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全文約7900字,閱讀需約10分鐘。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嗎?

教育,不就是讓人建立一個更好的自己嗎?

一個孩子降臨到你家,就是要讓他的人生變得更美好。

教育就是讓人生變得更美好。

沒有對這個應然世界的想象,搞什麼教育呢?

教育有很多種形式。

針對全體國民的教育,是最基礎的一種教育,也是不可忽缺的一種教育。

在理論上,不是所有人最終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不是每個人必須接受的,國家也沒有能力讓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

以人的個體之間存在客觀差異的角度看,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基礎教育不同,基礎教育是國家基本國策,國家有義務向全體國民提供基礎教育,所有國民也有義務接受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是義務教育,更是必要教育,必須要——這既是全體國民必須要接受的一種教育,更涉及對教育核心價值的一種選擇:

在寶貴的全民義務教育階段,什麼教育,才是必要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各種特長班,週末都排滿了,認為這很重要。比如去學體操,女孩子學學形體,難道不重要嗎?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重要。

比如學樂器,女孩子懂點樂器不重要嗎?

也重要。

又學書法,書法是人的臉面難道不重要?

那也重要。

但是,依此邏輯,重要的東西太多了,還有更多更重要的怎麼辦?教育的籃子只有這麼大,能把所有的菜都撿到一個籃子裡嗎?撿到籃子裡的也未必是菜。

所以,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必須從重要裡面選必要的。

基礎教育,應該是必要的教育;高等教育才是重要的教育,教授專業,教授謀生技能。

那麼,針對全體國民的基礎教育,必要的教育是什麼呢?

為什麼我會想到這個問題?

自上世紀初以來,廢除讀經,廢除科舉,向西方學習西式教育制度,但是,有沒有人發現,我們其實疏忽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這就是——當中國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時,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西方教育基礎跟我們的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又在哪裡?

我用一句話來表達:西方的基礎教育,是基於有全民宗教信仰上的教育;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基於沒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教育。

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

這是直到今天,在中國搞教育的人,尤其搞基礎教育的人,一直沒有意識到的巨大差異——西方的基礎教育,有兩個堂:一個是學堂,還有一個是教堂;

而我們只有一個堂:學堂。

最早引進西方現代教育理念的那些非常令人敬仰的偉大的教育先輩們,當時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差異的存在,他們忘記了,西方的孩子除了在學堂接受科學與人文教育之外,還有一個受教育的場所,那就是教堂。

他們的孩子一生下來可能就接受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洗禮,讀《聖經》,參加各種宗教活動,一本《聖經》陪伴一個人終生。《聖經》就是西方人的傳統文化經典教材,教堂就是西方人的無處不在的受教育場所。

但是,我們只看到西方的學堂,沒有看到學堂之外,還有教堂,始終在給人精神與道德上的雙重支撐。

這裡說的西方,指的是文化意義上的西方,或者是以宗教信仰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西方。

對比中國現在,孩子的成長教育,只有學堂,沒有教堂。

中國是一個沒有全民宗教信仰的國家。

的確,有人信佛教,有人信道教,有人信伊斯蘭教,有人信基督教,但這都是部分人的宗教信仰,而非全民信仰。因此在教育理念中,缺少一個基本的精神框架。

學堂學的,只是知識和技能,但知識和技能並不能構成人的精神世界裡最終極的那部分。

最終極的那部分是什麼?就是信仰。

雖然西方憲法也規定不能將任何宗教內容帶入學堂,但是,因為有全民宗教信仰的歷史文化背景,孩子們會在學堂之外,由家庭帶入另一個基礎教育場所:教堂。

這個重大差異,自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先行者引進西方教育制度之始,就被疏忽了。這一點疏忽,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僅僅依賴學堂的教育,不足以構成全體國民的道德基礎,不足以構成一個國家的道德基礎。

