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語淡情濃,事淺言深,乃得詞心三昧。對詞心的把握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探渾幽。渾幽,渾指渾成,幽指深幽。詞心貴渾幽,全在於“

性情”二字。原因之一,“”是人的本性,即七情六慾,“”指具體事件引發的感情,情由性引發,性由情傳達,性情是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要靠強烈的、萬不得已的外界來觸發,不是膚淺的事物就能打動的,所以詞心一定要深幽,不能流於淺薄,沈際飛雲:“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原因之二,人的性情是很複雜曲折的,不像數學公式那樣有明確的內涵和清晰的規範,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表達的侷限性使它難以窮盡對性情的描繪,何況七情六慾還會交織、轉變,如樂極生悲、喜極而泣、悲喜交加、亦怒亦嗔,都說明了感情的豐富性和善於變化。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以景抒情

既然性情不可分割,那麼詞心就一定要渾成,不能流於破碎。因為詞心渾幽,有時會使人感到詞意難解,如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調名下《古今詞統》注云:“樂天自度曲。”意境迷離,神思恍惚,情韻幽眇,充滿朦朧的美感。我們知道,白居易寫詩是以通俗易懂、平易曉暢而聞名的,據說他經常修改自己的詩歌,直到能使村裡的老婦聽懂為止,這是因為白居易重視詩歌的政治功能,提倡詩歌要反映現實,干預現實,因此必須要婦孺皆能傳唱。所以白居易就和李商隱成了唐代詩壇上一雙對照鮮明的反例。李商隱的詩歌本來就很晦澀朦朧,還要取名《無題》,使人更加莫名其妙,不由生出“獨恨無人作鄭箋”之感;而白居易的詩歌本來就極其明白,可他還唯恐別人不懂,因此還要加題序以作解釋,如《琵琶行》等。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春之景

但是,這一首《花非花》完全是換了一副面孔,竟然使人難以相信是白居易的作品了,甚至是比李商隱的詩歌還要朦朧。詞中所言何物何事?是真是幻?全然不解。它在空間上是飄渺的,如花似霧,無影無蹤,難以勾畫形象,在時間上更是飄忽的,來時如夢去似雲,消逝一瞬間。然而這不可把握的事物竟然使人印象深刻,讀者在字裡行間能清楚地感覺到它的美好、珍貴和可遇不可求,雖然只有短短几句,卻使人心底驀然生出幾分悵惘、迷離和期盼。而這樣一種美妙的審美感受卻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能在心裡默默品味。這正是詞心的幽約之處 肖店易好佛崇仙,此等幻境魅影或許得自神光乍現、意識流離之時,而剎那的感悟觸發了深埋的詞心,這感覺如此強烈,又不可用常言常理表達,於是寫下這鬼使神差的句子,然而用心人自然會和作者的詞心產生碰撞,彷彿自己也身臨創作其境,融化在那份感悟中了。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霧濛濛

難怪後人評價很高,黃升評此詞“尤纏綿無盡”,楊慎稱此詞“雖《高唐》、《洛神》,奇麗不及也”,陳廷焯評此詞“起二語奇妙,看他分寫‘去’、‘來’,二字,不著人力,而神妙天然”四。這首詞的妙處,正在於詞心深幽而不艱澀,朦朧而不輕浮,頗耐人尋味。再舉馮延巳的《蝶戀花》詞為例: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蝶戀花

這首詞無具體的情事,從字面上看,我們無法指實其意。只能透過詞中的“春愁”的朦朧情緒來觸摸詞人的感覺。春天大自然這個萬物復甦的審美客體,引發了詞人內心深處一種不可名狀的情感,真如況氏所論“萬不得已者”,淡淡的愁緒被飄拂的柳絮一撩撥,變得紛紛揚揚,竟然飄到了夢裡,繼而又失落在夢裡了。整首詞抒發出了其深層的微茫意緒,具有一種朦朧美。因為詞心渾幽,故歷來眾說紛紜,如馮煦《陽春集序》雲:“翁俯仰身世,所懷萬端,繆悠其詞,若顯若晦。揆之六義,比興為多。若《三臺令》、《歸國謠》、《蝶戀花》諸作,其旨隱,其詞微,類勞人思婦羈臣孽子鬱伊惝恍之所為。”張爾田《曼陀羅室詞序》亦云:“正中身仕偏朝,知時不可為,所為《蝶戀花》諸闋,幽咽惝恍,如醉如迷,此皆賢人君子不得志發憤之所為作也。”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曼陀羅花

他們雖都注意到其旨隱、其詞微的特點,但都用傳統的“詩言志”的觀念強作解釋,認為是賢人君子不得志而寄託之,而忽略了詞自有與詩細微區別的審美特性詞比詩更善於表達人的深層情緒和意識流。這種深層情緒與意識流潛伏在人的心靈底層,未必由具體情事引起,但凡外界的一花一草一舉一動都會勾惹它的流動,形成“風雨江山外”的“萬不得已者”。正如陳亦峰曰:

