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鮑鵬山教授是一位勤奮、肯思考、有獨立見解的老師,多年任教於大學中文系,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這篇文章是他2018年7月22日在北京西海四十八文創園毗盧藝術中心為“花時間讀書社”進行的一次演講。鮑老師的這篇演講,對每一個關心孩子成長、教育的老師、家長都有深刻的意義?我們的語文課到底該如何定位?中國的孩子到底如何才算真正學會了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或許,本文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啟發。本文摘編自“新浪教育專欄”。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今天主辦方給的題目是“讀經典,給孩子一個好未來”,這話我不敢講,這個尤其有點承諾的意思,這不是我講話的風格,我只是給建議,不會有承諾。我們可以說不讀經典會怎麼樣,讀經典有可能怎麼樣,而不能說一定會怎樣。讀經典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讀經典就一定好嗎?不一定,真不一定。孔乙己就是讀經典的,他活得怎麼樣?太慘了。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100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犯了一個特大錯誤

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已經有一批知識分子在反思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我們以前一直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好厲害,好了不起。而鴉片戰爭讓更多的中國人明白,我們並沒有那麼厲害。從鴉片戰爭到1917年新文化運動,中間有將近80年,這80年,跟英國打我們失敗了,跟八國聯軍打我們失敗了,跟英法聯軍打我們失敗了,跟東洋日本人——我們原來老覺得日本人是我們的小弟弟、小學生——跟它的甲午海戰我們又失敗了,而且敗得特別慘。我們打不過西洋,也打不過東洋,民族自信心確實是嚴重受挫。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這時候很多人在反思。是我們沒有堅船利炮嗎?並不是。甲午海戰,當時中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卻全軍覆沒……那可能是文化的問題,於是我們逐漸從技術上的反思轉為文化上的反思。

我們認為我們在文化上完全失敗了,這樣的反思到了教育上就變成什麼呢?開始廢除“四書五經”,全盤接受西方教育模式。我們的課程裡面有了物理、數學、化學、美術、體育等內容。這些肯定是好的,我們也的確完成了教育的現代化。孔乙己學過數學嗎?學過現代物理嗎?都沒有,我們的傳統教育只有“四書五經”。今天有很多民間的讀經組織,把小朋友關起來,別的什麼也不學,光學讀經,這顯然也是不對的,你千萬別信這些,光讀經肯定不足以應付現代生活。

但是,在教育西化的過程裡我們幹了一件壞事,什麼呢?就是把讀經典廢除了,然後學校裡有了特別古怪的一門課,就是“語文”。全世界都沒有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前年我們在上海圖書館搞一次海峽兩岸三地的語文教育論壇。召開前十天,我的一個朋友從加拿大回來了,他原來是中國一個大學的教授,後來移民到加拿大去的。我說,我們正好要搞個論壇,你來給我們講講加拿大的語文教育吧。他在電話裡馬上就抗議“加拿大沒有語文教育”,加拿大隻有閱讀課,就是一本一本讀書。小學一年級一進教室,先給你發一本書,薄一點、內容簡單一點,這本讀完了再給你下一本;每個孩子的進度不同,過段時間給你做一個閱讀水平的測試,你的水平可以達到哪一層,然後就提升,它有分級閱讀的概念,但是你必須把這本書讀完。這種教學方式跟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是很像的,中國以前也就是一本《論語》給你,讀完了讀《孟子》,《孟子》讀完了讀《大學》、《中庸》……一本一本讀下去。

為什麼說現代語文教育有問題呢?我經常去中小學學校做演講,我就問校長和老師一個問題,我們把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送到學校,到高三畢業,12年的時間,語文課花掉的時間是最多的,但是請問你們讓他讀過一本完整的書嗎?12年沒有讀過一本完整的書!因為所有語文教材都不是書,頂多可以叫“雜誌”,