那麼,有人問:中國古代,不也是沒有全民宗教信仰基礎嗎?為什麼就不存在這樣的缺失呢?很好的問題。

因為,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靠私塾。

私塾教育,實際上是把學堂與“教堂”兩個功能合併了。只要孩子進入私塾接受基本教育,他一定會讀經,讀“四書五經”。

經典的作用,相當於西方教堂與《聖經》的作用,而又有西方不具備的好處。

好處在於,因為不是宗教,傳統文化的積累在世俗教育中沒有障礙,不會涉及信仰歧視與衝突。

即使有的族群信佛教或者信道教,但是並不形成衝突,因為儒教從來不是一種神教。

所以,中國古代教育,一個私塾,實際承擔了學堂和類似“教堂”的兩個功能,既教授知識,同時為人們構築一個精神世界,建立一個文化信仰。

所以,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家外有教堂,家裡有《聖經》,但是,古代中國人私塾啟蒙有《論語》。

西方讀《聖經》在教堂在家中,古代中國人讀《論語》在學堂。接受儒家經典教育,是古代中國國家意識形態,也是全體國民的公共道德信仰基石所在。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西方的教育制度,有非常了不起的兩點優勢:

第一,知識系統更全面。不僅教授傳統文化知識,還增加了自然科學知識。

這一點對於人類的發展非常重要。在上個世紀,面對西方列強競爭,我們反思自己民族文化的時候,就發現中國的自然科學是遠遠落後於人的;

第二,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這種西方教育形式,可以使教學效率最大化。

中國古代私塾,表面看好像也是班級教育,一個先生帶著七八個、十七八個小孩讀書,但實際上,它仍然是對一對的教學方法。

私塾學生年齡大小不一,進私塾時間有前有後,學習進度也不一樣。

一個小孩可能去年來的,他拿本書,比如《孟子》,跑到先生那裡背一段,過關了先生幫斷句,佈置下一段背誦。古文沒有標點符號,需要由先生幫助斷句,用毛筆這兒一點,那兒一點,句讀到這兒,句讀到那兒,斷句完不講解,學生下去背。

然後,又一個小孩上來,他可能剛入私塾,剛開始讀《論語》,先生也是先給他斷句,學生下去背。

然後,第三個小孩再上來……

這種教育優勢在於可以像孔子講的那樣針對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但缺點在於沒有效率。

要讓全體國民都接受教育,私塾教學模式是有問題的。

今天教室標準化,學生人數少的三四十人,重點學校坐一百多人的都有,坐得前心貼後背,一動不能動。為什麼?追求效率最大化。這就是學習西方教育的優勢。

我們學習、吸收西方教育制度,但是,

一定不能忘記西方在學堂之外,還有一個“教堂”;

一定不要忘記,中國古代教育也曾經不止一個“學堂”。

如果說,西方國民教育是兩堂,學堂和教堂;那麼,中國古代教育是三堂:學堂,祠堂和中堂。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每個村落都有私塾學堂,每個家族都有祠堂,每個家庭都有中堂。學堂裡有聖賢,祠堂裡有祖宗,中堂掛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

所以,古代傳統教育下,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全社會普遍出現信仰危機,道德危機,人格危機。

教育,不僅僅在教授知識,更需要給人們建立一個精神的世界與一個信仰的世界。

什麼叫信仰?可以把兩個字分開理解,一個是信,一個是仰。

信是什麼?相信一個不確定的東西,或者說非常確定地相信一個還沒有被確定的東西,這便是信。

未確定的為什麼要信?因為已確定的事實是知識,不需要再去信。一加一就等於二,信不信它都等於二。

知識,信或不信,它都在那兒,跟你無關。

信者,一定不是已確定的事實,而是不確定才需要去信。

人生需要人們故意地去信一些東西。有這樣的信,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依據。

譬如,人為什麼要做好人?

人們能找到一個知識即事實上的答案,一個科學答案嗎?

