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幹流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443平方公里。黃河在中游流經53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由於黃土結構疏鬆,容易侵蝕。又因中游地區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的破壞,因此,在這一區域水土流失嚴重,每年輸送到中下游的泥沙就有16億噸,其中大約有12億噸輸送入海,

4億噸沉積在河床上,日積月累,使河床抬高,成為“懸河”。黃河下游河床一般高出地面5到8米,最高處達10米。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懸河


因此,洪水來時對下游威脅較大。1949年之前,竟使黃河長期發生長期的決口和改道。據粗略統計,1949年以前三四千年內,黃河下游的決口氾濫達一千五、六百次之多,平均3年2次決口,重要的改道26次,大改道6次。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河與長江


洪水波及範圍北達天津,南抵蘇皖,包括今天的黃淮海平原,縱橫25萬平方公里。因此歷史上黃河曾以“善淤、善決,善徙”的河流名聞於世。

黃河改道的規律

黃河上中游也偶有改道,不過次數少,而改道最多的算是下游。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河中下游的乾坤灣


下游改道的範圍從孟津開始。自孟津東至南岸滎陽北岸武勝間,河身北岸雖已出山,但南岸還未出山,所以只有小移動。古孟津城在今城北25裡,古黃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由最近山西垣曲縣商城遺址南城牆被黃河水所衝的事實,當可證明古黃河在孟津城以北。

而今黃河南距孟津城僅5裡,可見這一段河道已南移約20裡;不過黃河河身有移動,但方向始終是自西向東。自武涉、滎陽以下,兩岸俱已出山,正式進入華北平原,才改變方向,有大規模的改道。這裡出現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數十根,武、滎陽是扇紐,扇骨的分佈北至太行山北麓,南至豫西山麓與淮河。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孟津北面的黃河,衛星圖中可見小浪底水庫強大的調蓄能力

黃河下游較大改道的次數,一般歷史書上都說是6次,實際歷史上大小改道不計其數。6次改道(黃河六徒)之說只是源於清朝康熙時胡渭所著《禹貢錐指》一書的說法。胡渭在提倡五大徙之說,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後,再加上一徙,就稱為“六大徙”。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河的大改道



黃河六次大改道

第一次大改道之前的河道,從前把它稱為“禹河故道”,以為是大禹治水時疏導而成的河道。這是春秋戰國時人們所記過的一條古河道,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古的一條河道。自今武陟東北流經河南北部,折北穿過河北中部,折東入海。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葉(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縣南改道折向東,又東北經山東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衛河河道,北匯合故道入海。這條河道穩定了約470年。到漢武帝以後後,又經常鬧決口,尤其是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間,黃河決口改道決口,整治無用,後來封建統治者乾脆不管,任其橫流。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春秋時期的黃河中游的水大概就這麼清澈


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主流東決,從今山東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魯西豫東一帶,又60年至東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師王景規劃主持下,才把河決流,疏導成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這就是歷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黃河在今濮陽東決口,北流循今衛河入海。王景固定河道後,自今濮陽以西別故道,往東行,經流今黃河以北,至利津入海。東漢大河穩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屢決屢塞,於是至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河決濮陽東。

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於陽武(今原陽)東注梁山泊,分為二派。第三次改道後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東決出一股,東北循馬頰河入海。自北宋亡數十年,黃河主流有時行東股,有時行北股,有時二股並行,還有決徙在二股以外。北宋既亡,華北平原在女真落後民族統治之下,黃河局勢陷入大混亂。黃河下游遊塞,決口日漸向西發展,決流散漫無歸,往往同時存在著好幾條河道,彼此互為主流。經過60餘年之久,至章宗明昌五年,河決陽武(今原陽)東注梁山泊,分為二派,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這就是第四次改道。

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劉大夏築太行堤以斷北流,全河入淮。第四次改道後20年左右,河道又不經梁山泊,主流自延津東南又溢入徙駭河。由此可見,所調第三、第四兩次大徙,絕不可和第一、第二兩次相提並論,第三、四次大徙,實際上都沒有出現一個穩定的局面。

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豐五年)。在銅瓦廂(今河南蘭考縣東壩頭村西)決口。第五次大改道後,入淮之道,仍分為數股,主流時時變更,又六十多年,至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訓治河功成,才出現了一條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大致即現在淤黃河。這段時間,黃河大決大徙不下數十次,總算每次都被堵塞住了決口,引歸故道。1855年銅瓦廂決口,那時清政府正忙於鎮壓太平軍,無力堵塞,於是形成第六次改道。

