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說孝感

大家知道,“孝感”是一個古老的地方,他的得名到今天已經有1095年了,那麼,這個地方為什麼叫孝感?現今許多文獻和媒體都說是因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而得名,其實,這只是孝感得名的因素來歷之一。

得名與眾多孝子有關


據最新資料表明,大致在東漢初年(公元26年前後),朝廷發現了董永這個人。據《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宣帝時期,山東有一個叫做董忠的人,因為告發別人的一個陰謀而立功,被漢宣帝封為高昌侯。後來他的兒子董宏、孫子董武又相繼為侯。西漢末年,董武爵位為王莽所廢。幸運的是,公元26年前後,東漢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開始復封被王莽所廢掉的一些的西漢故侯。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孫)董永被朝廷找到,再度蔭封為侯。《漢書》明確記載,董永生活於“千乘”(今山東青州,即高昌侯國所在地),與《搜神記》、《太平御覽》等書所記完全一致:“漢董永,千乘人。”因這條材料在《表》中記載明確,只是文字簡略:“侯永紹封”,歷來少為人所知。


三言兩語說孝感

董永賣身葬父。


根據《漢書》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所載“侯永紹封”,我們姑且可以認為董永應是東漢初期人,至於離開原籍山東來到孝感的具體時間,苦無確切文獻資料佐證。那就不妨先將董永來孝感的時間不予確定。那麼,我們姑且把董永來到孝感之時認為是東漢初期到中間,當時此地屬江夏郡的鄳(méng)地。轄區為現今的孝南區、孝昌縣、雲夢縣和安陸的一部分,縱使董永早在東漢之初就來到孝感地,但“鄳”地並沒有因為出了董永而迅速改名,直到過了400多年才改名“孝昌”。在與董永故事發生時間差不多的時期,同為鄳地的號為“江夏黃童、天下無雙”的東漢大孝子黃香(約公元68年—122年)“冬溫衾夏扇枕”的故事已是廣為流傳,至今雲夢縣仍有黃香墓。到了公元271年,另一個因“哭竹生筍”而聞名的鄳地大孝子孟宗(公元218年—271年)卒於任上。至此,孝感古代共出了宋代《二十四孝》一書所載的三位大孝子。


三言兩語說孝感

孟宗哭竹。


三人故事發生地相距不到百里之遙,這可是很獨特的事情!但即使是這樣孝子眾多的鄳地,當時還是沒有馬上改縣名。直到公元454年,劉宋孝武帝劉駿在征討成功“弒父篡權”的皇兄劉劭(劉劭夥同大臣弒殺自己的父親——宋孝武帝劉義隆)後,自己登基為帝時,為了說明自己的行為不是大逆不道的,是為父皇“盡孝”,就圍繞“孝”字大做文章,他不僅把自己眾多兒子的名字全都改為帶“孝”字的,如“孝德”、“孝師”、“孝良”等,還在更改地名上做足文章,他根據江夏郡鄳地百里之間一口氣出了三個大孝子的情況,想到這不是“孝子昌盛”是什麼?所以,他將“鄳”改為“孝昌”。到了公元924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登基後,又馬上把犯了其祖父李國昌名諱的孝昌縣的“昌”字去掉,那麼為什麼換成“感”字而成孝感縣呢?晉代成書的《楚國先賢傳》(晉 張方撰)中說孟宗“哭竹生筍”是因他“至孝之所致感”,很明顯這裡點到了“孝”和“感”字,況且孟宗故里(今孝昌縣)距當時的孝昌縣縣治所在地是近在咫尺,這兩者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雖然《二十四孝》一書在說到董永行孝故事時有“孝感動蒼穹”的贊詩,但在提到孟宗時也有“孝感天地”的讚語。況且《二十四孝》是孝感得名之後成書的。應該說,孝感得名與孝昌得名的原因一樣,是與孝感眾多孝子有關,而不是隻僅僅與董永一個人有關。

改名是順天應人之舉


說到孝感的得名,有一段有趣的傳奇說法:話說公元924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登基,召集朝臣議事,商議因地名人名“犯諱”而要更改舊名的事宜。建縣於454年的孝昌縣,因縣名中的“昌”字犯了莊宗祖父李國昌的名諱,這自然列入改名之列。


三言兩語說孝感

黃香溫席。


將“孝昌”改成什麼名字好呢?莊宗寵臣、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因自己名字中有“昌”字,也犯了莊宗祖父的名諱,便主動改名為高季興,此事頗令莊宗愉悅,莊宗遂問計於他。高季興說:“聖上,據我看,此地歷史上曾出過三位大孝子,黃香、董永和孟宗,故此地素為孝子興盛之地,故爾曾有舊名,依微臣看來,此次更名,還是應體現‘孝’之大義為好;三孝子中,黃香是雲夢縣人,董永原籍是山東省人,惟孟宗是地道的孝昌本地人,其故里距縣治也僅十幾裡地。晉人所撰《楚國先賢傳》雲孟宗哭竹生筍是‘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竊以為此地如改名為‘孝感’方好,可以體現其‘至孝之所致感’之義,不知妥否?”封建正統文人、宰相馮道一直口含天憲,特別講究法統的正當,所以附和說:“聖上,此言極善,此地為孟宗故里,孟司空位極人臣,其孝行‘至孝之所致感’,名揚四海,將原縣名改為孝感,上合天理,中孚人心,下得地利。”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合。


莊宗是個很重門弟的人,聽了眾大臣的建議,遂頒旨將孝昌縣改名為孝感縣,孝感一名遂沿用至今。
依筆者愚見,董永“賣身葬父”感動天仙下凡既是“感天之孝”,也是孟宗哭竹致使竹林生筍的“感地之孝”,還應是黃香“扇枕溫衾”的“感人之孝”,有了感天、感地、感人之孝,從孝昌改名為孝感,正是應天時,得地利,合人倫之順天應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