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拔刀齋6


開門見山的說,不會怎麼樣!更不可能趕上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清朝慈禧並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那樣一直竊據政權,我可以先給大家捋一捋。

慈禧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861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此時的咸豐帝東躲西藏,最後一命嗚呼,傳位給了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為聖母皇太后。因為慈禧並不是咸豐的皇后,所以孝貞皇后被尊稱為母后皇太后,實行“二宮垂簾”加“顧命八大臣”共同執政的政治局面。

這種“二宮垂簾”的政治體制是清朝的一種特色。清王朝一共出現過兩次“二宮垂簾”。一次是福臨即位之後,生母孝莊為聖母皇太后,皇太后哲哲為母后皇太后,與睿親王多爾袞共同輔政。第二次便是同治皇帝時期的這次。兩次“二宮垂簾”都締造了一位強大的政治手腕,一個是孝莊、一個是慈禧。

相對於慈禧,慈安太后顯得更加寬和,並不像慈禧那樣強勢(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兩宮皇太后》這部老片子,慈禧與慈安刻畫得非常到位)。慈禧便越發咄咄逼人,在政治上步步緊逼,這個時候,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結束了“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留下來的輔政大臣)的政治生涯。所以在1861年政變成功之後,政治格局就轉變為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局面。

不得不說,慈禧不僅僅心狠手辣,而且政治手腕很強,很具有統治力。雖然慈安與恭親王形成慈禧權力江河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慈禧仍舊是實際掌權者。1875年,不務正業的同治皇帝駕崩,慈禧擁立自己親妹妹婉貞與醇親王之子載湉為帝,也就是光緒皇帝,慈禧繼續主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一說是被慈禧害死),慈禧一宮垂簾。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罷免,從這時起,慈禧的權力在也不受任何制約,至高無上。

在“甲申易樞”中,慈禧與醇親王,也就是光緒的生父合作的很愉快,共同扳倒了恭親王。此時的慈禧羽翼豐滿,根本沒有任何內在力量可以扳倒她。經過幾十年的折騰,自己也感到累了,所以在1889年就開始放權給光緒,自己退居頤和園。

也就是說,慈禧雖然是實際最高掌權者,但是從1889年開始,光緒也獲得了實權,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架空。

慈禧放權給光緒之後,光緒來不及高興,因為這時候的中國已經千瘡百孔,急切需要制度革新,光緒皇帝也是抱著一腔熱血,投入到了維新變法之中。在變法前期,慈禧其實是支持的。但是維新變法觸動了守舊派的利益,守舊派的頂頭上司又是慈禧,所以在變法過程之中,慈禧也並沒有少干預。

真正讓慈禧發動政變的誘因是維新派的政變決定。在一百多天的政治革新當中,維新派越發感覺到頤和園的那位慈禧皇太后才是阻撓新政的罪魁禍首。所以他們攛掇皇上發動政變,除掉慈禧,這樣才能完成變法。光緒只是有這份心,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對“親爸爸”下手,在維新派的百般勸說之下,光緒皇帝決定政變。

只可惜,初生牛犢的維新派低估了守舊派的勢力,也低估的慈禧的政治手段。政變當天袁世凱

臨陣倒戈,維新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禁瀛臺。慈禧重新掌權,這次政變也就是“戊戌政變”,從此以後,慈禧獨掌朝政,直到去世。

為什麼說光緒掌權也不會趕超資本主義國家呢?

我有這麼確定的答案,並不是憑藉經驗或者是隨便臆想。真實的歷史也的確是這樣發展的,慈禧的確做到了放權,1889年到1898年這九年的時間內,光緒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專的。但是對於晚清政府來講:富強之路在於變革,變革之重在於守舊派,而守舊派之根本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說,任憑光緒如何變革,終究會發生慈禧篡權的事實,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退一萬步來講,我們假設這個極具權力慾望的慈禧正兒八經的放權,也自願的支持所有變法事宜。清王朝也不可能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直接現實例子拿出來,現如今中國用最先進的階級完善最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保障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了三十年仍舊是發展中國家。成績是有的,但差距就能視而不見嗎?如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民智未開妄圖實行君主立憲晚清知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