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哪些令人费解的细节?曹雪芹到底隐瞒了什么?

悦言红楼


《红楼梦》中很多事都有答案,就算没有答案也可以猜测从原文中寻找一二线索。但有三件事特别令人费解。其中两件勉强能猜到答案。却有一件根本无解,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下面就讲讲这三件让人不明觉厉的故事。看有能人帮忙解答不。


【一】

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

《红楼梦》十五回这一段“公案”最是神秘,谁也不知道贾宝玉要找秦钟算什么“账目”。关于贾宝玉和秦钟的基情说的最多。但王熙凤睡里间,贾宝玉秦钟睡外间。婆子们却满地上“打铺坐更”,又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私情”,曹雪芹这里搞了个小狡猾,偏偏不写,脂砚斋对此没奈何,留下两条批语:

【甲戌:秦、智幽情,忽写宝、秦事云:“不知算何账目,未见真切,不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是不落套中,且省却多少累赘笔墨。昔安南国使有题一丈红句云:“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

【甲戌双行夹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惧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故特因此二三件隐事,指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


这一段描写,实在不清楚到底是何“账目”,个人以为是《红楼梦》第一谜案。


【二】

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第二十五回,众人在贾宝玉房中提到暹罗国的茶叶,林黛玉说喜欢,王熙凤答应送给她并“还有一件事求你”。王熙凤求林黛玉什么事原文没有写,此后王熙凤和贾宝玉被“五鬼魇了”,这事再无下文。那么王熙凤求林黛玉的是什么事呢?此事到了六十二回还真留下了个线索。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林黛玉这话不简单,按理她绝不可能知道荣国府的进出,林黛玉不但知道,还能算出具体账目,可知她见过荣国府的账目。联系二十五回没头没脑的“一件事”,应该是王熙凤经常求林黛玉帮忙检查账目。所以王熙凤没说清楚,林黛玉也不问,皆因二人都懂得是什么事。当然,此事也是个人猜测。总体而言,此事曹雪芹没有交代因果,算谜案。


【三】

凤姐儿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宝玉听说只得写了。

第二十八回这没头没脑的账目又和王熙凤有关。贾宝玉都不明白是什么账,读者更一团乱麻。严格来说,王熙凤这笔账,更像是“嫁妆”单子。王熙凤讳莫如深,不告诉贾宝玉,也有不想说的意思,能让她不想对贾宝玉说的,可能就是不想他知道。那么这个类似“嫁妆”的清单是什么?我有个不成熟的推测,这是史湘云“大喜”后,贾家送的贺礼。三十一回史湘云一来贾家,就传出“大喜”之事,贾家无论如何都要表示。而二十八回到三十一回,不过只隔了一个端午节。贾宝玉和史湘云关系又好,听到史湘云“大喜”必然不自在,所以王熙凤也有意瞒着她……您觉得是不是这个理?

以上三件谜案,都没有交代结果,贾家的生活真像通灵宝玉旁观一样,有遗漏,也不作弥补,错过就错过了。后两件本人有猜测。第一件实在猜不到,您知道么?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小说,杜撰也。看似真事儿,不是真事儿。或在真事的影子中极尽夸张,扩大,“违恐天下不乱”之能事。千万别当真。《红楼梦》也一样,作者仅仅是叫读者看到,他那个社会已经不行了而已。虽然愤世,也没提出什么改变社会的办法来……

“我劝天公多努力,不掬一格降人才。”那些影射完全是“无稽之谈”,目的不过是图钱,多卖点儿钱。当然客现上也有娱乐性,大家会心一笑吧。



用户58435540336阳城


看了《红楼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发现曹雪芹在这部名著里有许多实在让人费解的安排和细节,且看我一一道来。



一、《红楼梦》三大主角竟然都没有大名,只有小名

我们一直都知道该小说三大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没有大名,而作者介绍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时候,文中也是如此说:

林如海之女,乳名黛玉。薛蟠之妹,乳名宝钗。

这个现象古人也发现了,但是始终没有人猜透其中原委。




二、尤氏和李纨相互笑笑的真实原因

我们都知道王熙凤抄捡大观园的时候,唯独没有检查薛宝钗的蘅芜院,而文中却提到这一情节:

抄检大观园第二天一大清早,宝钗急急忙忙的就要走,都来不及跟姑娘们道别,甚至连跟老太太、太太都来不及回明原因。既是为了陪薛姨妈夏金桂夜里作伴,何至于一大早就急急忙忙呢?宝钗为人尤其周全,何至于满园子的人一个招呼都不打?



这个暂且不提,文中还说了一句非常让人费解的话:

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看着李纨笑。

文中独独点明了这两人的反应,尤氏和李纨又是知道了什么呢?难道薛宝钗急急忙忙离开又与她们有关吗?



