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想讓別人關心自己呢?

機靈迷糊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心和愛護,在人際交往的互動過程中,愛的流動,是關係向前推進的潤滑劑。

但是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讓別人關心自己,習慣於一味地向別人去索取,要求別人時時刻刻關注自己,愛護自己,如若不然,就會傷心,失望,痛苦,難過,就會各種“作”來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超過了一個基本的“度”,事情就變得耐人尋味起來。

我們真的只是需要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和愛護,才能得以生存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能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得以生存的核心所在,永遠是我們自己,你足夠強大,足夠獨立,足夠堅強 ,足夠自信,你接納自己好的和不好的,允許自己所有真實的存在,你善於內觀自我內心的世界,善於做自我提升,給自己的內心不斷地注入力量,希望別人給自己的自己就能給自己,對於接受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但並不依賴,因為我們把握住自己的內心,我們抓住了自我客體的真身,而不是一味的向外所求。這樣的你,才能有能力許自己一個燦爛的人生。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才是最靠譜的。
我們不拒絕不排斥他人與我們之間密切的聯繫,因為我們一定是要和這個社會融合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迷失自我,失去自我的內在,而一味的依賴外界和他人。
活出你自己吧!學會真正的去愛自己。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劉元元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客體關係大師溫尼科特認為:足夠好的母親是一個抱持性的環境,在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她幾乎完全適應嬰兒的需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愛的需求。而隨著嬰兒長大成人,需要她逐步退出的時候,她又能逐步去除適應,鼓勵孩子獨立。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好的媽媽,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她一定在,當孩子不需要的時候她就後退。

用溫尼科特的理論來解釋,如果一個人總是想讓別人關心自己,最大的可能是媽媽應該在場的時候未在場,而應該退場的時候又沒有退場。

換言之,就是應該無條件地愛孩子的時候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總感到自己的愛的匱乏,感到自己的愛的需要未曾被滿足,導致自己總是處於愛的匱乏狀態,總是想讓別人關心自己、愛自己,來填補自己的“愛箱”。

當孩子的愛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TA不會再有匱乏感,不會總是想要關係中的另一方來關心自己、愛自己。當我們的愛箱被養育者用愛注滿的時候,我們才能把愛給別人,當我們的愛的箱子是空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給別人而總是想要對方來填滿我們的愛箱。

當孩子能夠獨立的時候,媽媽應該慢慢放手向後退,而這個時候如果媽媽不往後退,就會妨礙孩子長大,孩子失去了自己愛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只能一輩子當個嬰兒,既然是嬰兒,那麼TA會覺得所有的人都該愛自己、關心自己。

在意識到自己總想索取愛的時候,就要想一想問題出在哪裡,要讓自己儘快長大成人,成人的世界有成人的遊戲規則,沒人能長時間帶著孩子玩。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不需要別人關注。我說的都是實事求是。我要你慣著他幹嘛。我又不能讓你一分錢。我也不要你一分錢。很簡單。魚兒離開水會死。沒有了空氣大家都得死。


人假包換lihanmin李懷


這是一種缺少關愛的表現,內心缺乏安全感。也許你小時候父母對你不好,或者對你的弟弟妹妹偏愛一些,造成童年時期的一些陰影。走向社會以後,這種心理逐漸演變成非常想獲得關愛、關心!需要冷靜面對來自同事和所謂朋友的各類關心關愛,此時的你非常容易被感動,也容易被一些小恩小惠所迷惑,謹慎面對!父母再不好,也比任何人對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