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練楷書,現在想往行書方面靠攏,要怎樣做才能寫好行書?

點聚人生


初學楷書,現在想學行書,我個人贊成這樣的學習順序。學習行書,一般都是從工整嚴謹的楷書學起,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基本筆法,再來求變化,向行書發展。

正如孫過庭也說過:“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此處所謂的“平正”,即是指楷書基本筆法和結構的工整平穩。而“險絕”,就是“平正”之後的變化,向行書發展。

以前練楷書,現在想往行書方面靠攏,想寫好行書,主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想知道怎樣寫好行書,就要對行書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張懷瓘《書斷》曾說:“(行)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意思就是說行書是從真書變化而來,是真書的簡易寫法。當然,行書也被應用得最廣泛,它既不像楷書那樣嚴謹,也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識別。

第二,初學行書,要學會在楷書的基礎上變化。

行書分為行楷、行書、行草三種不同的風格。行楷是有行書的筆意,楷書的結構;行草是有草書的筆意,行書的結構。而標準的行書,就是指不楷不草的書體。

正如張懷瓘《書斷》說表述的:“夫行書,非草非真……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基本上是屬於行楷一類,但也包含了行草、行書字體。

就比如最開始的“永和九年”四個字。

“永”“九”兩字,是行書筆意,楷書結構。

“和”“年”兩字,則明顯地改變了楷書的用筆,“和”的四五筆簡化,“年”的短豎畫改為一點。

第三,學習行書,還是以臨習古人法帖入手為宜。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蘭亭序》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等等,都是很好的臨習範本。可以選擇接近自己楷書風格的法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這些都不是絕對的。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硬筆行書,和軟筆行書很多理念是相通的,比如:

明代豐坊《書訣》說:“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通俗的講,行書貴在流而暢,要有呼應感,此其一;行書要有輕重感,此其二;這兩點,我認為這話,不僅適合軟筆,也適合硬筆。


所以,如果有楷書基礎,再練行書,只需要幾點即可:

一、\t楷書基本上方筆為主,而行書由於流暢的需要,方筆、圓筆需要均衡。

這是行書自然書寫的要求,也是審美的需要!需要強調的是,但凡古代經典的行書,基本上都是圓筆為主。

當然,硬筆行書,方筆的比例相對軟筆更多一點更合適,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二,會楷書,再練行書一定要擺脫離楷法的束縛。

會楷書練行書既是優勢,也有不利影響。優勢在於,能很快掌握行書的結構,這個是短期影響,立竿見影!


不利影響在於:很多人練楷太久,再寫行書,離不開楷法的束縛,行書裡太多楷法,比如――

不該頓筆的頓筆、牽絲太刻意、寫行書呆滯,放不開,輕重感不強等等。

集中體現是――行書也難以做自然書寫,都是受楷法束縛太多的緣故。

三,行書的美,在於自然書寫,不要描字畫字,充分抓住行書的規律與特點,最後迴歸到自由書寫,自然書寫。

輕重感、節奏感非常重要,脫離楷法,好吧,聊到這裡。謝謝您的關注與點贊!


行書一點通


有楷書的底子,入行書要省事得多。雖說楷書寫好了未必行書就寫得好,但至少比楷書都沒寫好就寫行書要輕鬆的多。由楷入行,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澄清三點模糊認識。


第一點,楷書寫快就是行書嗎?不全對,如果楷書的根基很正很硬實,把書寫速度加快,把握好節奏感,那麼點畫之間的牽絲與行氣就會體現出來,在視覺上也就有了“行雲流水”之感。為什麼不全對,因為點畫的俯仰向背等關係可能出不來,字勢也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拿捏得體,這些,仍是需要有針對性的專門練習的。



第二點,楷書基礎好,行書就一定寫得好嗎?不一定。楷書與行書在技能技巧上有通融之處,但畢竟術業有專攻。不同書體之間都遵循這樣一種關係,既有所關聯,又各具其特。換言之,二者之間並非正比關係,或者說因果關係。對於一些認為楷書是萬法之王、畢其功於楷書、楷善則諸體皆易工易散觀點的朋友,趁早打消這個念頭。

