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闸蟹以前是穷人吃的,真的吗?

每天布一样


最近大闸蟹的话题真是火热,不过这个问题的视角还比较少见,那我们这次就从另外一个视角来了解一下大闸蟹这个美味的食材吧!

本次的题目是:【有人说大闸蟹以前是穷人吃的,真的吗?】

  • 这个“大闸蟹以前是穷人吃的”说法主要是来自于网上流传的上图,其实主要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误会。

在1945年到1946年期间,一个叫做阿鲁法特的美国摄影师拍摄了上面那张照片,其实一共汇成影集的有近百张黑白照片,当时这张照片的名字叫做“Eating Crab(吃蟹)”,仅此而已,并没有什么“贫困家庭只能吃阳澄湖大闸蟹过日子”的描述。

事实上在1946年的时候,根据1946年11月底的《申报》记载,由于当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比较大的大闸蟹可以卖到1万元6只,而同年的米价差不多是750元1公斤,简单折算一下,买1只个头够大的大闸蟹的钱差不多可以买5斤米左右,虽然综合考量一下好像是远没有现在的阳澄湖大闸蟹贵,但也明显不是“贫困家庭”能用来果腹度日的食物。

  • 其实自古以来螃蟹、大闸蟹都算是比较珍贵的食材。

在公元200年左右,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天官·庖人》做注:“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这说明早在周朝时期,螃蟹(当时是做酱)就已经成为祭祀所用,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食材都能凑合的。

在随后的漫长时间中,很多文人雅士也同样青睐螃蟹的美味,在素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知识分子之中,也有不少为螃蟹所作的诗词。

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其实共有四首,其中有一首就写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简单翻译就是“螃蟹的螯就是仙药金液,酿酒的酒糟堆成丘就是蓬莱仙山。”。在黄庭坚的《次韵师厚食蟹》中也有“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的赞誉。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文学作品中有描写到螃蟹,比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曹雪芹就详细描写了当时处于社会上层的贾府众人中秋食蟹。而且基本上不只是府内的公子小姐等年轻人,就连贾母、王夫人等等长辈、掌权者也都在场,书中也有一些类似“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剔了一壳子黄”、“多倒些姜醋”等等熟练的吃蟹细节描述,可见吃蟹对于贾府这样的“豪门”也是并不陌生的,所谓“大闸蟹是穷人吃的”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是站不住脚的。

  • 明清以来的“吃蟹工具”发展也表明大闸蟹不可能是“穷人度日才吃的”。

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听说过吃蟹用的“蟹八件”吧,据说顶级的吃蟹老饕可以用这些工具优雅的品尝完一只大闸蟹,而且吃完之后蟹壳还能拼回去,但是这个精细的工具就更说明了大闸蟹不可能是只有穷人才吃的东西。

因为在以往经济不好、粮食短缺的时代,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就是“能吃饱”,人得吃饱了之后才会有心思和精力去琢磨一些精细的东西,一些享受的东西,这几乎是人的共性。试问有几个终日难以饱食的人,得到了大闸蟹之后会想法设法的琢磨怎么能吃的优雅、吃的精致、吃完蟹壳拼回去?这不是还是没挨过饿吗?

所以综上所述,可能在物资不充沛、物流不发达的时期,大闸蟹这种难以保存的食材因为有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因素,会成为穷人和富人共同的美食。但如果一定要说“以前大闸蟹都是穷人才会吃的东西”,那很明显是不客观的。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哑巴美食家


不管什么河蟹还是大闸蟹,都是中华绒螯蟹,他们有一个特点,没多少肉,想拿它当成主食,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啊,以前真没有人拿它当成宝贝,不敢说满地跑,起码夜里走过稻田地会踩到几只,说是害虫都不为过。

以前这玩意有多少呢,只要看见有一只就意味着几十只在附近潜伏着,河蟹食性很杂,平时吃食水草和腐殖质为主,有时候吃动物尸体,最喜欢吃螺和虫,大一点的河蟹偶尔也捕食小鱼和小虾,当河蟹遇到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因为野生条件难以长大长肥,加上饲养技术和烹饪技术没那么先进,以前的河蟹并不好吃。可以说除了壳,没多少肉。

