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今世界难以再出现爱因斯坦,人类科学停滞不前了吗?

cyyaizyh


人类的科学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人类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点,必定会出现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知识结构想象成一个个的同心圆,只有在里面的圆圈被知识“填满”之后,我们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圆圈的境界,而这个圆圈所需要的知识必定比里面的要多得多。

在牛顿的那个年代,人类之前积累的知识已到到达了一个瓶颈,用已有的知识很难解释越来越多的现象,科学上新的发现和旧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也就是说,这个圆已经被“填满”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牛顿出现了,他的相关理论几乎完美的解决了当时所有的问题,使人类的科学认知大大的提升一个档次。

同样的,到了19世纪末期,牛顿的知识体系已经称不上完美了,在1899年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在新年贺词里提出了“两朵乌云”的说法。我们不必去理解这两朵乌云具体指的是什么,只需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以牛顿为代表的知识体系的这个圆圈似乎也“填满”了。这时爱因斯坦出现了,他利用相对论以及量子理论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于是人类的科学认知又进入了下一个圆圈。

目前来讲,爱因斯坦的时代并未过去,事实上,在这个圆圈里还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去填补。而要“填满”这一个圆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无数天才的科学家前仆后继的奉献。

时至今日,我们现在享受的很多所谓的高科技的东西,其实仍然是几十年前的技术,比如说飞机、汽车、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修补而已。看上去我们的科技似乎真的停滞了,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本人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片面的评价。

拿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说吧,与之对应的,最有可能实现的就是可控核聚变以及量子计算机。它们看起来离我们很近,实际上又显得那么的遥远。但如果有一天,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其中的任意一种,相信人类的科技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飞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某个关键人物,必定会被我们奉为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大神。

因此本人认为,之所以有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天才科学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时代造就的,就算没有牛顿,也会有马顿站出来,他们的出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里就事论事,没有丝毫贬低大神的意思)。世界上从来都不缺乏天才,在合适的时间点,总会有下一个爱因斯坦出现。

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只需要给予科学家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然后安心的等待即可。也许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就会被大量的诸如“可控核聚变的重大突破”、“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问世”之类的新闻所包围,而我们的世界也会因此而改变。


回答完毕,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仅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魅力科学君


事实上科学家是分级的。

第一梯队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等人为主。

在科学史上,人类只有过两次巅峰。

第一次以伽利略、牛顿等人为主。因为只有他们才系统建立起近代科学的框架,经典物理的框架中有热力学,统计学,电磁学等等

在经典物理框架中深耕的科学家有玻尔兹曼,麦克斯韦,法拉第,安培等人。

从经典物理过渡到现代物理学的过程中,人类花了200多年时间。

经典力学带给人类的成就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具体包括蒸汽机、纺织机,冶炼,建筑等。

而第二次科学革命以扩充经典物理为主

因为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微观、强场、高速世界下的自然规律。

这时候以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为主的科学家分别建立了相对论,旧量子力学,新量子力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时代。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大规模使用。

可以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很多科技成果依旧来自牛顿那个时代的理论奠基。

提出理论的科学家是超前同时代至少100年的人,之后一二百年依旧会吃老本。

而现在我们连现代物理学的老本都没有吃完,在基础物理上的探索依旧艰难进行,提出新理论的时机尚未成熟。

在历史中,我们都知道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依旧适用于科学历史。

伟大的科学家如果没有生到一个合适的年代,那么他一定不能提出类似牛顿力学和相对论那样的划时代理论。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诞生就生逢其时。

因为在牛顿之前,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人已经开始酝酿出科学思维了。人们研究自然不再拘泥于神学,而是注重于数据观测。比如开普勒就根据老师第谷的海量天文观测数据总结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牛顿生在那个年代,前人已经给后人灌输了注重实验和观测的科学思维。牛顿根据苹果落地而联想到万有引力就不足为奇了。

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也启发于前人探索牛顿力学的禁区而留下的经验。

比如牛顿引入的以太学说不符合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也不符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还有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

爱因斯坦本人也曾表示自己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基于前人对牛顿力学禁区的探索的启发,特别是马赫的思想影响了他。这些信息在爱因斯坦67岁自述自己一生的时候明确被表达出来了。