所謂沉鬱者,意在筆先,神餘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於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覆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一花一草

像馮延已作為風雨飄搖的南唐的大臣,他承擔了國家安危與政敵詆譭的雙重負荷,這必使他對自然、人生有超越常人的深切體驗和感慨,這些悲慨都早已以積澱的形式融入他的深層意緒中去了。讀這樣的作品,我們應從整體上去感受作者的情緒,不必強作解釋。當我們體會到它的深美宏約與不可指實時,其實也就基本把握了這類詞作的審美特性。第二,尋脈絡。詞心是躁動於內心的情感體驗和意緒,是一種無法指實的,棖觸與萬不得已的感覺。這樣一種感覺未必具有清晰的感情線索,或許忽悲忽喜,乍遠乍近,或許矛盾重重百轉千回,或許是突而來,莫名而逝,若不循著情感的脈絡遊走很可能陷茫然之中。如吳文英的詞,常令人有“零亂拉雜”之感。張炎《詞源》批評其作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其實,“只是外表覺得難喻,而內極有序,非真零亂拉雜。”也這正是吳文英特殊的表情方式。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樓臺

試看其名作《鶯啼序》(春晚感懷):

殘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繡戶。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畫船載、清明過卻,晴煙冉冉吳宮樹。念羈情遊蕩,隨風化為輕絮。十載西湖,傍柳繫馬,趁嬌塵軟霧。溯紅漸、招入仙溪,錦兒偷寄幽素。倚銀屏、春寬夢窄,斷紅溼、歌紈金縷。暝堤空,輕把斜陽,總還鷗鷺。幽蘭旋老,杜若還生,水鄉尚寄旅。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長波妒盼,遙山羞黛,漁燈分影春江宿,記當時、短桃根渡。青樓彷彿,臨分敗壁題詩,淚墨慘澹塵土。危亭望極,草色天涯,嘆鬢侵半苧。暗點檢、離痕歡唾,尚染鮫綃,嚲鳳迷歸,破鸞慵舞。殷勤待寫,書中長恨藍霞遼海沈過雁,漫相思、彈入哀柱。傷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斷魂在否。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漁燈

鶯啼序”有四闋,是宋詞中最長的一調。在詞中,吳文英詞特有的今昔互感、情景交錯、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和密麗凝鍊的語言色彩,使它如此“眩人眼目”。然而,只要我們順著“晚春感懷”的題旨走進意象繁複的世界,一切都會迎刃而解。開篇雲“殘寒正欺病酒”,一個“”字,破題而入,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我們看到在蕭索的寒氣相逼下,一個喝多了酒的人不禁打了個寒顫,他掩上了雕琢華美的門窗,想把不友好的世界關在外面,卻又不經意間透過這半掩的繡戶看到了傷情的一幕幕:燕子飛來了,畫船開走了,傳遞著晚春的消息,繚繞的晴煙、飄拂的柳絮同纏綿的情思糾結在一起,勾起人回憶的衝動。第二片倒敘西湖舊遊,詞人的思緒轉形為西湖邊飄拂的柳絲,回到了很久以前,昔日豔遇如此繾綣,共秀美的湖光融為一片。只是轉眼間,乍遇旋分,情人離散。一句“春寬夢窄

”妙矣,寫夜夜溫馨,睡眠無夢,此一層意;寫情意無限,然歡娛短暫,此一層意;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柳絲

借用李商隱《燕臺》詩句“衣帶無情有寬窄”的意思,寫因戀愛的悲傷而日漸消瘦,此又一層意。至“輕把斜陽,總還鷗鷺”一句,寄予多少欲說還休之恨,真是思極綿邈。第三片自述別後旅況,夜宿春江,驀然憶起當年湖上情事,樁樁件件都隨景色到心頭,悽惻已極。第四片總結相思之苦一一回應前幾片的意象,在抒望遠之情時,表達了光陰老去的感慨和對舊情耿耿不忘的哀傷。以化用《招魂》末句“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見收,與首片“念羈情”相照應。全篇構思獨到,句斷而意不斷,綿密醇厚的感情隱藏在一句句的脈絡中。這樣的詞需要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聯想去與之呼應,故非耐心者不能細細品味。難怪《四庫提要》謂夢窗詞為詩中之李商隱。在中國的傳統裡,恐怕沒有誰的詩像吳文英的詞那樣執著地同回憶纏繞在一起。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春江水