60年代下乡的时候,“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被窝里”,真实地再现了盘锦河蟹之多的盛况,沟沟岔岔,大小水泡,田埂地头,到处都可见河蟹的身影。

小时候到了晚上,拿着手电筒,拎个网抄子抓河蟹,个把小时就能逮上半麻袋;到沟渠里踩螃蟹、摸螃蟹、钓螃蟹,通往大海的河蟹通道上挖个坑放个大桶进去,早晨也能收上很多河蟹。据一些上了岁数的村民讲,那时候河蟹多得简直“成灾”,房前屋后都有,根本不爱吃。

那时,盘锦人吃河蟹就像现在吃大白菜一样。20世纪60年代挨饿的时候,多亏有河蟹充饥,很多人能挨过饥荒,吃不完的河蟹碾碎当成猪鸡鸭的饲料。

后来沟渠都填满了,野生河蟹越来越少了,多亏有高科技,规模化人工养殖河蟹,从开始在坑塘、荒地中养蟹,逐步向稻田、苇田发展,河蟹大闸蟹越来越尊贵啦。


辽沈美食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

大闸蟹原本是野生的,农民在成熟季节抓来,一看,全身都是壳、没什么肉,煮熟了一尝,味道不过如此,料定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了几个钱,自己家有菜吃也罢,自己家实在没菜吃时也可以拿它来临时充当一个菜。

可能大闸蟹的伯乐是某一位不知名的厨子,他想,这玩意儿清淡,然而毕竟是水生动物,还是很有鲜味的,不妨让我来试试,把它精细烹调一番,再配上一壶好酒。果然,效果显著。

于是厨子向雇主或者顾客推荐,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人们就都知道了,大闸蟹要怎么怎么烹调,然后要怎么怎么吃,配什么酒。

更有好事的人添油加醋(也可能的确出自亲身体验),说一定要哪个具体产地(比如说阳澄湖)的大闸蟹,在哪个具体的季节和日期捕捞得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货源一圈定,物以稀为贵,这样一来,大闸蟹就一下子显得高端强档次了。


TeaC


以前穷人捞鱼摸蟹难过日子,鱼、蟹值不了多少钱,难养活一家人,而且河里鱼、蟹很多,只要下河去捉肯定收获不小,我小时候玩耍,下河捉蟹不多时就能洞里捉,石板间中,用铁棍做蟹釣一下赶出几十只蟹,穷人出点力,卖点钱养家糊口。富人会做这种事吗?到老了还寒气入骨,身体得一身病,更穷。


陆仁林1


你好,我是客家宝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题所述:有人说大闸蟹以前是穷人吃的,这个观点是否是真的?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首先,中国有着浓厚的吃蟹文化,这个开始大概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自古就是小商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试想下,这个挑着担子叫卖螃蟹的人,十有八九是穷人的了吧,哪里有富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那最开始吃蟹的人,也应该就是这些所谓的穷人了吧。

其次,对于肉类的食物,基本都是从人们发现野生的开始,然后逐渐认识到其价值所在,而后再拿来自养。那既然是野生的,那就必然是在乡村田野间,或者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才有的。想想谁会去这些地方呢?那就只有为生活所迫的穷人了吧。

有人就说了,那现在大闸蟹那么贵,显然不是穷苦人吃得起的啊?螃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钾、钙、磷、维生素等,具有清热解毒,养筋活血的功效。而正是其这样高的营养价值所在,让野生的螃蟹现在少之又少,让螃蟹的身价飙升到现在几十块一斤了。价格虽然贵点,普通老百姓都还是偶尔吃一吃的,并不是吃不起呢。

综上所述,大闸蟹以前是穷人吃的,这个观点是真的。

我是客家宝妈,每天分享不同的美食,满足你的味蕾。


客家宝妈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您想知道这是真的吗?那就听我从几个方面给您分析一下,您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既然你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你肯定是字网上看到了一张疯传的图片

