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歲末年初的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旅遊業的打擊是無疑是巨大的,但人們堅信戰“疫”必勝。宅居之時,我們不妨對本土史地文化與旅遊資源作一次潛心梳理,以增識籌謀。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明代廣信府饒州府

贛東北由上(上饒)景(景德鎮)鷹(鷹潭)三個地級市組成,面積3.2萬平方公里,人口1065萬。三市在地理上,由北部的大鄣山脈與安徽相界毗鄰,由南部的武夷山脈與福建省相隔對接,中部是懷玉山脈。山水相連,發源於大鄣山脈的饒河與發源於懷玉山脈的信江,形成南北兩大流域,造就了贛東北三市山水相依、人文相親的格局。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清代江西十三府

回溯江西明清時期,全省有十三府,贛東北地域屬於廣信府和饒州府(婺源縣除外),直到民國二年(1912)廢府存縣。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形成上景鷹三市並存局面,其中景德鎮市以陶瓷業立市,轄二區一縣一市;鷹潭市以交通地位立市,轄二區一市。其餘地域,全部在上饒市境內(婺源縣1949年5月重劃江西,隸屬上饒市)。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信州區婁諒故居“理學舊第”

當前的上饒市,面積2.28萬平方公里,人口781萬,下轄12個縣(市、區)。其中屬於廣信府故地的有:信州區、廣信區、廣豐區、玉山縣、鉛山縣、弋陽縣、橫峰縣;屬於饒州府故地的有:鄱陽縣、餘干縣、萬年縣、德興市。婺源縣明清時期屬安徽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1949年起成為上饒屬縣。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信州區信江書院

婺源縣改隸江西,起因皆為軍事。但從地理上看,大鄣山脈成為婺源與黃山市休寧縣的天然阻隔,且為饒河源頭,因而婺源劃入江西也是自然之選。徽州“一府六縣”歷史悠久,造就的徽州文化為中國地域文化顯學(徽學)。婺源縣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儘管劃入江西上饒,但徽州文化積澱深厚,現為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員。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信州區陸羽泉

徽州文化獨樹一幟,深刻影響著後世。其主要內容涵蓋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三雕”等等。徽州文化不等於安徽文化,特指古徽州“一府六縣”千百年來造就的文明成果。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廣信區靈山

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古代郡縣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府縣和當代市縣。古代府縣作為一個基於特定地理和人文環境的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域,在長久的文明融合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諸多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古代江西在宋明時期發展到一個經濟文化的高峰,產生了以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等為代表的贛文化體系。這些贛文化子系統,無不基於歷史上州縣、府縣體系而誕生。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廣豐區王家大屋

明清贛東北的廣信府、饒州府在千百年的衍變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直到今天,兩府故地的民風民俗仍存在差異。2000年10月地級上饒市成立以來,“饒信文化”研究不斷深入,形成了“上饒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上饒十大文化”“饒信文化系列叢書”等一批研究成果。饒信文化作為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為人瞭解和重視。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廣豐區龍溪祝氏宗祠

饒信文化,由饒州文化和廣信文化兩部分組成,但所對應的地域古今有別。瞭解其中的來龍去脈,對於更好地理解與把握相關文化特徵,進而提高文化旅遊活動的效果與收益,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先關注廣信文化,蓋因上饒市中心城區為古廣信府故地。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廣豐區木雕藝術品

說到廣信文化,必談廣信府;說到廣信府,必瞭解信州;欲說信州,須溯源上饒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饒縣地屬九江郡,西漢時屬豫章郡(今南昌)。東漢建安初(196—204年),設置上饒縣,此為上饒建縣之始。據說因“山鬱珍奇,上乘富饒”而得名,先後屬豫章郡、鄱陽郡、饒州。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玉山縣三清山