第三點,由楷入行,以前的習練是否全沒用了,仍需從頭開始?當然不是。楷書作為法度最完備最規範的書體,它的最大優勢就是有法的思維、技的基礎。楷書功底硬,則對筆法字法的技能訓練是深入系統的,這對習練其他書體非常有用。

由楷入行,仍須由臨帖而始。至於學誰的,最好是取法乎上。什麼是上?二王米芾王趙孟頫王鐸董其昌就是上,而二王則是上之上。學行書,最好是溯本求源,首選二王。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集字聖教序,都是最好的範本。有楷書的底子,領會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有了楷書的基礎,練習行書相對容易,楷書的筆法和結體方法,行書基本都適用。

除此之外,我們要清楚相較於楷書,行書的不同之處:

1、弧多於直。

行書中,很多較長較直的筆畫縮短並呈弧形,以提高書寫速度。

2、圓多於方。

楷書方正平整,由此被稱為“方塊字”,而行書方折減少,圓轉增多,整體圓潤。

3、連多於獨。

楷書字字獨立,行書雖也有獨立字形,但連帶更多,通過牽絲或筆畫呼應,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一個整體。

4、露多於藏。

楷書起筆以逆鋒為主,強調藏頭護尾,而行書一般起筆都是順勢落筆。其用筆中側並用,強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

行書的練習方法:

如何選帖、臨帖,前面很多人都介紹過了,不再重複。此處介紹一種不常見但很實用的方法:

定數減字法

三國時,諸葛亮某次進攻魏國受阻,退兵時又要不斷分兵幫助其他將領,於是他想出“減兵增灶法”,每次做飯故意增加爐灶,讓追兵以為他是不斷在增兵而誘敵深入,以致司馬懿放棄追殺。

在書法學習中,也有一種“定數減字法”。我們知道,楷書的規則都適用於行書,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加快楷書書寫速度,那不是有助於行書的學習嗎?

“定數減字法”,就是先確定正常書寫時30分鐘的楷書字數,然後逐漸縮短書寫時間而字數不變。

當由30分鐘縮短到20分鐘時,你會發現你的字形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當然,學習行書,臨帖還是主要方法,“字數減字法”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方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學習行書之我見

一、先大楷

建議先學唐楷,比如歐陽詢九成宮。把筆法、筆畫、結構的規律充分的瞭解和掌握。

二、再小楷

學好大楷以後,不要直接學行書,直接學行書會非常生硬、彆扭。

建議學小楷。然後大量抄經,抄經時,速度可以加快,用筆可以適當放鬆、放開、隨意些。然後,你會發現,許多字不經意的就連了起來,活躍了起來。

為什麼?

因為,古代沒有印刷、打印,全靠手寫,而小楷又是通行字體,公務繁忙了以後,人們就會在以前非常嚴謹的小楷基礎上,寫的快起來了。

然後,就自然的過渡到行書了。

三、學行書

當大小楷已經掌握了以後,可以從聖教序入手,以後再學其他的。










老跨鬥


我是一人。有一定楷書基礎後,練習行書事半功倍。

多多臨寫《聖教序》,同時不要忘記楷書的練習。

練習行書和學好行書,都必須像書聖王羲之取經。

學習行書最好的範本,適用任何水平階段的教材。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據傳是王羲之微醺所作,醒來後自己也不能再寫一遍能夠超過如今的版本。

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並不適合作為初學行書的範本或者說教材。臨寫再多《蘭亭序》,並不能吸收多少。

上圖是一位叫陳國昭的書家,臨《蘭亭序》時候的視頻截圖,已經臨很像了,可是當他不看《蘭亭序》的時候自己創作,遠遠不如臨寫時候。

《蘭亭序》並不能給學習行書的人打基礎,如果要選擇一個作為行書基礎教材的,那麼一定是《聖教序》。而且《聖教序》單字質量極高,超過《蘭亭序》。

上圖書法家寫《聖教序》,從左至右王羲之、趙孟頫、沈尹默。《聖教序》中每個單字的質量非常驚人,非常適合基礎練習。從趙孟頫的有和王羲之的差距,可以肯定《聖教序》大多數人練一輩子都不可能超越。

一人有感

是不是隻練《聖教序》就行了,其他不要練,這個就是過於較真。

上圖米芾《蜀素貼》,後世評價宋人尚意,通俗點說宋人的書法不規矩,他寫得好但其他人學不了。不只米芾的字不要輕易學,蘇軾和黃庭堅的字基礎不牢學一定跑偏。

如果你想要把行書基礎打勞,多多臨寫王羲之的行草書,堅持練習楷書,在基礎打牢之前千萬不要練宋人行書。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8月18日滬。


一人筆記


如何寫出一手好看的行書,我的建議是:臨寫古人的碑帖。學習寫字,學習書法,必須臨帖。不臨帖,是寫不出漂亮的行書的。這就是我給你的立場!

