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敬畏生命,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一條小魚的視角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某醫學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裡,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小魚。


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乾涸而死。


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裡撿起小魚,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這個故事所展現的,我們的確很難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但請不要忘了:在人類社會的語境中,任何個人都可能成為弱者或少數派。


正如泰戈爾所說:我感恩,我不是權力的車輪,我只是被車輪碾碎的某個鮮活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


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由與美的熱愛。教育之“育”應該從敬畏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一個集中營倖存者的拷問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教師一封信。


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


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


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教育|敬畏生命,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大家都知道納粹是殺人狂,但是其中很多人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劉瑜


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


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很顯然,人類有獸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鍊,克服獸性而轉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性、知識的堆積。


這是教育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否則,你擁有的知識愈多,對人類,對生命的危害愈大。


高學歷的野蠻人


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弟子盧剛,因論文獎落選,嫉恨、失望困繞著的他,竟然開槍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學家,繼而仇殺了自己的獲獎同學。


河南宣化一位16歲少年劉某因與女友吵架,竟然喪心病狂地開著轎車朝行人一路碾軋,致使2死13傷。


教育|敬畏生命,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復旦投毒案嫌疑人林森浩二審


鮑鵬山教授說:我們正在培養高學歷的野蠻人,他們只知道知識的力量,不知道良知的方向。


時下,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於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駭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


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敬畏生命的存在,知曉生命的神聖性、不可重複性。


人類要生存自然要獲取食物,因此我們不得不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命。但是,這不該成為人類無端戕害生命的藉口,更不該為了滿足自私的貪慾、虛榮,以及病態的玩樂而肆意殺戮。

人類時常以“高級動物”自居,對所謂的“低級生命”生殺予奪,卻時常忘記兩個事實:這樣的趨勢必然會導致生態災難,直至人類滅絕;這樣的邏輯必然將人類社會導向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使得人人自危。


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於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作為教育者,也許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有許多具體的課業要抓,但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乃是喚醒學生敬畏生命的良知。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