所以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候狭义相对论已经呼之欲出了。

如果把爱因斯坦放到牛顿那个年代,他绝对是不会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因为没有任何前人的探索,也没有任何显著的事实与牛顿力学相违背。

当今世界很难出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主要是因为时机未到。

现在很多科学家探索的未知领域就是为接下来诞生的伟大科学家做铺垫的。

下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很可能出自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人。而现在我们对万有理论的探索还在艰难进行中,可能还没有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程度。所以像牛顿、爱因斯坦那么伟大的科学家还暂未出现。


科学认识论


有句老话说的好,这个世界不管少了谁,地球都会继续转动,事实上人类科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推动的,例如牛顿是人类物理学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者,但牛顿的成就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连牛顿自己都说了,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么爱因斯坦也是一样的,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到了20世纪的时候,物理学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狭义相对论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即使爱因斯坦不提出,也会有其他的物理学家提出来,因为狭义相对论在未被正式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实验基础了。

那么真正让爱因斯坦自豪的,是他在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事实上在广义相对论提出之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而广义相对论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将人类的物理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连爱因斯坦本人都自豪的说:“如果我没有发现广义相对论,恐怕50年内都不会有人发现”

最后假设人类的历史上,没有爱因斯坦这个人,我想广义相对论仍然会被发现,但时间恐怕会推迟很多年,所以人类科学的发展,虽然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推动的,但这一两个人往往可以加快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以及改变人类固有的思维方式。

那么今天之所以没有出现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集大成者,是因为当今物理学的发展还在累计的阶段,当量变达到足以质变的时间阶段,就会有另一个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人类出现……..


种植恒星


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确实聪明,确实通过他的大脑思维,就发现了世界的本质。这一点到如今也难以复制。

如果说狭义相对论还有一部分是借鉴以前的科技发展成果,广义相对论完全是爱因斯坦依靠那个绝世聪明的大脑想出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我不发现狭义相对论,那么5年之内肯定也会有人发现它;如果我没有发现广义相对论,50年之内也不会有人发现它!”这绝不是吹牛,广义相对论完全就是爱因斯坦凭借其自己的思维,还有对万有引力与时空关系的敏感发现的。以至于一开始爱因斯坦根本找不到一种数学工具来表达引力的物理行为,很幸运这时候已经有了黎曼几何,爱因斯坦终于可以用数学工具来对广义相对论进行描述。由此诞生了爱因斯坦场方程。

可以看出来,广义相对论不是根据实践中遇到的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理论,完全是爱因斯坦凭自己的大脑总结出来的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即使是爱因斯坦发现的,也不是必然正确的。广义相对论必须被实验验证。只要有一个实验和广义相对论不相符,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

广义相对论出现之初,爱因斯坦想出来了三个实验来验证广义相对论,这三个实验分别是轨道进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引力红移。这三个实验最后都成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行星轨道进动,按照牛顿力学,行星轨道是个椭圆,而按照广义相对论,行星轨道本身也在绕着太阳旋转。

如图,红色是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轨道,蓝色是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的轨道。

对水星轨道的观测首先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而由于距离太阳比较远,地球轨道近日点位移为每100年3.84弧秒,金星的则为8.62弧秒。这都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由于大质量天体周围时空扭曲,造成光线路径扭曲,当背景光源发出的光在大的引力场(比如星系、星系团及黑洞)附近经过时,光线会像通过透镜一样发生弯曲。1919年5月29日,英国的爱丁顿爵士率领观测队在西非普林西比岛观测的日全食,拍摄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星位置,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太阳的重力会使光线弯曲,太阳附近的星星视位置会变化。观测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距离地球80亿光年的类星体QSO 2237+0305发出的光线,经过距离地球约4亿光年的星系ZW 2237+030时候,受到后者引力场的影响,也就是引力透镜效应,形成四重影像,星系ZW 2237+030发出的光线居于中间,类星体的四重影响居于四周,组成一个近似的十字形,故此得名爱因斯坦十字。

引力红移指的是光波或者其他波动从引力场源远离时,整体频谱会往红色端方向偏移,1907年爱因斯坦就预测到了这一现象。1925年对于白矮星的观测证明了这个现象,但是由于不能排除其他原因,一直到1959年,才由庞德-雷布卡实验确切证实了。这也是第一次在受控环境使用精确测量手段去证实广义相对论的实验。