你說好人有好報,但我也可以舉例說好人沒好報;你說惡人有惡報,但我也可以舉例說好人不長命,惡人活千年。

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會這麼回答:好人上天堂,壞人下地獄。那他證明了為什麼要做好人了嗎?他也沒法證明。

死去的人既不會回來告訴你真有天堂,也不會回來告訴你真有地獄。這就是人在確定地去信不確定的東西。要不要做好人,無關事實,有關信仰。

知識,讓我們認知;而價值,需要信,需要認同。

因此,基本價值問題不能討論,基本價值問題只能讓人認同。

價值多元時代,有多元價值觀,應許自由討論,但是,不能混淆概念。

譬如是否選擇結婚,是否做丁克族,當然可以自由討論多元選擇,但人們常誤把這些也當做價值問題。

這不是價值問題,而是具體的人不同的人生選擇問題。

做一個好人這樣的基本價值觀,是不能討論,不能多元選擇的。

人有人的底線,底線不能討論。基本價值觀就是做人的底線,良知就是做人的底線。底線只需要認同。

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兩千年以前的東西了。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這麼問的,實際他已經預設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讀《論語》有用嗎?考試有用嗎?找工作有用嗎?

對比一個信仰基督教的人,他為什麼不會問為什麼要讀《聖經》這樣的問題?

首先,他讀《聖經》不會想到有用的問題。

其次,他即使想到《聖經》的功能,也會明白《聖經》在幫助他建立一個信仰體系,給他一個人生依據。

每個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不止有一本《聖經》。孩子用孩子的,父母用父母的,出門旅遊有簡裝本,家裡書架上有精裝本。

但是在中國,為什麼要讀《論語》,仍然會被作為一個問題,不斷被提出來,把不是問題的問題變成了問題。既然一定要回答,那我就來試著回答。

《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在於有三個體系。

第一,《論語》是知識體系。

《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

舉例說,一本《論語》五百多則,一萬六千字,有一百多個成語,成語是最原始的出處,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語字典裡的教條。

《論語》裡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種知識體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讀《論語》一年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試證明。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山上走,走得有點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輕鬆,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結果不一樣,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

現在小學教材,翻開一篇,不是“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傘”,就是“西瓜大,芝麻小”,“小公雞咕咕叫,太陽公公給它戴一頂小花帽”,還讓學生都背誦。

在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教這些,能形成知識積累嗎?有益於心智成熟嗎?

小學一年級學的,到二年級就沒用了。不考試它就沒用。現在的孩子,甚至讀到博士、博士後了,工作了,還是心智不成熟。

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正確認識自己;二,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三,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但是現在的基礎教育教材,本身不具有深入闡釋和延伸的可能性。

書越讀越傻,不是書的問題,是讀什麼書的問題。最後這樣到社會上去混,混得油嘴滑舌。這不叫成熟。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規矩,同時溫良恭儉讓。

《論語》的第二個體系,是有一套價值體系。《論語》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什麼樣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況起來,一句話:什麼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第二個體系,教會孩子做價值的判斷,比第一個知識體系更重要。

《論語》,是一部關於理想的書,是一部幫助我們建立信仰的書。

前面談到,信是對不確定的東西信,基本的價值觀不需要驗證,需要認同。那麼,什麼叫仰?是相信一個比你高的東西,相信一個引你向上提升的東西。它不叫信服,它叫信仰,要往上看。

所以,信,就是相信一個不確定的東西;但是這個不確定的東西,必須是讓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麼不確定的東西都能信。

讓人墮落的東西不能信。信一個不確定的但引領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

前提有兩個。第一,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比我們崇高。

我們可以甘於做普通人,但是不要以為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樣普通,一樣過普通的日子,甚至過一些不大光明的日子。這個世界上,有孔子、有蘇格拉底、有耶穌、有釋迦牟尼。

人類是高貴的,但一定要記住一點:人類的高貴,並不是體現在所有的個體身上,人性的偉大和光榮也不是體現在所有的個體的人性上;

人性的偉大和光榮,人類的高貴,往往體現在某一些非常特殊的偉人身上,他們代表著人性的光輝,人類的高貴,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要仰望這樣的光輝,這就叫仰,信仰!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論語》,就是給我們提供一個信仰。

