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人們常說要活出“精氣神”,這話在中國很普及,老百姓都經常用。人們見到一個人身體狀況好,總是說“你很有精氣神”。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相反,如果看到一個人身體狀況不好,會說“你最近精氣神不行”。許多人都喜歡在居室和辦公環境裡懸掛寫有“精氣神”的書法作品。可見,中國人對精氣神是何等重視。自古以來精氣神被中國人稱為“三寶”。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寶”並不只是人健康必備的三要素,而且也是人修行提升生命層次不能不開發利用的最寶貴的資源。


精氣神觀念,來自春秋戰國甚至更早。《老子》《內經》《莊子》《管子》《孟子》等書,都曾經對精氣神有述,興強調“養氣”“存精”“守神”的養生之道。此後,精氣神之說在道家內丹學和中醫養生學中,進一步形成了“三寶”之說有了比較系統化的闡述。這裡牽扯醫學證明,我就不多說了。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精是生命的基礎


《黃帝內經》說“精者,身之本也”。精,是身體的根本,如同先有精子才有人一樣,先有精才有人的身體。精是精華物質與靈性的結合體,而氣是比精更為虛靈的東西。

精足不思淫——精足以鹿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鹿因精足,所以從幼鹿到成鹿樣貌都很年輕可愛。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氣(炁)是生命的能量


氣並不是指人們平時呼吸的空氣,而是指經絡中運行的氣(古人為區別於呼吸之氣,也寫作炁),可以在丹田聚集的精華之氣。常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這個就是‘炁’!小編之前文章具體解釋過‘炁’,炁是混沌本源,是先天之炁,是一種看不見的宇宙能量!


《黃帝內經》中也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入藥鏡》注:“藏則為炁,形則為氣”。在人體,先天之“炁”與後天之“氣”密不可分。出生後“炁落丹田”,為“呼吸之根”,人在進行呼吸活動時,所謂氣移則動志,志妄動則燻心,心神散亂,情、欲虧耗元炁,致人炁場薄弱,易外染虛邪賊風,內亂五臟神明。此一氣為病之根,氣治則井然秩序,身心喜悅安祥;氣亂則臟腑不和,百病橫生。氣的運行通道也是經絡。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起來並且生生不息地運行,才有了人的生命。所以《黃帝內經》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氣是人能夠成為人的根本。所以說也是重中之重。


炁足不思食——氣足以烏為代表,烏龜整年不吃仍可生存。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神是生命的主宰


神是比氣更虛靈的東西,是不以物質形式表現的生命的靈性,在中華文化中被看作生命更根本的存在形式。因此它是生命的主宰,所以劉安的《淮南子》說:“神者,生之制也。”說的是神就是生命的主宰者、管控者。神既然主宰著生命,也就會通過生命力表現出來,所以人們評價人生命的狀態,往往說有沒有“神采”,或者說“有神”“沒有神”。

神足不思眠——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發現其屍體,故有“千年龜,萬年鶴”之一說。


必須指出的是,一些養生的書和文章中把精說成是生命的精微營養物質,氣是呼吸的精華、流動的營養物質,神是人的神經系統的思維、心理活動,這種理解和古人所說的“精氣神”完全不是一回事,已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精氣神’的關係是一體的,互為條件、互相轉化的,所以王陽明《傳習錄》有“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的說法。陸西星《心印妙經注》說:“神之所至,氣亦至焉;氣之所至,精亦至焉。又皆相依相濟,以成自然之用。


精氣神三者雖然同為“三寶”,而且互相依存,但是它們的關係並不是並列的,而是有層次的。因為神是生命的主宰,氣是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根本,精是身體的根本,所以宋代張伯端的《青華秘文》說三者關係為:“神為主”“氣為用”“精從氣”。也就是說是這樣的順序:先有神,然後因神的作用把氣聚起來,而後神和氣的作用形成了才有了活生生的生命。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關於三者關係,張三丰的一句詩,成為道家秦行的名言:“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在道家看來,人生命是由神到氣,再由氣到精,從而生出了人的肉胎,有了命。遵循這樣的順序,生出的只是凡人。


但是成仙就不是這的,而是相反,也就是按這個順序反著進行:把精還原為把氣還原為神,然後讓神歸於虛無。這就是所謂:“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後來又有人加了“煉虛合道”


這裡就不多說了,小編之前有篇文章,在解讀《道德經》第十章的時候專門闡述了從“煉精化氣”到“煉虛合道”的具體過程,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下。

‘精氣神’的東方文化,順為凡,逆為仙!

蘇軾在《晁錯論》裡說過一句話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孔子也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可見,一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何等的重要。


做人,要有志向,要有氣概,這種氣概從何而來,那就是你內心之中充溢的不服輸的‘精氣神’。《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是何等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