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

直接敞开天窗说明话吧

1、健身的话每公斤体重需要x克蛋白质,最常见的就是2克。这里不批数字,批的的“每公斤体重”,不能用体重算,至少我知道200斤的胖子跟200斤的健美先生都去健身的话,需要的蛋白质绝逼是不一样的。用瘦体重会比较科学。

2、举腿练腹直肌下半部,卷腹练腹直肌上半部。这条非常的“权威”,但值得存疑。从解剖上讲腹直肌就是一段很简单的肌肉,上连肋骨,下连耻骨。因此它收缩时不会分上下部,而是整体收缩的,就像一根橡皮筋,两只手把它拉着,无论左手移动还是右手移动,它总是整体的伸长或缩短。
3、鸡蛋一天只能吃一个(或两个)要不然会胆固醇过高。不多解释,传这段话的人可能连什么是胆固醇都不知道。

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

4、网上的健身食谱大部分都根据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制定,肯定是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肠胃的。你前一天还在吃地沟油快餐,上网看了看健身鸡汤,第二天就彻底告别米饭,改成鸡胸肉、土豆、燕麦……你的肠胃是接受不来这么大的变化的。

除了食品的种类外,还有一点就是食物的“量”。健身后对食物热量敏感,可能只看热量额度进食,而忽略了食品的“体积”,消化器官中没有足够的食物,就会导致肠道蠕动不足,结果导致便秘。健身餐和健身一样,也是一步步慢慢改变的,不要贸然就把一日三餐改成健身餐。

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

在健身房里,你问很多人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减脂做小重量,多次数,增加做大重量,少次数,其实,这个观点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我们科普一下其中的缘故。脂减的是肥肉,不是肌肉。脂肪不容易减少,但是肌肉的丢失和退步是非常容易的,例如:节食会造成肌肉丢失;负重减少会造成肌肉丢失。肌肉为力量而存在。如果我们的身体需要经常应付较大的负重,那么肌肉就会保持在这种应力所需要的体积。例如:一个半年以上没有训练的人,从今天开始,每天做20个俯卧撑,以后每天都增加1个,每周做6天,休息1天。在这个人身上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

首先,这个人的胸肌体积和力量都会增加,尤其是第1、2周最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胸肌的体积不会持续增加,胸肌的耐力会持续增加。胸肌体积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这个训练者自身的体重没有很大的变化,在最初由没有训练到增加了训练,胸肌得到了刺激,体积增加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俯卧撑的负重没有持续增加,也就是这个人的体重没有明显的变化,很快,胸肌的体积增加就停止了。那么胸肌的耐力会持续增加,因为他每天所做的俯卧撑都增加1个,胸肌耐力刺激还在持续提高。在现实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军队,他们的训练使他们可以做很多俯卧撑,但是很少见胸肌发达的士兵。再比如:一个人右腿部受伤,拄拐用左腿走路。

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

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右腿部肌肉会出现明显的萎缩而变细,左腿没有变化或者出现肌肉的增加,这是因为肌肉一旦丢失了负重,马上就开始萎缩。由此可见,肌肉只会与负重成比例关系,负重变小或者负重消失,都会造成肌肉的体积减少。

现在我们回到健身房,如果在肌肉训练时选择了小负重量,多次数的训练方法,那么肌肉就会敏感地察觉到原来的负重量变化了,目前不需要再保持原来的体积,于是肌肉体积就开始丢失。同时,减脂期一般都会做饮食的调整,在饮食调整期往往会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减少令肌肉缺乏肌糖供应,力量势必减少。这就是减脂丢失肌肉的双重作用。

健身领域有哪些伪科学、错误的常识?

造成很多人减脂期时将脂肪和肌肉一起减少的结局。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肌肉在减脂期的丢失,饮食控制难以避免,但是负重量的选择上,一定不要再人为地减少,保持同增肌期一样,每组6-12次的负重量进行训练,肌肉在高负重下不愿也不易减少,最终完成减少脂肪的最后效果。

因此,根据自己的身体弱点进行训练是最重要的。做自己不擅长的,训练的进步就更快。不要随大流,因为每个人的健身需求都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