唐乾元元年(758年),割饒、建、衢、撫四州地置信州,州治在上饒縣,此為上饒成為州郡之始。為何定名“信州”?有一種說法認為,唐代尊崇道教,倡導黃老之學,當時上饒的三清山、靈山、龜峰、葛仙山等都是道教昌盛之所,“信州”之“信”源於老子《道德經》。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玉山縣明代古城牆

唐宋信州到元朝時稱為信州路。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取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從這個時候開始,到民國二年(1912年)廢府,“廣信府”建制存在了552年。廣信府最初僅管轄上饒、玉山、弋陽、貴溪(今屬鷹潭市)、永豐(明洪武四年改名廣豐)五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鉛山縣復隸廣信府;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析弋陽縣地設置興安縣(今橫峰縣),隸廣信府。至此,形成了廣信府“一府七縣”格局:上饒、廣豐、玉山、貴溪、弋陽、鉛山、興安(民國三年改名橫峰縣)共7縣。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玉山縣清代考棚

橫峰縣設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弋陽縣橫峰寨而來,原名興安縣,民國三年(1914年),興安縣改名橫峰縣,因縣北橫峰山(今岑山國家森林公園)而得名。橫峰縣設置以來,一直隸屬於廣信府(上饒)。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鉛山縣鵝湖書院

廣信府“一府七縣”的鉛山縣比較特殊,其在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縣時,隸屬於信州。因手工業、礦業發達,北宋時期曾一度直屬京師。元代鉛山縣升格為鉛山州(相當於地級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縣,隸廣信府。從此,鉛山縣就成為大上饒的組成部分直到現在。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鉛山縣明清古街

“一府七縣”中的貴溪是唯一從上饒劃出去的縣份。貴溪縣設置於唐永泰元年(765年),為信州所轄,後隸廣信府。民國時期與上饒同屬第六行政區,新中國成立後屬上饒專署、上饒地區。1983年7月,原屬上饒地區的縣級鷹潭市升格為地級市,貴溪縣改屬鷹潭市,並於1996年10月撤縣設市(縣級市)。也就是說,貴溪脫離上饒市已37年。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鉛山縣葛仙山

值得關注的是,廣信府“一府七縣”均位於信江流域。早在2007年,上饒市就提出建設“1+5”信江河谷城鎮群,其中的“1”指上饒市中心城區(信州區、廣信區),“5”指信江沿岸的廣豐區和玉山、鉛山、橫峰、弋陽縣,區域總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00萬。上饒信江河谷城鎮群為省級發展戰略,含3區4縣(信州區、廣信區均脫胎於上饒縣)。從古廣信府“一府七縣”到信江河谷城鎮群“3區4縣”,變化的是區劃名稱,不變的是地域文化。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弋陽縣龜峰

專家指出,現在的城市品牌競爭已從單體城市上升到城市群、都會區的競爭,信江河谷城鎮群就是上饒這座千年古城最有力的競爭品牌。歷經千年競擇,廣信府“一府七縣”與信江河谷城鎮群“3區4縣”保持著大體一致的地域範圍,而這“3區4縣”正是廣信文化的載體。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弋陽縣大臥佛

廣信文化或曰信州文化,可簡稱“信文化”。古廣信“一府七縣”造就的“信文化”比之古徽州“一府六縣”創造的“徽文化”,其影響力當然不可等量齊觀,然而“信文化”內涵之豐富、成就之卓越、潛力之巨大,足可以令上饒人自信、自豪。像道教文化、書院文化、理學文化、科舉文化、名人文化、銅文化、茶文化、紙文化、硯文化、古建築文化、戲曲文化、木雕文化等等,無不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弘揚發展。

「饒信文化·旅遊」廣信“一府七縣”今安在?觀徽文化,看信文化

橫峰縣興安窯文化公園

千百年來,信江河谷3區4縣作為“信文化”的涵養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文化昌盛,經濟上曾獨領風騷。與此相生的山水勝境、人文古蹟,亦不勝枚舉。被北宋政治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讚美“山水有精神”的古信州大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將建設成為世人嚮往的文化旅遊目的地!(風景獨好學院 餘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