而黑洞和引力波的研究,也是以广义相对论为理论指导的。

1916年德国数学家史瓦西首次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推导出无自旋黑洞周围的时空细节,1963年新西兰数学家克尔推导出了自旋黑洞周围的时空细节,而20世纪70年代早期,霍金推导出了一系列黑洞感受其他天气潮汐力以及吞噬恒星、相互碰撞的时空细节定律。而到2012年,才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女天文学家Andrea Ghez经过数十年的观测,根据银河系中心恒星的运动,发现了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41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2019年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也就是说,目前人类的观测手段刚刚才能对黑洞进行正面观测,而100年前就可以通过广义相对论推导出黑洞的存在。

1916年爱因斯坦就通过广义相对论,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大质量物体在时空中运动时,所导致的时空曲率变化,会以光速像波一样向外传播。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在1974年发现了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PSR B1913+16。1979年,经过对双星系统的观测发现,双星系统在公转时,彼此距离逐渐靠近,这一现象的解释只能是双星系统在运动时不断发射引力波而失去能量,这从侧面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而近年LIGO/Virgo更是多次直接观察到引力波的存在。也就是人类差不多用了100年才证明了爱因斯坦当年的预测。

目前对广义相对论威胁最大的,是宇宙的加速膨胀。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目前处于膨胀中。而由于宇宙其本身的引力存在,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宇宙的膨胀会减速。实际观测结果却发现宇宙实际上是在加速膨胀。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要么是引入所谓的“暗能量”概念,暗能量能够排斥引力,去解释这一现象。要么是广义相对论有问题。在某个特定条件下广义相对论失效。

可以看出来,目前的科学界发展还处于对广义相对论的完善和查漏补缺阶段,新的物理学理论的诞生,必然是在广义相对论不适用的尺度下发展出来的。要么是在星系和宇宙这么大的尺度下,要么是在黑洞奇点这种特殊环境下,要么是在夸克这种极度小的尺寸下。


至于网上到处一堆民科号称已经突破了广义相对论,无非是自己制造概念,连基本的数学工具都掌握不了。土鸡瓦狗耳。


身轻如雁


物理学的进步是随着数学工具的进步而进步的。

微积分的发明推动了牛顿力学的发展。

张量分析带动了电动力学的发展。

黎曼几何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工具。

群论成了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工具。

但是之后因为数学工具方面没有突破,相应的理论物理也就变得越来越尴尬。

而在实验物理方面,则是技术进步在推动,从卢瑟福开始的放射实验,随着技术进步能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发现新粒子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渺茫了。

物理学的进步还跟人的认识有密切关系,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无一不是冲破传统观念而获得的突破。

所以,现在物理学如果还要获得重大突破的话,需要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有突破,需要有合适的数学工具,需要在实验技术上另辟蹊径,如果不能,就很难取得可观的成果。


自由自在的渔夫


停滞不前是过分了,科学的发展不是靠一两个人来推动的。

科学的发展

  • 第一座科学的高峰

其实人类科学的第一座高峰来自于牛顿的时代,大概在1700前后(当然,牛顿最大的科学成果是在1665年左右发现的,不过他没公布出来)。

  • 第二座科学的高峰

而第二座科学家的高峰来自于爱因斯坦时代,大概在1900~1930年之间,这个时代不光有相对论,其实还有量子力学。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是目前物理学的三大根基。

这两座高峰相距两百余年,而上一座高峰距今也就只有90年不到的样子,我们姑且算100年吧。所以,如果按等差数列来算,想要迎来下一波大推进,至少也要100年吧?所以,我们的科学其实发展的不慢的。

当今的科学发展

而且我们搞清楚,科学是一个叠加的体系,每一代科学家都要比上一代科学家知道的更多,因为每一代科学家都会往前拓宽一点认知。而像牛顿,爱因斯坦,海森堡这些科学家,其实是大跨步地扩展人类的认知边界。

而我们如今的科学家发展,其实学科更多,方向更广。而且很多学科的研究需要借助大规模的人力和财力,以及设备。这些研究相比以前更加艰深,晦涩。即使是物理学同一个领域的研究者常常都听不懂同行在说什么。所以,更加细分领域的研究,也导致了很难会出现一个大规模推进认知边界的科学家。

