了巨大聲名,並稱關張。後來關羽兵絕北道,水淹七軍。張飛拒水斷橋,擊敗張頜。更是聲名赫赫。

鄧艾相比姜維,其陰平偷渡是巔峰之戰,不但是滅國之功,更是歷代滅亡四川戰役中的經典。而姜維就差了一點,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擊敗的王經算不上有分量的對手,相比於曹仁、于禁、張頜分量差了點。所以關張能進武廟。

最後,對比鄧艾,姜維有兩次直接交戰敗給了鄧艾,一次大敗於段谷,一次小敗於侯和,顯得比鄧艾差了一點分量。


連山侃大山


鄧艾滅掉蜀國,姜維是丟掉蜀國有可比性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