三、王夫人突然对日常宠爱的儿子贾宝玉大发雷霆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黛玉和宝玉在王夫人处,王夫人问起鲍太医开给黛玉的方子,弄错了药名,宝玉嘲笑王夫人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结果王夫人对贾宝玉骂道 :“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

而且王夫人这句话骂得也不妥当,这不就是反着骂到自己了吗?想不通。



四、我们通读《红楼梦》全书,会发现王熙凤和薛宝钗竟然没有什么互动和交流,而且像林黛玉等这些贵族小姐大多称呼王熙凤为“风姐姐”或者“琏二嫂子”等,但是薛宝钗却一口一个“凤辣子”。

五、我们都知道薛宝钗的蘅芜院全名叫“蘅芷清芬”,但是后来有人根据种种迹象发现了这有一种谐音“横直清坟”。

因为书中有一段情节就是说贾母带着刘姥姥一行人坐船游玩大观园,快到了薛宝钗的蘅芜院的时候,曹公笔力一转,竟然写到: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顽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支菊花,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挂着轻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摇头道:‘使不得!……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第四十回)




看看这一段话出现的“关键词”:阴森透骨;衰草残菱;雪洞;供;菊花;忌讳。

阴森森的,而且薛宝钗的屋子里还供着菊花,你说奇不奇怪呢?

有人就说薛宝钗的前世是鬼魂之类的,这个我也不能妄下评断。但是曹公对于蘅芜院的描写的确很诡异。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像薛宝钗的蘅芜院在探春管家那一情节中我们就知道,这个院子香草香料很多,那么阳光就应该会很充足的,应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但是为何曹雪芹却把蘅芜院写得如此阴森呢?


悦言红楼


确实有些细节令人费解。

一是秦可卿的出身。书里交代“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这贾家虽然开始没落了,但贾蓉的媳妇也不是轻易娶的,他是贾氏的长房长孙,父亲是贾家族长,他以后自然也要继承族长之位的,他的妻子以后既是长房长孙媳又是宗妇,何等重要,怎么不从门当户对的人家里面选择?而去娶一个养生堂抱养的,不知身份,不知血统的孤女?更有甚者,贾母认为她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这个评价不得了,这贾家叫得出名的重孙辈娶媳妇的没几人吧,怎么就如此认定?难道真如刘心武说的,她和皇家有牵扯不清的关系?如果真有,贾珍敢大着胆子的扒灰?



二是林黛玉财产之谜。林家世代列侯,父亲探花出身,历经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之职,家产应该不可小觑。且不说林如海死了之后黛玉无依无靠家产可能被贾琏或是贾家挪用私吞(单是贾琏绝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胆子),单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怎么没像宝钗进府一样给贾府上下带有表礼,显得形影单调?父亲尚在,她入府一般也是走亲戚,林家也算钟鸣鼎食之家,父亲作为巡盐御史该明白人情往来的道理,怎的弄得跟投奔亲友一样寒酸一草一纸都得靠贾府?



三是贾赦作为长子又承袭了爵位,为何甘愿偏安一隅,眼看着贾政夫妻光明正大的住在荣禧堂?对外当家的是贾政,对内主持家务的是王夫人。贾琏夫妻算是精明能干的了,怎么心甘情愿的被二房驱使?明里暗里总感觉贾宝玉才是荣国府的继承人。就算是贾母偏心,她敢越过祖宗家法?

仓促间暂时只想到这三点,其余的慢慢补充吧?


唏嘘欷吁


香菱品格像秦可卿,看似平常,其实暴露了贾蓉没有生育的大秘密。

《红楼梦》里的宁国府,除了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干净,恐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宁国府的脏乱与不堪,也算是臭名远扬了。到底怎么个不干净?众说纷纭,学界除了公认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的扒灰丑闻,对于秦氏判词里的“宿孽总因情”,莫衷一是,并无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作者对于宁国府里的这些事,语焉隐晦,犹抱琵琶,随意洒下只言片语,令人摸不着头脑。盘点一下大约有这么几处:

一、最著名的是焦大醉骂: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后来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得够多了,此类文章汗牛充栋,这里就不重复了。

二、十一回介绍贾蔷,说他是宁府嫡派玄孙,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谣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垢谇谣诼之词。贾珍想亦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立门户过活去了。

这一段,写贾珍、贾蓉、贾蔷,完全是三个男人,没女人什么事儿。字字句句透着暧昧闪烁,宁国府的下人会不会乱嚼舌头根子,有是肯定的,嚼到让贾珍风闻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焦大醉骂时,提到了贾珍,下人们吓到魂飞魄散,也不顾焦大年高有功之人,塞了他一嘴的马粪。焦大骂人,其他下人都能吓到那个样子。奴才们对于贾珍的畏惧可想而知。还有一例,瑞珠因为知道了贾珍和秦可卿天香楼上的秘密(脂砚斋披露),贾珍还没给她施压呢,瑞珠就自杀了。从这两件事看,对于主人的丑事,奴才们三缄其口的可能性更大。这些人是奴籍,是主人的私产,他们再八卦,保命应该更要紧。