每本教材裡選幾十篇課文,這幾十篇課文怎麼樣?還不能形成一個系統,都是古里古怪的文章、古里古怪的知識的大拼盤。花了那麼多課時,但是沒讀書,這是大問題。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古人精神世界的“三堂”,僅餘一堂

好,然後回到大學。西方大學的教育是通識教育,他們的通識教育跟中國的通識教育差別太大了。我們的通識教育就講一講概論,中國文化概論這一類的東西。概論是什麼呀?完全沒有感性體驗,全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東西,然後就變成一個知識在頭腦裡記一記,它根本不能影響人的思維,也不能影響人的行為,不能影響人的氣質,它就是一個跟自己完全不相干的知識,反正我記住了我考試,考完了扔掉。

那麼西方呢,它在大學裡面最嚴格的就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內容上必須讀原著,比如讀柏拉圖的《理想國》。讀這樣的原著,一本一本往下讀,而且考試比正常的專業課嚴格得多。所以美國哈佛大學的校長講了,如果在大學本科教育四年,我們教育出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我們的教育就失敗了。為什麼?大學階段根本就不是講教育、講職業的階段,你就是接受一種通識教育,從而具備一個基本判斷。

那麼西方的國民教育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有什麼呢?宗教。今天大家坐在這裡聽講座,在西方可能就是在教堂裡聽講座,他們的雙休日都要去教堂的。教堂裡面有什麼?有信仰、有靈魂。所以我說西方的國民教育是“兩堂”,一個學堂,一個教堂。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而中國現在呢,只有學堂,沒有教堂,我們沒有宗教信仰,絕大多數去寺廟的人也不是受教育,而是去燒香求保佑。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中國古代怎麼樣?古代這一點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中國古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三個東西支撐的。

第一是學堂。隨便一個鄉村都有學堂,中國古代的教育成本很低,你願意上的你就來,幾張隨便的桌子,高高矮矮、大大小小沒關係,沒有考取功名的老秀才來教課,教材就是《論語》,沒有什麼成本,鄉村教育就完成了。

第二是祠堂。祠堂裡有什麼呢?祖宗的牌位。你一到祠堂裡面去,你就會看到老祖宗在上面,然後往下數,數到自己,當然你的牌位還沒上去呢。你知道你的祖先怎麼傳下來的,你有強烈的祖宗的文化傳承、血脈傳承。而且祠堂裡有很多嚴格的東西,比如說你做錯了事怎麼辦?大家到祠堂討論你的事。如果你做了很缺德的事,你就不允許進祠堂了。所以在心理上它是一個很大的約束,給你榮譽感、成就感。

第三是中堂。除了祠堂之外,你回到家裡,一進屋的正廳,叫中堂。上面通常掛著:“天、地、君、親、師”。逢年過節要燒香跪拜磕頭——跪天、跪地、跪君、跪師、跪雙親。這些你都要敬畏,你不能夠張揚。

人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然後才能夠有一種內在的謙卑,才能有氣質,你才能是個有禮貌的人、文明的人。有敬畏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你不要以為無法無天是力量。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現在的小孩為什麼是“小皇帝”或者“熊孩子”?因為他沒有怕的,父母不能打,老師不敢罵,怕傷他自尊心,家長要來找了。現在的小孩,他不怕世界上的任何東西,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怕他,這個小孩不完了嗎?

這就是中國古人精神世界的三堂。學堂裡有聖賢,小朋友到了學堂裡,讀《論語》,《論語》第一句話,第一個字是什麼?“子曰”,子是什麼人?聖人。第二句話“有子曰”,有子是什麼人?賢人。這就叫讀聖賢書。到了學堂裡面,孩子們是跟聖賢在一起。到了祠堂裡面,我們的孩子們是在跟祖宗在一起。到了家裡面,我們抬頭看到的是天地君親師,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完整的。

