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只因朱元璋的一項祖訓

導言

皇帝是古代皇權的核心,然而皇帝也是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這個圈子裡,離皇帝最近的無外乎是他的親人以及宦官集團,這就產生了兩大政治集團,外戚和宦官,歷朝歷代,皇帝既需要他們輔佐又不得不防範,處理不好關係,就會產生外戚專權或者宦官專權,這也是歷朝歷代統治者頭疼的問題,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終明一朝,沒有發生過外戚專權的現象,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明一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只因朱元璋的一項祖訓

歷朝歷代外戚專權是頑症

外戚也稱“外家”、“戚畹”,是指皇帝的母族或妻族,他們都是皇帝的親戚,所以就有染指權力的可能性。

當皇帝正值少壯時期或者英明神武的時候,皇帝能夠獨立處理國事,這個時候外戚專權的可能性就比較低,可當皇帝處於年少時期或者痴傻的時候,皇帝無法獨立行使權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外戚往往會趁虛而入,以輔佐皇帝的 名義行使權力,如果外戚沒有私心還好,一旦有私心或者禍亂朝綱,那是非常可怕的,有可能會改朝換代或者廢立皇帝。

例如西漢的女強人呂后,劉邦死後,大肆迫害劉姓皇族,扶持呂家勢力,西漢差點被她毀掉。還有西漢末年的王莽,他本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侄兒,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漢朝大權,直接代漢建立新朝,西漢滅亡。還有後續的東漢、大唐也是外戚專權比較突出的朝代。

大明一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只因朱元璋的一項祖訓

明朝朱元璋的祖訓,使得外戚無法專權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對於外戚專權導致國破家亡的現象十分厭惡,他專門下了一道祖訓,“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這就告誡後世子孫們選擇妃嬪必須從平民或者品級較低的官員中選擇,由於他們的身份比較低微,這樣的話就保證了皇后或妃子們家族沒有什麼政治勢力,也就無法左右朝中局勢。

大明一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只因朱元璋的一項祖訓

而且朱元璋對於後宮干政也嚴厲禁止,據《明史·外戚》記載,“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整個大明,除了朱元璋的馬皇后有時為了提醒他凡事戒急用忍外,後世的皇后都能遵守祖訓,不輕易干涉朝政。

大明一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只因朱元璋的一項祖訓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從制度上杜絕了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的可能,在朱元璋的皇家祖訓指導下,後世子孫都較好的遵守這一制度。

明朝完善的科舉選官制度,杜絕了外戚憑關係入仕途

科舉考試並非明朝獨創,它始於隋唐時期,然而明代以前的選官途徑並不僅僅是科舉,還有門閥士族可以繞過科舉當官,真正落實到實處的是明朝,那時的上至內閣首輔,下到七品縣官都要通過科舉考試,如果不是科班出身,這樣的官員會被別人瞧不起的,所以,就算是皇后的親戚,也要去參加科舉考試才能步入仕途,想一路捷徑直通中央的中樞機構更是難上加難。

大明一朝沒有出現外戚干政,只因朱元璋的一項祖訓

不過,雖然說明朝的外戚沒有什麼實權,但是憑藉皇后或者妃嬪的地位,在地方上混個小富小貴還是很容易的。

結尾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獨到眼光,終明一朝,外戚集團始終謹言慎行,始終無法染指皇帝權力,然而,諷刺的是,明朝雖然較好的解決了外戚問題,但是宦官亂政的現象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之一。

參考文獻《明史·外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