人活在現實世界裡,但是現實的世界只是“實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應然的”世界。

人類世界和動物世界不一樣,動物總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人類會改變環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人類嚮往的更美好的世界,便是應然的世界。

人類失去了對應然世界的嚮往,人類將會怎樣?我們不僅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生活在想象世界中。構成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此刻的世界,而是想象的世界,一個比今天的世界更美好的世界。

那些心靈雞湯喜歡不斷告誡我們說,“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生活”,忍著吧,你什麼都改變不了,還有人比我們生活得更慘呢。

這種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人看到別人沒有腿,於是就叫我們不要抱怨沒有鞋。這就是洗腦教育。

人生各有缺憾,但活下去,不就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嗎?教育,不就是讓人建立一個更好的自己嗎?

一個孩子降臨到你家,就是要讓他的人生變得更美好。

教育就是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沒有對這個應然世界的想象,搞什麼教育呢?

讀《聖經》,在於獲得人生依據,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人。這無關科學。

正如《論語》也在告訴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也是給我們一生的依據。

《論語》關乎理想、關乎價值判斷,不理解這一點,永遠不會明白文化是什麼。人類需要建立一個彼岸世界,有彼岸世界,才能夠對照現實世界進行終極審判。有這個終極審判的存在,人才能在平時檢點自己的行為。

信仰,在信,在仰望。文化的本質,不就是給我們一個信仰嗎?

上帝不是科學,上帝是信仰,上帝不在宇宙中,上帝在信徒心中。在心中,就是信。你信他就在,你不信他就不在。

對孔子,對《論語》,也無關科學,而是信不信、仰不仰的問題。

《論語》能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依據呢?

《論語》記載,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可以嗎?孔子先反問那人:何以報德?然後,孔子給出瞭如何對待“怨”的答案: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話很簡單,但是裡面包含了他對種種價值之間的不斷評估以及最終的價值判斷。

先看“以德報怨”,可以嗎?具體到某一個人,就是我傷害你了,你不計較,你“以德報怨”,作為個體的人,這樣選擇沒有問題。

但是,孔子不是在回答一個人的問題,他要回答所有人在所有時間裡能不能這樣做的問題。

孔子考慮的,是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的道德體系標準能不能夠“以德報怨”。

放在這個角度來看,馬上有問題了。如果一個國家的道德體系的標準是“以德報怨”或者提倡、鼓勵“以德報怨”,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所以,孔子要反問:何以報德?一個人做了壞事,還要對他好,那一個人做了好事,怎麼對待他呢?

一個人做了好事,對他當然要“以德報德”,那麼,對一個人做了壞事也“以德報怨”,最後合併同類項便是,不管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有好報。

如此,既不能制止人做壞事,也不能鼓勵人做好事。對壞人好,意味著對好人的不公平。

所以,看上去“以德報怨”是道德很高,是絕對的好標準,但到最後,不但沒有促進社會道德的進步,反而會促退社會道德。

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跟道德是兩碼事。

所謂理性,是從個人利益最大化來自我考慮問題。道德不是要去改變人的理性,而是去引導人的理性,讓做好事的人感覺有好報,讓做壞事的人感覺有壓力,引導其理性選擇做好事而不做壞事。

這不是在改變人性,而是在順應人性。所以從建立道德體系的角度說,不能“以德報怨”。

那能不能“以怨報怨”呢?

不能。

“冤冤相報何時了”?最嚴重的是,“以怨報怨”會導致好人墮落得跟壞人一樣。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當一個社會提倡“以怨報怨”,實際上就在放任全社會的墮落,甚至鼓勵全社會的墮落。

所以,在如何對待“怨”的問題上,不能“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以德報怨”,所以,孔子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做好事的,以德報德,給予鼓勵,讓更多人做好事;對做壞事的,既然不“以怨報怨”,也不“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

直是什麼?是公正。對做壞事的人,該受什麼懲罰,就給予什麼懲罰,不特別寬恕他,也不刻意報復他,報之以公正的審判。

看,這麼簡短一段對話裡,就包含著孔子對三種價值判斷的考量。

一部《論語》五百多則,幾乎全是這樣的價值選擇題。讀《論語》,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系統,更重要的是價值系統,學會做價值判斷,提升價值判斷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一生進退有依據。

今天講素質教育,搞素質教育,為什麼那麼多年越搞越糟?

