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简直就是从心理学逻辑对尼采哲学的 “注解”。


《被讨厌的勇气》:简直就是从心理学逻辑对尼采哲学的 “注解”。

所谓自由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本从心理学逻辑上自我启发、自我勇气、自我改变的一本书,用尼采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探求阿德勒心理学本质进而将内容呈现的.


在这2020年的疫情期间,我连续读了两遍本书,可是越读越奇怪,读着读着脑海中总是蹦出尼采的一些话.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简析:

| 一、弗洛伊德的“决定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

就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在我们总是问“为什么”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顺着为什么去找原因了,而不会去思考他那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至少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系统地去分析过。


比如:他为什么闭门不出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问法:他闭门不出的目的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区分一下“决定论“和“目的论”,再讨论一下“闭门不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决定论”: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也就是说: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目的论":先有了对自身而言有好处的“目的”,才有不愿改变而出现的一些症状。


如果顺着“为什么”去找“闭门不出”原因,那么首先也许想到的就是心理创伤,如父母的某些原因,如朋友无意间的一句话等等,那么这种找原因的逻辑便是:由于别人怎么样怎么样,我才这样的!


如果换一种问法:他闭门不出的目的是什么呢?

那么,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不愿改变自己,得过且过。一方面,正因为“闭不出门”的目的,制造了不安的情绪或身体一些不适,既可以集父母的关注于一身,又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之的照顾。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你看,不改变的好处很多呢!


读到这里,如果我们把“为什么”换一种问法也许慢慢地就可以练就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


在读完第二遍“决定论”与“目的论“的区别之后,我想:拦在路前方的一块石头,既是阻碍前进的屏障,同时也可以是让你起飞的垫脚石。石头就在那里,让大脑的惯性慢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目的:是把错怪在一块石头身上停滞不前,还是利用“石头”去积累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方法奋发向前?


此时,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二、所谓情绪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己。

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概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人人平等,但人的思想层次有高低之分:

当情绪是反应时,动机是真实的。

当情绪是手段时,动机具有迷惑性,是非真实的——除了真实的一面任何一种可能性。

此时,尼朵说:“谁若孜孜于寻找,谁越容易迷失自己。”

| 三、关注自我、改变自我的策略:分离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简直就是从心理学逻辑对尼采哲学的 “注解”。


网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观点: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假如宇宙中只有你一个人,也许在那种情况下连烦恼的概念都没有吧!


无论是家人,朋友,同事,关注自我,同时把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或许豁然开朗——空气是那么清新,阳光是那么温暖,他们是那么可爱。

此时,尼采说:“你要搞清楚自己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如果你还在迷茫,如果你想探寻自我,如果你想听从你内心微弱的声音:不再做别人期望中的样子,而做自己想成为的人,不妨看看这本书。(我不是卖书的,仅分享自己所思所想。希望看到的朋友都能成为自己更好的样子!加油!)

《被讨厌的勇气》:简直就是从心理学逻辑对尼采哲学的 “注解”。


人生就像一张自我较量的心电图,愿你能平衡它们进而静看花开花落。 ——各自轨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