当我们的观测设备大规模提升,以及各细分领域到研究到头时,当然也就会有科学家站出来完成一次集大成者的角色,并大规模推进人类的认知边界。


钟铭聊科学


没有停滞不前,科学永远在进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去而停滞,即使这个人是爱因斯坦。

科学有小进步和大进步,有锦上添花型的,也有翻天覆地型的,后者非常罕见,是不世出的。今天人们把牛顿和爱因斯坦并列,是因为他们两个做出的是颠覆性的工作,他们让物理学走入了崭新的境地,刷新了全人类的世界观。他们做的也是奠基性的工作,他们的后来者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建设物理大厦的,因此地位不能和他俩相比。



老牛和老爱之间隔了多少年呢?从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到爱因斯坦提出侠义相对论,经历了差不多两百二十年。可见这个级别的大天才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霍金也很牛,但他不是开天辟地型的,可能几十年就能出一个霍金,但下一个爱因斯坦可能还要等更久,具体多久,谁也说不清。



但鉴于科学发展的指数型特征,我们有理由对下一个爱因斯坦的诞生满怀期待。今天的科研成果增长速度已远超百年前的爱因斯坦时期,牛顿时代更不能与现在相比。有史以来所有的科学家大概有80~90%是活着的现代人,今人的平均智商要高过古人,如今天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不输给古代,很多人喜欢厚古薄今,以为今不如昔,这是毫无道理的。举个例子,数学大师希尔伯特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23个数学难题,至今已经有一大半被完全或部分解决,只剩下几个最难啃的硬骨头,比如黎曼猜想。物理学同样在不断进步发展,只是行业外的人缺乏了解而已。



要想和爱因斯坦齐名,必须做出同样级别的成就,目前看来只有完成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二十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奠定了物理学新的的根基,广义相对论作用在宏观层面,而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作用在亚原子层面,但两者并不互相兼容,无法在微观层面统一。爱因斯坦后半生一直致力于找寻能统一这两种理论的终极理论,也就GUT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ies),可惜没能实现。


今天最前沿也是最有可能作为大一统理论备选的是弦理论。简单来说弦理论不再把基本粒子老成一个点,而是一根震动的弦,弦震动的频率和模式不同,就表现为不同的粒子。早期的弦理论发展到了在十一维空间的超弦理论,即M理论,该理论把基本粒子间作用力和宏观的引力联系了起来。但超弦理论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最关键的是目前没法验证,这个学说只能停留在纯理论层面,故而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布莱恩·格林和爱德华·威腾,无法取得像爱因斯坦那样举世瞩目的关注。爱德华·威腾被业内当做当代的爱因斯坦,但他的知名度也仅限于理论物理学圈子里。



谁能完成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解决他遗留的大一统问题,谁就是下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天才,必将和牛顿、爱因斯坦并列。这个天才或许已经诞生,但是无法证明自己,又或许他还没诞生,但我相信终有来到的那一天。天才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这是我对人类智慧抱有的信心和希望。


十豆么


科学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不前的,是我们太急切了,物理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三次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公元前四世纪,这个时候属于经验物理,这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是客体本来就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而集大成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他整整影响了西方物理学2000年的发展。

而第二次突破是从公元16世纪开始,伽利略将实验引入物理,而巅峰是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发展直到19世纪末玻尔兹曼等人完善了热力统计学。自此,经典物理学体系三大支柱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热力统计学才最终完成。可以看出,经典物理学体系发展了近300年。

而第三次突破是普朗克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后来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量子力学,而进一步发展则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从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到现在也才仅仅120年,你就想着物理学在迎来一波新的突破,这怎么可能呢?

从2000年一次突破,到300年一次突破,你觉得现代物理学体系可能有这么再迎来一次新的突破吗?