​他的詞是感情的組合,不是外在世界的場景再現,甚至不是對外在世界經驗的具體體現。回憶提供了現實世界的形象和景象的斷片,這些形象同人的感情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根據感情的內在世界的規律,又重新被組織起來,建構成張炎所謂的“七寶樓臺”。這樣的七寶樓臺本不必“碎拆下來”,也不會“不成片段”,因為他的詞心宛然可見,正如唐圭璋所評:“字字凝練,句句有脈絡,綿密醇厚,兼而有之。而轉身運氣之處,尤能使全篇生動飛舞,信乎陳亦峰雲:全章精粹,空絕千古矣。”況周頤雲:“詞亦文之一體。昔人名作,亦有理脈可尋,所謂蛇灰蚓線之妙。”讀夢窗詞,信然。第三,找共鳴。“與作者之情合”就是共鳴,共鳴是讀者找到了詞心。詞心是探求詞之奧妙的內在線索。情在若有若無間,似草蛇灰線,時明時滅,非有心人不能察覺。因此,詞對欣賞者的情感世界要求很高,越是情感豐富者越能與詞心產生共振,到強烈的共鳴。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情感場景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歷來為人所激賞,他的詞感動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受到了上至深入研究的詞論家下至普通讀者的愛好。何也?只因為他那“別有一番滋味”的詞心,能引起人的普遍共鳴。如《烏夜啼》: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烏夜啼》

孤獨的詞人站在孤獨的西樓上,在空曠遼闊的夜色中沉默著,舉頭看見的是新月如鉤,低頭看見的是桐陰深鎖,俯仰之間,明暗之下,千萬種感慨纏上心頭。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李煜以南朝帝王之身一朝淪為北地階下囚,嚐盡人間尊貴與屈辱團聚與離散、歡喜與悲哀,其中滋味是常人所不能體會的,亦無從說起,無人可說。這種淡淡的無言的哀傷更勝於痛哭流涕的情狀。李煜用一顆敏感的詞人心去感受變幻莫測的生命本相的衝擊,發出最真切的情感。如果說他早期的詞還是和一般詞人那樣用文字來創作的話,那麼,到了後期的詞就完全是用心和生命來創作,誠如王國維所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沒有遮掩,沒有修飾,只有坦誠的懺悔和告白。試看《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浪淘沙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明是寫睡夢時的忘卻,實是寫清醒時無刻不在的煎熬,而且比後者直寫更悽婉“無限江山”四字濃縮了多少古往今來,身世感慨,而“別時容易見時難”融注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因其精闢而上升為哲理。雖然創作當時,後主並不是在作純理性的思考,然而他通過直覺領悟對審美客體的內在特性作了高度的概括,這種概括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評價和判斷,隱含著理性的靈光。同樣警策的詞句還有《烏夜啼》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子夜歌》的“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這些感悟都是李後主的肺腑之言。建國後的詞學理論界在解釋“近千年來李煜的詞為什麼受到這麼多人的愛好”這一問題時,也曾用“人民性”、“愛國主義”等廉價的標籤去亂貼。其實,我們喜愛李煜的詞,只因為他的詞純任性靈,表達的情感那麼真實(儘管多的是帝王的愁與恨),那麼典型(儘管李煜生活面很狹窄)。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李煜電視劇照

由於他的詞具有高度的抒情性和概括性,把許多具體的事物隱去了,只凸現出一顆鬱勃的詞心,把生命苦難的本質情感準確到位地傳達出來了,使讀者無論是否有過相同或類似的遭遇,都會莫名地受到感染,內心激盪起強烈的情緒,不知不覺沉浸到那種悲傷中去。當然,李煜的詞心不是直接吶喊出來的,而是或寄託在鮮明的形象之中,如《虞美人》中,用“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來回答“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提問;或宕開一筆,側面描寫,如《望江南》中以“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樂景反襯今天的“多少恨”,使抒情更深一步。這些藝術處理也顯示了詞心審美的特殊性。詞人用易感易覺的心去創作,又把這顆易感易覺的心留在詞作中,等待另一顆易感易覺的心去共鳴。知音者自然會感受到詞心巨大的震撼力。正如康有為所說:

吾嘗遊詞之世界:幽婷靈眇,水雲曲曲,燈火重重,林谷奧鬱;山海蒼琅,波濤相撞;天龍神鬼,洲島渺茫。吐滂沛於寸心,既華嚴以芬芳;忽感入於神思,徹八極乎彷徨。信哀樂以移人,欲攬涕乎大荒,惟情深而文明者,能依聲而厲長。

詩言志,詞傳情,詩心顯,詞心隱,認真體會詞心的幾個要點

山海蒼琅

這段話用形象的語言揭示出普通人的讀詞體驗,猶如進入一個魔幻王國,時而驚濤駭浪,時而鬼火幽靈,時而風清雲淡,時而蜿蜒纏綿。正是這驚天地、泣鬼神的詞心世界帶給我們無限的美感享受。詞是這樣一種文學,它的文字不只是用作家頭腦中的思想形成的,更是用作家心靈中的感覺形成的,這種感覺不論合不合法,合不合理,只問真不真,美不美;因此對於這樣的心靈文學,與其說是用讀者的頭腦去讀,不如說是用讀者的心靈去讀,讀者用心越真,越深,就越能感受到它的妙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