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生薑為食藥兩用植物,既可作為調味品、保健食品,又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一直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嫩姜又稱為仔姜、菜姜,是犍為縣生薑的主要種植作物,在實際生產中嫩姜的品質和產量受土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筆者認真分析了犍為縣的土壤理化性狀,按照生薑生物學特性和生長髮育規律及蔬菜軟化栽培原理,結合了自己多年生薑種植的實際經驗,通過試驗、示範,集成創新了“稻田種姜,深溝高廂,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體系。詳情如下: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 集成技術體系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1.1 稻田種姜,深溝高廂,合理輪作

選擇2—3年未種過生薑和茄科作物、上溯2~3年內沒有姜腐爛病(姜瘟病)發病的田塊,要求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方便。8月上旬水稻乳熟時排水曬田,水稻收割後開深溝排溼。按2m或4m寬開廂,廂溝、四邊溝深70cm以上,做到溝深廂高,溝溝相通,排水暢通。10~12月前後,田間無積水、泥不粘鋤時,深挖炕田,將稻樁、雜草翻人土中蓋嚴,挖田深度必須達到40~50cm,深淺一致。田水落幹遲的也可適當遲些開溝排溼和深翻炕田。次年種植生薑前10—20d,以有機肥主,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作基肥,施肥宜在晴天進行,翻挖欠細或旋耕入土層並整細土塊,整平廂面,清理四邊溝和廂溝,保證排水暢通、廂面平整不漬水,待打孔種姜。稻田種姜一般間隔1~2年,可實行“姜一稻一姜”“姜一稻一稻”等模式輪作,以提高產量,保證品質。生產環境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環境條件要求。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2 選用 良種 ,姜種殺菌,培育壯芽

1.2.1 選用良種

品種選用高產優質的地方良種——犍為白姜,選擇姜塊肥壯、無病蟲害的姜塊作種,每667m2備種400~500kg。

姜種需在催芽前進行選種,每個姜種塊30—50g左右,每個姜塊上至少有一個飽滿芽孢,超過50g的姜種塊用手掰去多餘姜塊(稱為姜種掰排),發現斷口有褐變的應及時剔出,掰開的生薑立即用新鮮草木灰抹傷口,以利傷口癒合和消毒。姜種掰排過程中嚴格選種,健康姜塊標準為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幹縮、質地硬。嚴格淘汰瘦弱乾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2.2 姜種殺菌

姜種掰排好後,使用農用鏈黴素、甲基託布津適量兌水攪勻後噴在姜種上,並翻動姜種,噴勻噴足後用地膜蓋嚴姜堆,悶種2~3h以殺死病原菌,隨後攤晾姜種至表皮水分晾乾為止,即可進行催芽。

1.2.3 培育壯芽

採用釀熱物溫床催芽法催芽,控制床內溫度22—28℃,相對溼度85%~90%為佳。經常檢查床內溫溼度,防止過高過低影響催芽質量。催芽25—30d,以姜芽長0.5~1.0cm、粗1cm左右,芽基部有根的突起和白根伸長為適播壯芽標準。當30%姜塊達到壯芽標準時,即可分期分批選擇播種。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3 專用抱鉗(機器)打深孔,蜂窩式栽培

姜種催芽期中,應著手打孔準備。用專用抱鉗(機器)打深孔,孑L深35~40cm,孔徑12~13cm,大致呈橢圓形、上下大小一致。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按行、窩距23~25cm打孔,“錯窩”成丁字型排列,使栽培孔呈“蜂窩”狀勻均分佈在田間廂面,每667㎡打孑L數量為0.8—0.9萬個為宜。延時栽培的可適當稀植,每667㎡:打孔數量控制在0.8萬個左右。打孔時,邊打孔邊用腳踩緊打孔提出的土壤,使廂面上實下松。全田打孔完成後,清理廂溝,保證廂溝排水暢通,同時要保持窩內溼度。如採用大棚栽培,在打孔完成後隨即扣棚保特孔內溼度。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4 適期早播,覆蓋地膜

根據生薑的生長起點溫度、市場情況、栽培模式,選擇適宜播種期,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採用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大田種植地膜覆蓋方式栽培的,播種期宜安排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採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大棚栽培的,播期可安排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播種時,每個姜塊上只留1個壯芽,每窩播1個姜塊。姜種平放,用幹牛糞或土雜肥蓋種3-5cm左右。種完一廂或全田後,以廂為單位覆蓋地膜,四周壓緊蓋嚴,保溫保溼,防止雜草。大棚種植的,要注意對溫度、溼度的管理。

1.5 基肥為主,平衡施肥

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生薑需肥規律和產量目標,確定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和次數。經多年研究和試驗示範,在高產優質栽培條件下全生育期667㎡施純氮10-20kg,五氧化二磷8-10kg,氧化鉀8-15kg,適當補充鋅肥、硼肥,有利於生產高產優質的姜。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在施肥上,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一般基肥佔全生育期施肥量的60%,追肥佔40%。追肥中提苗肥佔10%、攻枝肥及攻產肥各佔20%、壯姜肥佔10%。基肥在整地時每667㎡施入1000~1500kg農家肥,100kg油枯(油菜籽餅)加過磷酸鈣50~60kg或磷胺15—20kg、聚肽鉀鋅硼尿素20~25kg(含總氮t>46%、聚肽鉀≥800mg]kg,螯合鋅≥1400mg/kg,絡合硼≥1600mg/kg),全層施用,並旋耕人土層。也可用生物商品有機肥等作基肥。以後視姜苗長勢及天氣情況,施好追肥。注重提苗肥、攻枝肥、壯姜肥的施用。所用肥料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準則,並作好生產記錄