对,就是这个图片,还配上了一句话:民国期间穷人只能靠吃大闸蟹充饥。

首先咱们先追寻以下这个图片的来历和背景

这张照片是美国摄影师瓦尔特.阿鲁法特,拍摄于1945年的上海,他本人再拍下这张照片后,仅仅只在旁边标注了“Eating Crab”意思是吃蟹,他并没有对图片中小男孩的身份加以描述,也没有说是穷人靠吃大闸蟹度日”。这都是以讹传讹。

说到这,民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当时上海有关部门调查,一个单人人士一个月生活费最少需要10.7元才能解决温饱,一对夫妻则需要20.5元,一个三口之家要24元。而当时上海工人人月收入只有16-25元,也就是说他们赚的钱只够勉强度日。这还是建立在工厂和经济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变动这些家庭只能上街去乞讨了。

说完了工人怎们咱们再看看教师的工资,当时上海小学教师一个月的平均工资是41.21元,中学教师是44元,大学教授是60元。教师的工资看起来还不错,但当时大闸蟹的价格因为通货膨胀已经高到1万元6只,别说当时人吃不起,就是放现代又有几个吃得起的。

说完了民国,咱们再来看看中国自古以来对螃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吧。

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 "蟹鳌即金液,糟丘是莲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难怪食蟹之后,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蟹辜负腹"之感叹。宋代诗人黄庭坚喜食扬州贡蟹,称其物美绝伦,诗云:鼎司费万钱,玉食常罗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他还谙熟烹蟹之法,认为蟹性寒,宜拌一点姜,并在蟹诗中写道:"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

可见螃蟹资格就在人们心中就是价格昂贵的美食,苏东坡甚至拿一首诗才换的两只螃蟹

综上所述,在以前大闸蟹是穷人才吃的是不对的,大闸蟹自古就是一道昂贵的美食,穷人无法消费的起。


米朵美食


权威答案来了:

说大闸蟹过去是穷人吃的,恐怕很多都源于下面这张照片。

有人考证,这张照片是美国摄影师瓦尔特.阿鲁法特,拍摄于1945年的上海,他本人再拍下这张照片后,仅仅只在旁边标注了“Eating Crab”意思是吃蟹,他并没有对图片中小男孩的身份加以描述,也没有说是穷人靠吃大闸蟹度日”。

上述考证正确与否,我没有核实,仅做参考。但从人物的衣着可以看出,绝非穷人。那时的穷人,不可能衣服上一个补丁都没有。但从衣着和就餐环境也可以看出,大闸蟹绝非只有大富之家才能享用的珍馐。

事实上,在当时的上海,大闸蟹一直是相对昂贵的美味,普通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享用,绝不可能天天吃。

那为什么红楼梦里贾府会将其当做宝贝呢?这要从地域分析了。

直到解放前,大闸蟹都只有天然野生。野生大闸蟹对环境要求很高,生长在淡水,却要到海边产卵,因此在我国仅产于江浙一带,尤其是邻海的湖泊,尤以阳澄湖著名。而且大闸蟹一死就不能食用,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要想把大闸蟹活着运到外地绝非易事。因此,大闸蟹在长三角虽然并不稀有,但到了外地却是难得的珍馐。即使在30年前,长三角以外,大闸蟹也是难得一见。

今非昔比,如今大闸蟹已经大量人工养殖,而且发达快递运输可以将其送到任何国内地方。

当年杨贵妃在长安吃个荔枝就被批奢靡,被白居易“记录在案”,如今恐怕没人再把吃荔枝当个事儿了。

虽然如此,大闸蟹的养殖毕竟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并且只有秋季上市,无法完全满足全国人民旺盛的需求,这也使得大闸蟹至今仍然不能像鱼肉一样成为普通食材。