所以,贾珍要避嫌疑,当然不会是来自下人们的压力,要么触及到他的利益,或者来自家族内外的压力。

三、(贾蔷)仍是斗鸡走狗,赏花玩柳。总持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他与贾蓉极好。

自立门户的贾蓉应该延续着以往的浪荡纨绔作风,与贾珍和贾蓉的关系仍然亲密。这是小说很明确的交待了的。贾蔷和贾蓉能怎么个好法,两个青年公子,堂兄弟,两人长得都风流俊俏。难不成两个人的关系超出了正常范围?

完全有这样的可能,贾蓉出场不少,无论对原配秦可卿还是继室胡氏,贾蓉都很冷淡,和小说对贾蓉恬不知耻的人设完全吻合不起来。小说一开篇贾蓉就是个已婚人士,一直到八十回,前后两位夫人,时间跨度差不多十年,贾蓉不但没有能生出个一儿半女,两个夫人连一次怀孕都没有。贾蓉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作为宁国府唯一的继承人,读者何时见过贾蓉重视过生儿子的事?根本就是无所谓的态度。看看人家贾琏,天天盼着生儿子,这才是一个贵族公子对子嗣态度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贾蓉和贾蔷,是不是都不太符合常情呢?而且宁国府的爷们总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小说里能找到答案吗?

或许可以!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在梨香院看见香菱,说出了一句话:

“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这话的意思是,香菱的长相和气质类似秦可卿。这句没头没脑的诰,后文也不见有什么呼应。曹雪芹惜墨如金,没有一字多余,他想要向读者透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看《红楼梦》第四回,与香菱有缘无分的那位冯渊公子,作者这样描写道:自幼父母双亡,酷爱男风,最厌女子。只一见了香菱便看上了,立意买来做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

这位冯渊公子一向有断袖之癖,最不喜欢女子,可是见了香菱以后整个人变了。不但是性取向正常了,也专情了。

按说曹雪芹没必要对冯渊写这么细,就说他看上香菱不就完了吗?干嘛还非要写他的这段履历和改变呢?

其实,贾府有一位公子,和冯渊如出一辙,同样是父母双亡,同样的不理事务,同样是遇到一个女孩子彻底改变了感情观,这个人就是贾蔷,冯渊是遇见了香菱,而贾蔷,是遇见了龄官。贾蔷对龄官,完全是冯渊对香菱,宝玉对黛玉式的感情。前半段的贾蔷斗鸡走狗,赏花玩柳,遇到龄官之后,读者只看到一个深情款款、细心周到的贾蔷。

写冯渊,或许曹公就想让读者联系到贾蔷和贾蓉。这个纽带,就通过周瑞家的这一句“(香菱)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来暗示。

香菱很像秦可卿,秦可卿表面上是高高在上的宁国府少奶奶,尽管她美若天仙,可是丈夫贾蓉对她根本没有兴趣,以贾蓉的心智与秦可卿的差距,秦可卿要对他产生感情估计也不太容易。

感情是一回事,家族责任是另一回事,整个家族都在盯着秦可卿的肚子,宁国府已是三代单传,贾蓉装糊涂,这个压力可不就在秦可卿头上吗,管她能不能承受得了。

分析到这里,我都开始怀疑秦可卿的病了,她真正的病因是抑郁了。她和贾蓉互相尊敬,并没有什么感情。曹雪芹说秦可卿“擅风情,秉月貌”。在最擅长处无用武之地。说贾珍趁虚而入也好,说秦可卿品性轻薄也罢,和贾蓉相比,贾珍更担得起“男人”的角色。

贾珍对待唯一的儿子贾蓉,相当的不待见,不像父子,倒像是一对仇人。一言不合,贾珍就命令小厮啐贾蓉。恐怕二人间真的还是有不好为外人道的家庭秘密吧!