物理学还是会继续发展,但不是现在。现代物理学体系还没有走到极限,还处于发展状态。


胖福的小木屋


真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剩下大部分人的作用就是保持人口总量稳步上升


在推动进步的一小部分人中,政治家和科学家占了很大一部分,前者可以调动海量资源,后者可以发现宇宙规律,两者互相搭配就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不过一般来说科学家本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科学家们的科学理论。

一个世纪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凭借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成为了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正如牛顿的理论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一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为今天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人造卫星如果不用时间膨胀公式来“修正”高速运动过程中膨胀的时间,它就无法为地球上的人提供导航。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从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低技术时代到如今以爱因斯坦理论为基础的高科技时代,这中间隔了数个世纪。

爱因斯坦只有在牛顿理论遇到瓶颈的时候做出成果才能成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所以说是旧时代造就了爱因斯坦并让他成了新时代的“踹门者”,因此当今世界之所以没能再出现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科学停滞,而是因为目前的理论还没有遇到瓶颈。

我们可以肯定目前物理学家们的智商和天才程度都不比爱因斯坦差多少,他们之所以没能成为爱因斯坦只是因为“生不逢时”,所谓“一代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代物理学家的事”,爱因斯坦之前的物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逼近理论瓶颈而后等待突破。

今天的物理学家们同样在寻找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瓶颈,一旦发现其存在,新的理论和新的“爱因斯坦”就呼之欲出了。


物理学最前沿虽然不是每天都有新发现,但绝对不是什么“一潭死水停滞不前”状态,只不过前沿物理学大部分成果和发现都无法及时向下科普罢了


宇宙观察记录


只能说时机未到。一个重大理论发现是人类文明一次大的突破,一次大的突破后面就有很多小的突破和深化,当这种积累到达顶点的时候,大突破才会发生。

这就是哲学里的量变和质变。从牛顿开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将古典力学的积累促成了一次重大质变。牛顿以后,很多科学家在他创建的经典力学理论框架上精耕细作,这个框架里面的东西就越来越多,渐渐就填满了。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框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有许多被束缚的地方,有许多解释不了的事情,经典力学的危机出现了,人们迫切的要求有所突破。

爱因斯坦的理论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相对论的诞生,解决了科学家们的很多疑惑,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在高速领域和微观领域的不适用,在天体观测上出现的误差和很多实验中的差错,放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框架内,正好符合,非常完美。

于是一个现代物理学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框架否定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纠正了人类对时空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经历了100年的检验,无一不符合爱因斯坦的预言。

在爱因斯坦建立的现代物理学大厦里,科学家们又开始精耕细作,在每个房间和大厅里建造各种构建和精美的工具,使这座大厦渐渐的充实起来。如杨振宁在凝聚态物理、场论等方面的成就,就是这个大厦里面的锦上添花。

现代的所有应用技术,特别是物理学、天文学、能源、航天等领域所有的技术,都离不开这个大厦里面的各种工具,否则我们寸步难行。

在这里敬告那些还在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瞎说,对社会发展没有用处的人们,你今天能够在这里发表这种不着边际的评论本身,所使用的工具就充满了相对论的理论支撑。没有相对论的突破,就不会有今天的科学大爆发。

支撑现代物理学大厦的基石还有一块,就是量子力学,爱因斯坦也是这块基石的重要开拓雕琢者。

当然这块基石还沉浸着许多大师的心血,如普朗克、波尔、薛定谔、波恩、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

爱因斯坦独立建造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块基石,还是量子力学这块基石的重要创始人,由此爱因斯坦在现代物理学大厦建立上的功绩是无人可比的,是没有第二的一代宗师。

就像一把尺子或一杆老式手秤,上面有大刻度和小刻度,牛顿是经典力学的代表,爱因斯坦是现代力学的代表,就是那尺子上或者秤杆上那大刻度,而现在诺贝尔奖或具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们就像那些小刻度,当小刻度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大刻度就出现了。

这就是量变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社会发展和文明要逐渐地消化这些突变质变带来的重大理论。

我们的社会生活在这些重大理论的消化中,会发生重大变化。当这些理论不够用时,人们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创造新的世界时,那个质变突破的时机才会来临。

如果我们的任何事情都一直在突变质变过程中,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会消化不良,社会就会神经错乱。

比如人的出生是一次质变,人的死亡又是一次质变,从生到死,这期间要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的量变。如果天天是生生死死,除个新鲜,不要量变过程,那还有我们今天的体验吗?

下一个爱因斯坦什么时候出现呢?我想还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吧,不信咱们拭目以待。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欢迎共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