拉拉拉仇恨


清水大闸蟹是寻常之物。

上海地区有一条黄浦江,上海人喻之为母亲河。上海人民世代饮用浦江水,黄浦江还是上海人民的衣食父母,上海黄浦江提供的魚类,从上游的太浦河,一路下来有成百条的支流,养育着各种魚类,就连我们的屋前屋后的小河滨里,魚虾螃蟹应有尽有的,螺丝蛤壳更是不计其数的。螃蟹真还不是件稀罕事。话说当年吃螃蟹是穷人吃的,说法并𣎴武断,话题倒也是事出有因的。我自小居住在浦东其昌栈小镇,紧挨着的黄浦江边,可以时刻听到江涛声阵阵,偶尔也能闻到江中的魚腥之味。而且小镇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通过隐河连通黄浦江水,小河与黄浦江同步的潮汐相连。时而有魚有蟹有各种江中的生物呈现在家家户户的小河里。我们在河里江里捕鱼捉蟹,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的季节,俗称“西风起,蟹脚痒”,当下正是上游的大批成熟的螃蟹纷纷地奔向长江口的集散中心,举行神圣的婚礼,养儿育女的伟大时刻。我们很方便的在沿江设置了各种大小的障碍,捕捉它们,一饱口福。那时候我们捉的螃蟹都是野生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浦江水质污染指数还不是很高,吃点螃蟹还不是很大的风险。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黄浦江里的螃蟹已经无法食用了,浓浓的一股柴油味,一家煮蟹,全弄堂里遭罪。这个时候吃螃蟹的不单是穷人,还包括一些没有知识的人了。

近年来,吃蟹的人还是分类的。普通市民,二十元一只蟹的条件,上海人个个能够负担的。好的阳澄湖大闸蟹80元一个3⃣️两5的就不是穷人舍得花钱买的。本月20日左右,所谓九雌十雄,雌蟹百元4⃣️两的就到位了。我不敢下结论吃蟹的穷人富人的区别,现在我可以讲,只要舍得,再贵的蟹上海人都是吃得起。一年吃上个3⃣️、5⃣️个螃蟹是不会破产睡马路的。


刘声90883005


国人吃大闸蟹的历史,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可以考察的《蟹经》和《蟹谱》是中国最早有关于螃蟹的专著。

在这两本专门研究与宋代以及宋代之前的大闸蟹文化著作中,用电介绍了许多中精美的螃蟹。

在古代,大闸蟹做法分为“持蟹供”,“尤可饕”,“洗手蟹”,“蟹生”,“醉蟹”,“糖蟹。等吃法做法每一种都是需要精心调制的美食。

这其中“糖蟹”在唐代更是地方贡品,到了宋代也是很受欢迎的。

试问古代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的时代,百姓怎么去烹饪这一种需要花费很大心力去制作的美食。

我想就算是鼎盛的唐朝老百姓也不是随便可以吃的吧,怕是只有节日,或者有贵客临门之时才可以拿出来吧!

还有大闸蟹分布的地方只是局部地域,最著名的就是阳澄大闸蟹,和高淳县的固城湖大闸蟹,还有太湖地区的太湖大闸蟹。

因为这些地方最适合大闸蟹的生长,其他地方几乎不纯在大闸蟹,就算有螃蟹也都是一些地方蟹食用价值不高。拿来做一些下酒菜还是可以的,最常见的还是腌制的螃蟹。

就是这地域的分布性来说物以稀为贵,少的东西自然而然它的身价就是很高的,一般百姓能够一日三餐能够吃饱就好了。哪里还会去有富余的钱财去享受大闸蟹的美味呢?

试问大闸蟹又怎么能成为穷人百姓的充饥食物,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无稽之谈不可能的。








旋转的楠瓜皮


人老关注吃,在生难出息;

人算再有钱,只有一胃口;

百病从口入,三高跟随到;

虾蟹吃太多,痛风相随中;

人吃得清淡,坚持把身健!

【与一天到晚沉溺于饮食文化,人患痛风,身体欠佳的网友们共勉】

湖南先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老郭

2019年10月2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