贾蓉调戏尤二姐尤三姐,抱着丫头就亲嘴,却不能排除贾蓉的出柜嫌疑,纵观全书,和贾蓉关系亲厚的女性一个也没有,和族中兄弟们,贾蓉更是来往甚少,和他厚密的,只有一个贾蔷。


屏山品红楼


作为读者,在红楼中,我有很多觉得费解的细节,比如,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关系,红楼的故事不是“假语村言”“真事隐去”的吗?那么,那个甄宝玉的故事是真是假呢?甄家和贾家互相依存,甄宝玉和贾宝玉性格类似,甄家和贾家先后被抄家,甄家被查抄前,把东西搬到贾家一部分。这亦幻亦真的情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另一个谜团是关于贾宝玉的玉,这块玉丢了两次,在后四十回,丢了玉的宝玉变得混混沌沌,不再机灵,还有下人拿了假玉来骗取钱财,占用了后四十回比较大的篇幅。但是在脂砚斋的批语中,写到过“伏凤姐扫雪拾玉”,似乎丢玉和捡玉没有这么长的篇幅,似乎主角也不是宝玉,而应该是已经被冷落被休弃,独自扫雪的凤姐。那么,这段故事本来的面目应该是怎样的呢?

第三个令人费解的地方是关于秦可卿,作为养生堂抱养的弃婴,她一跃成为宁国府长孙的嫡媳,也是未来的女主人。她的谈吐、行事、待人,都令人称赞。凤姐在荣国府当家,除了她的能力,还在于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但是秦可卿不同,她全靠声望就当了家,而且当家后人人称赞,连贾母都认为她是“第一得意之人”。对比凤姐,当家后不少人对她有意见,赵姨娘甚至用厌胜之术害凤姐,可见结仇之深。为什么一个养生堂弃婴,会有这样的见识和能力,比四大家族的小姐还强?

而且,秦可卿死的蹊跷,据说之前的情节是“淫丧天香楼”,后来知情的畸芴叟命他删了这段情节,改用曲笔,于是秦可卿变成一病而死,但是就这场丧礼来说,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显得迷雾重重。


大先生的故纸堆


封建社会女人大多都没有名字,只有个小名,出嫁后就不用了。如果嫁给了小户人家就被称为“xx”家的,例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如果嫁给了大户人家就被称为少奶奶,熬成婆婆后就被称为夫人。在正式场合被提到时就用(夫姓)+(本姓)+氏的方式表述。所以红楼梦里的邢夫人王夫人尤夫人叫什么作者不需要介绍。

有趣的是作者介绍了宁国府的少奶奶大名叫秦可卿,通过贾宝玉的春梦还暴露了她的小名叫可儿。

根据尤二姐和尤三姐的小名我们还可以推理出尤夫人的小名叫“大姐”。

荣国府里的两位少奶奶的名字就更有意思了,大少奶奶姓李名纨,字宮裁。李纨的父亲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读书不多,写诗的水准平平,作者为何给她取了大名又取了字?

二少奶奶的名字就更有趣了,她出场时作者是这样介绍的:

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不识字的凤姐偏偏有“学名”!通常小孩子小时候只有个小名,上学堂时请老师给起个大名,才称为“学名”。作者这么写有何用意?

另外作者常用凤姐这个称呼似乎暗示王熙凤的小名叫凤姐或凤儿。

红楼梦里的人名作者大都利用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贾家的三位少奶奶的奇怪名字表述大概作者也隐藏了某种特殊的含义。


老友206539508


网友的不解,但对编剧人来说,却一点也不难解开,不过可能迫于某种压力,从来没有一个出来解开这迷团,但有一人却是非常忠诚清楚原著的意境的,就是最新一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了,怪气的音乐,阴森的气氛,迷幻的场景,演员雪白的肤色,空灵的眼神,这些表演编导手法对解放后的年青人来说当然不认识了,但是却切切实实是中国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的,一种源于道教精华概念流传的一种,能阴阳转换是万物源远流长的原因,生得光荣,死得伟大,是人存在世间的理由,于是地府所描绘的灵魂也是按阴阳调和的原理运行的,红楼梦的一众作者就是以地府灵魂运行的法则而编写的,实际就是要纪念建文帝朱允炆的灵魂而作的。


喜喜羊羊喜喜人


皆因十年删改!有两章改动较大,一是熙夙出身,而且书中还记述了熙夙与可卿在宁府本是发小!惊奇吧?还有一章删改了那就是惜春身世,书中借绍惜春与贾珍乃胞妹!胞妹不假,但仅仅是胞妹而己,原因是惜春非贾敬所生,乃珍母养小叔子所生,求贾母扶养!上吊自尽,这也是惜春与宁府不亲近的原因!也是惜春-心想立冢的主因!


手机用戶闲云野鹤


费解?何来费解?作者写红楼梦神神化化,天马行空,风趣幽默讽刺,有时又描写极其雅致高尚,有时又色情下流,有时又真情流露,有时又恐怖奸诈,前面写得几好,后面又太刻意悲剧草草结局,使人阅读兴趣大减,一开篇就话潦倒梦幻,最后章又话敷衍荒唐,游戏笔墨,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即是说曹雪芹这个名是随便安上,不关事啦,想知我是谁?办不到!

唉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