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寶寶不怕陌生人?

晏少忠


在一次直播課上,有一位媽媽問我,她的孩子3歲,有次在樓下小區玩的時候,別的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不理人家,碰他的手他又縮回來,自個兒跑開了,他是不是太害羞?還是說太高冷呢?

其實這裡邊很簡單,他既不是害羞也不是高冷,而是跟陌生人相處這件事情,讓他有一種焦慮的感覺,他沒辦法表達出來,於是就呈現出一種迴避的狀態。

這個小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因為平時爸爸媽媽給到他的感覺並不是穩定一致的。如果爸媽一會兒非常的和藹可親,一會兒又特別的嚴厲,這樣孩子就會很迷惑,以至於在跟別人交往的時候,會覺得對方可能也是不穩定的,甚至是危險的,那麼他的就有可能傾向於迴避社交了。

在孩子跟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一開始他可能會有一些擔心或者害怕,但是同時他會有好奇,當他融入進去了以後,如果能夠得到一種成就的體驗的話,他就會對這個事情特別的熱衷,也就會很願意去交朋友了。他也能夠從人際關係里加深對自我的認知,在同伴中間,他能夠逐漸地理解“我是誰”,比如我是幼兒園的,我是大班的,我是什麼樣的,這能讓他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歸屬的感覺。


那麼,如果孩子在交朋友方面有一些迴避或者困難,我們作為爸媽可以怎樣幫助他呢?主要有四個方面:

首先,我們需要鼓勵孩子邁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當孩子遇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陌生人的時候,他自然而然會有一些焦慮的感覺,這時候我們需要去支持他。比如你的孩子對另一個孩子很好奇,想去跟他玩,但是同時他又回過頭來看你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眼神裡給他一個鼓勵,說“去吧沒事的,爸爸媽媽也很願意看到你們一起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鼓勵。

在這裡,有些媽媽可能會問:“如果我的孩子還是很害羞,很迴避社交,那該怎麼辦呢?”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去“推一把”。怎麼推?

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親弟弟,從小經常生病,出生的時候是一個早產兒,然後有小兒驚厥和癲癇,也生了肺炎,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到醫院掛急診,甚至有幾次下了病危通知單;總之,他在14歲之前,真的是很多災多難。由於他身體非常弱,所以父母從小就把他保護得非常好,給他創造了一個“屏障”,比如當他要去到一個有人感冒的環境的時候,就會給他戴個口罩,不讓他去。因此,他也很少能夠有機會去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以至於當他要去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很害怕,死活不肯去。

後來我記得我父親跟老師反映了這個問題,然後老師非常好,他說要不這樣,我跟其他的小朋友說一下,主動去找他玩,並且愛護他。然後就讓我的弟弟拿著糖果,跟老師一起派給每一位小朋友,同時老師告訴大家說:“這是你們的同學,但是因為他有的時候會生病,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如果大家能夠在平時玩的時候,保護他一下,那就更好了”。

後來那些孩子下課後就主動去圍著他,我弟弟慢慢的就跟他們建立了一個關係。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最起碼他是有人際關係的,這很重要的。

孩子只有從真實的互動中間,才能體驗到與人建立關係的感覺,而不是父母跟他說就夠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做好支持和鼓勵,給他推一把的話,孩子一定能找到他自己的朋友的。

那麼第二方面,在孩子去跟別人交朋友的過程中,我們給予他一些正面的反饋和回應。孩子出去跟別人玩,有時候他會跑回來看看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態度、表情,包括我們的反饋以及跟孩子的互動,都很重要。有些媽媽做得非常好,當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然後回來滿頭大汗的時候,她會幫孩子擦一下汗,然後鼓勵他繼續。在這裡孩子會有一種被支持的感覺,他會知道我跟其他人玩是被媽媽允許的,這非常有助於讓孩子更多地去和別人交往。

第三方面,我們需要注意一點,在孩子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不要喧賓奪主,過度地替代孩子去交朋友。

比方說,媽媽帶著孩子去跟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在這個過程中間可能會問對方:“你幾歲啦?我們家誰誰要跟你交個朋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替代得太多的話,就會像是媽媽在跟其他的小朋友建立關係,而不是她的孩子去跟別人建立關係了。

在這個時候,媽媽就不再是一個引薦人或者中間人,而是變成了一個主體,隔在兩個孩子中間。如果孩子沒辦法親自接觸到其他人,而是全部通過媽媽來完成的話,這就不是一種支持,而是一種阻礙。