黃河改道帶來的改變

後來由於黃河河道長期固定,日久泥沙大量堆積,河床淤高極速。所以明代後期黃河下游大部分河段已成為“懸河”。一次洪水就很容易在薄弱處潰堤而出。據清初記載,黃河下游河道上寬下窄。河南境內河身寬4-10裡,到山東至江蘇境內僅0.5一2裡,徐州境內更窄。洪水由寬入窄,形成雍水,所以在明代後期決口最多的地方是徐州以上至山東曹縣的一段,常表現為黃河入運口在魚臺至徐州之間南北擺動,有時甚至分為十餘股決入運河及昭陽湖,運河屢屢遭阻。後經萬曆年間潘季訓的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後固定為今日廢(淤)黃河。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現在的黃河

清末以來河患仍連年不斷。20世紀內有二次較大決口:一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黃河下游從溫縣至長垣200多公里內決口52處,造成極大災難。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河南洪水肆虐後的河南郾城


二是是1938年國民黨炸開花園口大堤,妄圖以水代兵,阻止日軍西進,結果使黃河向東南氾濫於賈魯河、穎河和渦河之間,受災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泛區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對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的影響。黃河歷史上經常決口,氾濫和改道。對下游平原地區的自然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每次決口後洪水氾濫都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洪水過後,在平原上沉積大量的泥沙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它擾亂了自然水系,填平了原來的湖泊,淤淺了天然的河流,宜洩不暢之處又將原來窪地變成湖泊。在平地上留下大片沙地,沙丘和崗地、窪地,這樣把原先農業生產很發達的地區,竟變成旱、澇、沙、鹼的常災區。

洪水和泥沙吞沒了農田和城鎮,留下了大片鹼地沙荒。如西漢武帝時黃河決口,洪水氾濫所及達16個郡,相當今豫東、魯西南,淮北,蘇北等廣大地區,歷時20餘年,“城郭坯沮,積飄流,百姓木棲,千里無廬。令孤寡後所依,老弱無所歸”。

黃河每次決口不僅給下游人民帶來水災,同時也帶來嚴重的沙災。黃河含沙量較高,戰國時已有“濁河”之稱,西漢時人稱“河水一石,其泥六鬥”。唐宋以後,中游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含沙量俱增。清人陳潢指出:“平時之水,沙居其六,一入伏秋,沙居其八”每次決口後即將大量泥沙帶出堤外,水退沙留,在地面上覆蓋了大片深厚不一的沙土沉積物。

這些沉積物因沙質過粗,長時間排水不良,於是引起鹽鹼化,給農業帶來很大的損害。此外,河流改道後,留下的枯河床和自然堤上沙質沉積物,經長期風力作用,形成許多沙丘,吞噬了大片農田、房屋,破壞了城市和交通道路,撩下了沙荒。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泥沙俱下


河南豫東的開封地區所屬各縣,在明清時代幾乎全被黃河河決淹沒過。其中以開封城破壞最為慘重。據文獻記載,從元初至清末,開封城曾7次(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樂八年,天順五年,崇禎十五年、道光二十一年)被河水淹沒。災情最重是崇楨十五年(公元1642年)一次。全城37.8萬餘人。倖存者僅8萬餘人,滿城皆水,僅露鐘鼓樓及相國寺頂、周王府紫金城。今開封城內明以前的建築僅鐵塔、繁臺、延慶觀3處。

宋代鐵塔原在一座名為夷山的土山上,今連塔基都被埋入地下。元代建築延慶觀已一半被埋在地下。今開封城為道光二十三年後所築。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開封鐵塔


所以有人估計,宋代開封城地面可能被埋在今地下10米左右。

最後應該指出黃河災害不已,固然有其自然原因,但最根本的還在於人為的影響。

歷史上黃河改道決口古少今多,這是無可懷疑的。假如黃河自古以來就像近千年來一樣為害,那麼黃河流域就不可能成為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原來黃河成為害河,成為對華北人民的巨大威協,只是近千年的事情,千年以前黃河有時雖然不免要鬧決溢,甚至改道,但基本上是安穩的,平靜的,它灌溉了兩岸億萬畝農田,它和它的支流有幾千裡的通航路線,它的利比害多。所謂“黃河自古為中國患”的說法是片面的。

黃河為什麼近千年以來為中國患,兩千年以前利多害少呢。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古今一樣,黃河流域古今氣候並無多大變化,既使有點變化,其影響也是很小的,可是黃河為害,泥沙量和洪水量是黃河河徙的兩大自然因素,而產生泥沙與洪水的自然條件古代和近代都近似。但黃河河床裡的泥沙量和洪水量卻是古少今多、愈來愈多,這可不是自然本身的變化,主要是由於人為的原因


黃河的六次大改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