因為把增長知識誤解為提高素質了,把技能教育誤解為素質教育了。會彈鋼琴,會寫書法,會跳舞表演,是素質高嗎?

不是。

把孩子累死了,素質也提不高。因為素質不是技能,不是知識性的考分,不是卷子上的標準答案。

素質,是價值判斷力。

孟子講是非之心,智也。是非,是一個人智慧的本質。懂得判斷是非,能夠做價值的選擇,才是素質。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素質,就是孟子講的“四心”:側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一個人,有同情心;

一個人,知道羞恥,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一個人,知道辭讓,人間總有爭奪,有爭奪總要有辭讓,這才叫文明;

一個人,能懂是非,能判斷是非,這四心,合起來就是四個字:仁義禮智,這才是素質。

這四個字,我們的教育都在強調,都在提倡,但是沒有效果。為什麼?

因為沒有落實在基礎教育的教材上。

“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傘”,“西瓜大,芝麻小”,不會幫助被教育者形成知識體系、價值體系,不會建立人生的信仰與精神依據。

文化落到實處,就是文化經典;文化經典落實到實處,就是進入基礎教育教材。

一部《論語》,還有第三個體系,文化體系。

有人在電視節目裡問我一個問題:既然讀《聖經》可以成為好人,為什麼一定要讀《論語》?

我當時有點生氣。我說,讀《論語》讀《聖經》都可以讓人成為一個好人,區別在於,學《論語》認同的是中國文化,學《聖經》認同的是西方文化。

一個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讓這個民族的孩子要有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然後才有民族的凝聚力。從個體人的角度來說,拿《聖經》來教孩子,沒問題。但是作為國家能制訂這樣一個國策嗎?

中小學做這樣教育規劃,能這樣想問題嗎?

教育不是還有一個基本功能,在培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培養民族的凝聚力嗎?

為什麼今天孩子那麼喜歡過洋人的節日?

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讓孩子們從小就從文化經典裡獲得文化認同感?

雲南建水有一個孔廟。我在那裡講過一句話:在這樣的邊疆地區,一座孔廟抵得十萬大軍。

那裡離越南很近,離北京很遠,為什麼那裡歷史上認同北京不認同越南?

因為文化的認同感。

沒有文化認同感,國家會最終走向分裂。陳水扁為什麼在臺灣搞去中國化?因為沒有了文化認同感,臺灣才會走向獨立。

中國為什麼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沒有中斷過歷史的民族?

因為有文化認同感。

歷史是否中斷,看文化的認同有沒有中斷。中國歷史上,蒙古人進來過,滿族人進來過,但到最終因為認同中華文化,文化沒有中斷。國家幅員如此遼闊,人口如此眾多,地理環境、物產資源差距極大,為什麼能夠保持長久的統一?

《三國演義》上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鮑鵬山:儘早開始經典教育,讓孩子一生進退有依據

合久必分,是源於利益衝突,是政治的分裂,但是分裂之後,為什麼又總是能夠合起來?

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

中國幾千年維護國家統一的最偉大、最恆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軍隊,而是那些在鄉村拿著一本線裝《論語》,帶領學生們朗讀“子曰學而時習之”的私塾老秀才。

當雲南的孩子打開《論語》朗讀“子曰學而時習之”的時候,北京、四川、青海的孩子同樣在讀,最後,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孔子;

他們的人生,都有一個共同的依據。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經典中的“源代碼”。

中國人有中國人生活的美。從基礎教育開始,教包括《論語》在內的傳統文化經典,然後再把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教給孩子,那麼無論在精神層面上還是在形而下的生活層次上,就會形成屬於中國人真正的精神和氣質。

文明,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