第四方面,當孩子交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儘量不要去評價或者指責他。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的,有可能他會跟另一個孩子有一些衝突,比如兩個人在玩的時候有一些打鬧,或者互相攻擊的行為。

在這個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抱怨指責對方,或者自己的孩子,比如說“你怎麼跟他玩的”,“你為什麼一個球都搶不過他”,“你以後就不要跟他玩了”。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評價和指責孩子的話,有可能會給他留下“人為的挫折”。小孩子之間的一些打鬧衝突,本來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挫折,而只是他們學習如何跟別人相處的一個過程。

但是如果說父母過度緊張,或者用一些成年人的經驗去要求他的話,反倒會給他製造一些額外的挫折。那麼孩子在以後建立關係的時候,內心可能就會很害怕,不知道怎麼去應對跟別人之間的矛盾。

因此,在孩子交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可以給他一些鼓勵和理解,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被支持和保護的,這能讓孩子更好地再一次走出去,並且應對一些人際關係中間的衝突。


——by 胡慎之


胡慎之心理


因為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是在很偏僻的山村,因為太偏僻,四周是沒有什麼鄰居的,其次從我7歲就開始去寄宿學校了。所以我從小對於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噓寒問暖這種事情處理起來就是特別生硬的。

所謂的言傳身教,就是從父母身上學會一些基礎的行為處事,小孩子在需要進行這一塊的模仿學習的時候,卻沒有得到該有的學習,那對小孩的成長是會造成一定的缺失的。

同理如何讓寶寶不怕人,這個可以帶寶寶多出去走走,父母用正常的方式與人打招呼,交流,不用刻意要求寶寶做出與人打招呼的舉動,這個是避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次帶寶寶去玩耍的時候,不要勉強孩子與他不喜歡的人接觸,寶寶不喜歡別人抱就不讓抱。

在平時的時候多陪伴寶寶,跟寶寶說話,有時候怕陌生人,也是一種缺少安全感的表現。

再者尊重孩子的成長,孩子怕生,也只是一個時期的正常反應,過了這一段時間就會好了。不必太過去於擔心。做好平時該做的陪伴,寶寶的成長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的。


卓越陽光育兒媽


寶寶怕生的問題解答梳理

1.每個孩子的性格迥異,對於生性內向害羞、膽小,以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儘量不讓陌生人突然接近孩子,以免孩子受到驚嚇而畏縮。

2.當孩子害羞、怕生時,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使孩子有正確的觀念,前提是不強求孩子做這些,徵求他的同意也非常的重要

先讓他自己在心裡有個大概的概念,這樣在下一次就會不那麼怕生了哦

3.父母是最好的老師,面對內心一張白紙單純善良的孩子,我們可以對孩子採取循循誘導的辦法

其實很簡單,就是採用場景模擬演練,陌生人由孩子熟悉的家人來扮演,以此來緩解他們內心的恐懼

4.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更多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參與眾人的互動會比較好

這裡說的眾人和互動可以是以下

帶孩子經常去朋友,親戚家串串門,可以結識不同的小夥伴和大夥伴

參與小夥伴的遊戲,比如孩子們的聚會,角色扮演等等

以上,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父母這一關,

如遇孩子的不聽話,怕見生人,不愛說話,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夠多些耐心,慢慢來,切勿大聲呵斥或者突然的發脾氣,甚至責怪孩子

畢竟每個孩子的心智發育各不相同,因寶而異吧,期待這位家長能夠儘快找到適合自家寶寶的那種家庭教育方式!


曉生訪談


很多寶寶,都會害怕陌生人,不喜歡和陌生人接觸。一有陌生人來的時候,就會哭、跑進房間、躲進父母的懷裡,這都是怕生的表現。但寶寶怕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父母也不要去強迫寶寶,而是要適當的去引導寶寶。

1、接觸外界,多鍛鍊

在寶寶認人之後,多帶寶寶去人多的地方走走,多接觸陌生人,跟陌生人打招呼。


2、交朋友,多引導

讓陌生人和寶寶玩,最好是女性,這樣讓寶寶感覺沒那麼害怕,比較親切,和適齡的寶寶玩也是最容易拉近寶寶距離的方法。大人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怎麼打招呼,怎麼跟陌生人接觸,這期間不要著急,讓孩子慢慢適應。


3、培養寶寶的信心,多鼓勵

看寶寶對什麼事情感興趣,然後多培養,讓寶寶多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給寶寶鼓勵,這樣寶寶的信心就會增強。