所以,古代是三堂,西方是兩堂,我們今天就剩下一堂——學堂。學堂裡還沒了聖賢。我們今天的小朋友進入了小學,給他發的是什麼教材?你去翻翻小學一二年級的教材,不是小公雞就是小白兔、小猴子。他哪是進學校呢?他進動物世界去了。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拿知識點考孩子,就是耍流氓

古代的孩子進學堂是跟聖賢在一起,漸漸地他就成人了;今天的小孩進學校是跟“禽獸”在一起,他能變好嗎?我永遠也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編教材。古代的小孩都能夠讀聖賢,讀“子曰:學而時習之”,為什麼今天的小孩只能讀小白兔了呢,難道今天的小孩比古代的小孩笨嗎?

絕對不是的。我們的“浦江學堂”,小孩從8歲二年級進來,讀七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莊子》《六祖壇經》到六年級全讀完,小朋友都喜歡,都讀得懂,而且特別能記憶。而讀小白兔,是嚴重地侮辱我們孩子的智商。這種語文教材不但沒有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促進心智的發育,恰恰相反是阻礙了發育。

我有一次到山西的一所學校去,本來是給老師們講教育的,翻了一下他們的教材,“啪”,我一生氣把教材拍那兒了,我說今天我不講教育,我們談背誦。我就問他們,背這個幹什麼——“小白兔跳三跳,小公雞嗚嗚叫,太陽公公給它送了一頂小花帽。”下面要求“背誦並默寫”。我說默寫是為了寫字,好吧。請問背它幹什麼?沒人回答我。好,再翻一篇課文。“西瓜大,芝麻小。背誦並默寫。”請問背誦幹什麼?一個老師忍不住了,說,讓孩子知道西瓜大、芝麻小。我說你家孩子西瓜大、芝麻小還要教啊?他們說教科書這麼寫,為了考試也要學。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我當老師這麼多年,一直覺得用知識來對別人進行考試,某種程度上就是耍流氓。西方的教育,包括日本的教育,很少會拿知識點來考孩子。比如,我們考甲午戰爭一定要問你,甲午戰爭發生在哪一年?這是考知識。日本人怎麼考?問,甲午戰爭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以不同的方式,教出來的人是不一樣的。

南懷瑾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我們以前讀的書一輩子都管用,現在教材上教的東西,小學讀的到初中就不管用了。以前學的東西為什麼會管用呢?比如說,我們教孩子《論語》,第一節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背誦並默寫。現在是“小公雞咕咕叫”,背誦並默寫。前一個小孩子到了80歲,有老朋友來訪,把門一開,看到老朋友來了,很高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後一個小朋友,一看老朋友來了,說:“小公雞咕咕叫!”這是什麼?——老年痴呆。

在小孩子記憶力那麼好的時候,你給他背這些破玩意兒,你對得起他嗎?你為什麼不把能夠影響他一生,能夠形成他價值觀的、提升他認知能力的、提升他的心智的東西給他呢?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出了那麼多“巨嬰”?好多看起來又高又大,三十幾歲了,一講話傻小子一樣,為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教育嚴重地阻礙了他的心智發育,整天背“小公雞咕咕叫”,你說他的心智會怎麼樣?

我們90%的愛與痛,都與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但如果他一開始背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君子不器”,他的心胸就寬了,他的眼界就高了,他的立足點就結實了。

鮑鵬山:全世界都沒有“語文”這門課,只有中國有!

當然,國家義務教育發下的教材也不是說不能教,但是好老師最多花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教。“小公雞跳三跳”,你費那麼多勁教幹什麼呢?沒必要,5分鐘夠了。小學生們一節課40分鐘,剩下35分鐘幹別的。家長怎麼辦?讓孩子在課外讀一些經典,給他一輩子打下基礎。

作為學生,如果老師要教,沒辦法,你千萬不要對抗老師,應付一下就行了,然後拿出時間來讀一些有難度的書。人生就像走臺階,你要想每一步都走得很輕鬆,只能往下走,你要想往上走,那就必須每一步都要付出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