學習行書,須臨古人的碑帖!那麼臨什麼碑帖呢?當然是取法乎上啦!為什麼要取法乎上呢?因為取法乎上只得其中啊。取法乎中,只能得其下。所以說,學寫行書,必須要取法乎上!書聖王羲之的行書堪稱一絕,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我建議你先臨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如何?這個碑帖可是有名的啊!當代行書大家張旭光就一直倡導:學行書,就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怎麼臨寫呢?先“對臨”。無論你是用毛筆,還是用鋼筆,都可以臨寫的。對臨,先臨其形似,再臨出神韻,這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題主同志:沒嚇著你吧?學習書法,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時間短了是學不好的,明白?我所說的三至五年,是在每天堅持臨寫的前提下,如果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臨,那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臨出形似和神韻的。

另外,學習行書,還可以臨寫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這些都是傳世的經典,可學之!學之,必成功!只要喜歡,只要熱愛,只要持之以恆,是完全可以學出名堂的!

具體怎麼學,只有臨帖,別無它法。


蘇秦文化


抱庸詩書說的不錯。行草書要求解散楷法,化方為圓,映帶流轉,需要特別注意。我覺得還可以考慮

1多看多讀多練,用用行書把自己包圍起來

2練習聖教序,參照二王尺牘墨跡。矯正楷氣還可以用小草特別強化,像智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

3把自己當成新手開啟行書之路,相信必然成功


雷水初六


練過楷書,現在想寫行書,說明你學習書法循序漸進,方向正確,進步顯著。


那麼怎樣才能寫好行書呢?



從臨摹行書名帖法書開始,打好基礎後,然後進行創作實踐。


以下5點主要就臨摹和創作時需要認真學習和把握的幾個關鍵所在,談談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1,關於臨摹的選帖,歷史公認的行書經典法帖是王羲之《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但柳公權的《蘭亭詩抄》更有筆老之妙,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2,行書是有一定的體勢規範的,字形的大小、倚斜變化,可有一些參差錯落,但並不可以像草書一樣率真地揮運。



3,你練過楷書,想必楷書特點了然於心;行書的特點多有不同,張懷瓘總結為“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前一個意義好理解,即就簡不就繁;相間流行則是指前後筆劃之間以及前後字之間一定要有自然、連貫的筆意繼承關係,俗話說叫“貫氣”,許多時候貫氣還不夠,還需要纖絲相連,以表達筆意的流暢和快捷,當然,選擇“筆斷意連”還是“血脈相連”需要更多揣摩名家法帖,自悟自然有致的法度,並無刻板的規則。


4,筋骨“老”而“健”是楷書學習、訓練中對筆法的最低要求,在行書中,仍然要堅持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做不到這點,無論字的結構還是通篇佈局,都會顯得飄忽不穩,鬆散無骨。



5,風神灑落則是在以上4點皆較完備地表達後,作品才有可能表現出的神采、氣韻、品格,這都是我們書法創作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想要寫好行書,多看多悟法書名帖;選擇經典書帖;明確修煉重點;巧思苦練;提高全面修養,就一定可以達到較高境界。

(所選插圖,均來自於柳公權《蘭亭詩抄》)


聞道深般若


可以看看靈飛經,雖然是一本小楷字帖,但字帖中有不少字會出現連帶的情況。

行書更多了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和連帶,多以牽絲的形式表現。所謂筆筆相連,當然,不能寫成線團,但要有筆斷意連的意思。

可以專門練字一部件,比如反文旁怎麼寫,比如木字旁怎麼寫。當然,每種部件,寫法不一,注意效率和多變化的有機結合即可。

好好注意行書裡對圓法的應用,轉折出多圓轉,但也要方圓結合,字不失了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