。特別是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更應嚴格農業投入品的管理。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6 科學管理,綜合防治

1.6.1 適時揭膜,施好提苗肥

當姜苗觸頂地膜時,應及時破膜引苗,有2/3的姜苗出膜時,選陰天或晴天下午揭去地膜,查苗補缺,清除田間雜草雜物。窩施一次清淡腐熟沼液H勖Ⅱ適量化學氮肥提苗。

1.6.2 科學追肥,“覆土”填窩

當姜主莖達4—5片葉時,每667㎡用1000~1500kg腐熟沼液肥施好攻枝肥,用專用“覆土鏟”復土回填姜窩的1/2。當主莖達到6-8葉時,每667㎡用1000kg左右沼液肥施壯姜肥,並“覆土”回填滿(平)姜窩。當生薑二次分枝出土60%~80%左右時,施攻產肥。以後視姜苗長勢,適當澆施腐熟農家肥加適量氮肥淋施1~2次,上市前30~40d停止施肥。

1.6.3 嚴格水分管理

生薑喜溼怕澇也怕旱。春末夏初乾旱頻繁,應注意適時灌水,防旱保墒。進入6月後雨水增多,應隨時清理廂溝和四邊溝,做到雨停水乾,防止姜田積水,影響生薑生長。同時做好雜草的防除,主張人工除草,不提倡用化學方法除草。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1.6.4 綜合防治病蟲害

  • 1) 姜腐爛病防治

生薑種植重點應防治姜腐爛病(俗稱姜瘟)。姜瘟屬細菌性的病害,主要致病菌為青枯假單孢桿菌。一般採用水旱輪作、深溝高廂、選用無病姜種、保持田間排水暢通、增施磷鉀肥等綜合防治措施,預防和減少姜瘟危害。關鍵是抓好姜種消毒殺菌和土壤處理及水分管理。如發生姜瘟危害,應立即撥除病株、病團,以及在病株周圍1m範圍內撒施1-2次生石灰。同時用64%的殺毒釩500倍液3kg/m灌窩,間隔10~15d施一次,也可全田用其他防治姜瘟的生物農藥、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及時適量防治。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 2) 姜斑點病及炭疽病

這兩種疾病是危害生薑葉片的常見病害,一般要在綜合預防的基礎上,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百菌清、可殺得等藥劑,間隔10—15d,噴施2-3次,能有效地防止這兩種疾病的蔓延危害。

  • 3) 小地老虎

該蟲常咬食姜苗基部,尤其是幼苗期,造成缺苗。清除田間及周圍雜草,破壞其產卵場所,人工捕捉幼蟲。用炒香的麥麩、稻穀各5kg加敵百蟲200g加水拌勻,每667㎡用1-2kg左右,夜間撒施田間,誘殺幼蟲,或用90%敵百蟲或2.5%溴氰菊脂於苗期噴殺。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 4) 螟(鑽心蟲、旋心蟲)

根據蟲情測報,在各代幼蟲孵化盛期前,用銳勁特等藥劑防治。其它病蟲害一般也是在農技、植保部門的指導下進行,提倡綠色防控,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薑商品。

1.7 適時收穫,保證質量

採用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種植,地膜覆蓋栽培嫩姜技術,在丘陵區較粘重土壤栽培嫩姜,全生育期應控制在150~180d以內。時間過長,根莖組織老化,纖維增多,口感變差,品質降低,影響銷售和價格。應根據市場供求變化情況,適時採收。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第3~4次分枝齊苗後即可逐步採收上市。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2 效益分析

犍為縣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試驗研究,到示範推廣,採用該技術種植嫩姜面積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完善,效益不斷提高。目前犍為縣採用該技術種植嫩姜3200h㎡,佔四川省生薑種植面積22.5%。年總產鮮姜16萬t左右,年產值達12億元以上。犍為縣紫色土丘陵區農民種植生薑已成為增收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生薑生產已形成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採用該技術生產的嫩姜,姜莖細長如“手指”,莖粗1.5~3.0cm,可食姜莖長10—20cm左右,表皮潔白,莖尖淡紫紅色,肉質脆嫩,纖維含量低,薑辣味適中。一般每667m產量3~5t,高產田塊可達6t以上,商品性好,市場競爭力強。採用該技術生產的嫩姜,可作拌(涼)菜、炒菜、泡菜、醬菜等調味品。

‘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

3 結論

蜂窩式種植嫩姜技術不僅突破了“深栽芋頭淺栽姜”的傳統生薑種植模式和方法,很好地解決了紫色丘陵區粘重土壤(中壤或重壤)不能生產優質嫩姜的重大技術難題,而且操作簡便,易於掌握。目前,該技術已輻射到宜賓市、重慶市江津區、閬中市、自貢市、內江市部分區、市、縣示範種植,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犍為縣生薑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