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来源 网友天高云淡

发布时间2019/03/18 00:53

正德六年三月,霸州贼流入山口,河南马振都司追战死之。七年秋,刘六、七入县,杀戮甚众,曹都司战死。这两段文字记载于《嘉靖十九年应山县志》。想要了解更多情况,不妨接着看。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加剧,一些特权贵族又想方设法逃避赋税,沉重的负担被转嫁到贫民身上,使贫富分化更加严重,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尤其正德初年大宦官刘瑾专权,推行一些不合理的税收,致使暴吏横行民不聊生。正德五年(1510年),河北霸州终于爆发了刘六,刘七大起义。起义之初只有几十人,他们主要干一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绿林”勾当。后来贫苦百姓纷纷响应,迅速发展到数万人。随后几路农民军加入,人数达到十几万之众。他们 转 战于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明确提出“建国扶贤” 的政治口号。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农民军由山东侵入河南,在信阳遭到明军围堵,他们只得越过武胜关进入湖北应山(现在的广水)地界。河南都司指挥吏马振亲率十几骑一路追袭,在应山山口与农民军相遇。双方经过长时间撕杀,马振及随行军士全部阵亡,马振被杀于一条小河旁(后来叫灭将河,广水阳光福利院东几百米)。应山去任刘知县只得募集大量食物钱财,在应山城郊外送给农民军。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灭将河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正德七年秋,刘惠,赵燧率领的农民军再次侵入应山城,曹都司战死。农民军在应山站了三天,城中富户十有八九遭到抢劫勒索。死于这场动乱的应山人,达数百之多,其中还有孕妇和小孩。据史料记载,当时农民军正在遭受大明联军的血腥剿杀,己到穷途末路的地步。首领赵燧在应山悄悄落发为僧,在前往武昌途中被明军所俘。不久各路农民军纷纷失败。这就是五百多年前,在广水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事。由此可见,由少数富人粉饰起来的太平社会,结构并不牢靠。假如把人比作“鱼”,社会比作“鱼塘”,一旦“鱼塘”水质变坏,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层面的“鱼”,都将难逃厄运。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几年后,一位非常熟悉马振的河南都指挥佥事巩臣,来到应山查找马都司战死的经过,将他的事迹撰刻在一块石碑上。时任应山知县王尚用,在马振战死的附近修建了马都司祠,将石碑立于祠内。并将当地取名为马都司,那条小河叫灭将河。祠的原址在河旁一座小山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祠被毁,材料用来建了应广大道对面的小学。应广大道扩修,祠的原址被降为路面。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马都司祠原址

嘉靖十一年(1532年),时任应山知县王朝遂于三月七日(马振战死日),亲撰祭文并立碑纪念。正是这些文字的记载,马都司才得以长期流传。

广水市十里街道马都司的来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