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迷失在“争宠”的道路上

新生命的降临于一个家庭而言本该是件幸事和喜事。然而,随着近些年二胎政策的开放,孩子“争宠”导致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从现实生活中老大以“逃学”、“自杀”苦苦相逼不让父母生二胎的案例,到前段时间“六岁女孩因家中新添弟弟而遭遇忽视,为博关注患上癔症型失明”的新闻,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关系处理成为二胎父母的首要任务。

杰妮莎是我在美国时认识的一位二胎妈妈,她的大女儿七岁,小儿子四岁半。杰妮莎是加州圣伯纳迪诺县罗马琳达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专聘的心理咨询师,长期致力于亲子关系的研究和相关咨询工作。她告诉我,通常家庭中性别不同的孩子被称作是更加敏感的组合,任何不恰当的偏向性都会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对性别差异的错误认知,以及对自我性别价值的不认同。在亚洲文化的家庭里,如中国、印度的家庭容易偏向男孩多些。其实美国的家庭也会有一定的性格偏好,或喜欢男孩,或喜欢女孩。随着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生,这种偏好也可能改变。作为父母,即使内心有一定的偏好,也要学会去肯定每个孩子的价值,发现他们的独一无二,再教会他们正视差异性,肯定自我的价值。

弗洛伊德把嫉妒感和随之而来的不安感归结为“性本能”当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被新成员瓜分,孩子会表现出本能的妒忌和反抗,这是正常的反应,却被部分父母当成胡搅蛮缠的行为而忽视。这个阶段家人的理解和关爱尤其重要,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我曾参加杰妮莎组织的亲子活动,活动途中一个三岁女孩对母亲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母亲一直抱着六个月的妹妹而她自己只能坐在一边,女孩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面对她愈发明显的烦躁和不安,这位母亲选择将怀里的妹妹交给杰妮莎照顾,不由分说地抱起了女孩,轻声询问、安抚,并引领她加入到集体游戏中。待女孩情绪逐渐稳定并融入环境后,母亲这才默默退后。

发展心理学指出,当消极互动发生时,忽略行为本身、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更为有效。当积极互动发生时,让孩子意识到积极行为的好处和经验,才能启到强化作用。这一点我在与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

我的两个女儿年龄相差16个月,理论上不满两周岁的孩子不易产生嫉妒心理。的确,当我抱着小婴儿回到家中时,大女儿的反应更多是好奇和惊喜,和当初看见我抱了只玩具大松鼠回家时的神情没什么差别。而不久之后,我发现她对两样东西有着很强的占有欲:一是父亲的陪伴,二是记忆中本属于自己的玩具。

我和大多数母亲一样,产后多数时间在休养身体和哺乳新生儿,大女儿在意识到这一点变化之后变得格外依赖父亲。此时父亲的陪伴让她倍感安心,从而减轻了对新成员的戒备心。因此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因照顾妹妹而无法陪伴她时,她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和烦躁;然而当她的父亲专注地逗弄妹妹时,她会上前拉开他的手,用为数不多会说的话表达她的抗议(这种情况在我出月子后逐渐缓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心理学家便提出“如果第一个孩子在新生儿到来之后仍能与父母保持亲密的联系,那么他们就会适应得更容易些”。产后时期,父亲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新生儿的接受度,如果这一阶段父亲能够代替母亲给予孩子安全感,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因新生儿到来而本能产生的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可以得到很有效的缓解。当孩子到了能够沟通的年龄,每天分别给两个孩子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和父母独处,以此方法了解孩子的情绪、想法和心理动态,建立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

当一岁半的女儿第一次从妹妹怀里抢走自己的玩具小黄鸡时,我有些诧异。一是因为她年纪尚小,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二是因为她平日里是比较愿意分享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照顾每一位家庭成员。比如,她会在妹妹饿的时候把自己的奶瓶递过去,她会在我不舒服时把自己的安抚巾拿出来给我咬,她会在发现一样很好玩的东西时迫不及待地拿给大家看。然而,当我们没经过她同意把她的玩具拿给妹妹时,她会很着急地指着玩具大喊自己的名字,坚决不愿借给妹妹玩上一会。这类玩具通常是她非常喜欢的,或者是她印象里属于自己的玩具。

于是,我尝试着引导她进行分享。首先是肯定物品的归属权。我对她说:“这个玩具是你的,你可以决定是否给妹妹(或其他的小朋友)玩。”紧接着试图唤起她的同理心:“有时候你想要妈妈的东西,妈妈会把它分享给你,这时候你会感到很开心;同样,妹妹也想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如果你能够带她一起玩,妹妹一定会很开心的。“ 最后,我告诉她,分享你的玩具并不会使你失去它或者失去那份快乐。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也许会变成两个人的快乐,试试看,你或许会感受到一个人玩的时候不曾发现的那种快乐和成就感。

虽然她对我的话似懂非懂,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奏效。其实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只是她的世界目前还是自我为中心的,去自我化的过程堪比一场哥白尼革命,不在一朝一夕。想要引导她自发地做一件事,需要更多地了解她的心理,从根本上启发她作出“利己利人”的选择。当然,如果孩子坚决不愿意分享某件玩具或物品,那大可不必强求,不妨换一件玩具试试,毕竟最终目的不是逼迫孩子交出手上的玩具,而是引导她学会分享。分享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而不是以丧失自我意愿为代价来博取好感的工具。

作为父母,在此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引导而非强迫,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首当其冲的是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正如成年人也有不愿与旁人分享的珍贵物品,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某个玩具或者某样日常用品或许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分享属于自己的物品,并对拒绝分享的行为加以指责和惩戒,会使孩子产生“我的想法不重要”、“我想要的东西也不重要”,“拒绝别人会使我遭遇指责”的思维模式,也会影响到其日后的自我认知过程。

除了引导分享外,还有一个方式可以催化孩子之间的感情:给孩子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觉得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有时,我会对女儿说:妈妈忙不过来,你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妹妹吗?最初说这话只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态,一岁半的孩子能指望她做什么呢?结果我挺意外地发现她很认真地在帮忙,并且乐此不疲。妹妹的脸被毛巾被蒙住了她就上前把被子往下扯,妹妹的玩具被踢到一边她就帮忙捡起来重新放到妹妹面前。她有时候会蹲在那里逗妹妹笑,有时候会跑去亲亲妹妹。渐渐地,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使不对她说“你要让着小的”,她也会发自内心地爱并包容着妹妹。

前些日子,她照例凑上前去逗妹妹玩,却险些被妹妹的“旋风踢”绊飞。她很委屈地跑到一边哭,哭了一会却又回头亲了亲妹妹的脸。当了母亲后,有很多个瞬间让我意识到其实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懂得宽容,孩子之间的爱也更加无私。所以,当孩子之间遇到矛盾和问题,父母无需急于充当裁判的角色,不必当机立断孰对孰错,不妨当个倾听者、建议者,甚至旁观者。适当地告诉孩子,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休息和空间,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自己坐下来好好解决问题,又或者提一些建议,让他们独自去选择、去调和。

请别让这些美好的小天使们迷失在“争宠”的道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