4、給足安全感,不勉強

家長要照顧寶寶的感受,不要讓寶寶的情緒不穩定,或者讓寶寶長時間的見不到家人。最好不要嚇唬寶寶,有陌生人來的時候,不要勉強寶寶,不要說“你真沒用”“不要你了”“把你給誰誰誰了”這種話,這樣會讓寶寶抗拒陌生人。


米姐兒寶貝


寶寶的很多害怕情緒,都和“陌生”相關:陌生人、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東西,等等。

對陌生人的害怕常會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厲害,反應更強烈,比如有的寶寶會有迴避的反應——不敢看、扭轉身體,大些的孩子可能會爬開、走開,或者尋求父母的保護;如果陌生人走向他,甚至去抱他,他則可能大哭——這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寶貝在心理發育階段出現怯生多數是正常現象,恰當誘導,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就可能主動起來。不容易接近的寶貝,雖然表面冷淡但內心也願意對人友好,但他們經常也能夠自得其樂。

孩子怕生,是6個月左右開始的帶規律性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年齡特點。但是,自此以後,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則不那麼怕生,表現出了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孩子怕生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怕生和依戀這兩種情緒是同時出現的。6個月左右孩子出現依戀,他就是不肯離開媽媽,或主要照顧他的人。依戀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分離焦慮。在媽媽懷裡,孩子就有安全感,離開媽媽,就焦慮不安。因此,當寶寶遇見陌生人時,只要是在媽媽身邊,他都不會表現出那麼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緒會比較弱些。如果媽媽和陌生人有說有笑,交往密切,時間久了,寶寶也就認識這位陌生人了。

一歲多的孩子,只要媽媽在他的視線以內,都能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他和別人玩一會兒,會看看媽媽,只要能看見媽媽,他就放心了。他有時也會跑到媽媽身邊,然後又回去和陌生人玩。這個年齡的寶寶,他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如果有媽媽或其他親人陪同,他就會減少對陌生人的害怕情緒。以後,他可以漸漸地離開媽媽或親人。因此,萬萬不可以突然地把寶寶交給陌生人。教孩子認識陌生人,要在媽媽的陪同下,讓他有一個從親人到陌生人的交往過程。

引起不愉快經驗的刺激,會使寶寶產生恐懼的情緒。因此,當寶寶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比如,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因為這種人曾經給他打過針,使他有了“切膚之痛”的體驗。

對一歲半以後的寶寶,切忌用陌生人來嚇唬他。如在家裡家長經常對孩子講“外面有壞人,會把你抱走”之類的話,也不利於他和陌生人交往。至於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那是三四歲以後的事了。

理解和建立恰當期望:寶貝在心理發育階段出現怯生多數是正常現象,恰當誘導,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就可能主動起來。不容易接近的寶貝,雖然表面冷淡但內心也願意對人友好,但他們經常也能夠自得其樂。


novolife諾萊


出現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一、玩一些角色扮演,觀察學習榜樣的小遊戲

學習榜樣就是讓寶寶學習和回憶身邊的小朋友,或者是故事中的人物行為,根據榜樣的行為來做出自己的行為。角色扮演是讓寶寶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像幼兒園常玩的過家家遊戲,考慮在不同的角色中應選擇什麼樣的交往方式,或者是鼓勵寶寶扮演一個熱情、開朗、能拯救弱小者的英雄人物,讓他從中體驗快樂,增強自信心。

二、鼓勵寶寶多交朋友

爸爸媽媽要為寶寶提供更多的戶外自由活動的時間和創造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經歷合作和衝突,尤其是在衝突中學會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從而適應環境。

三、改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能使寶寶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和自信心。為此,爸爸媽媽要在生活中經常與幼兒進行一些親子活動或玩一些有意思遊戲,在遊戲中尊重寶寶的想法,積極地鼓勵和表揚他,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讓他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四、改變教養方式、家庭氛圍

爸爸媽媽教育寶寶不能採用恐嚇、冷漠、拒絕等教育方式,要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對幼兒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日常生活中有愛心並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觀點,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思想,讓他們逐漸產生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



青年少女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有的孩子分離焦慮嚴重,有的孩子則是見到誰都笑嘻嘻,只要有好吃好玩的,就馬上給陌生人抱抱了,媽媽不禁會擔心起來,寶寶非常不怕生,這種情形該怎麼辦才好?

孩子對外界環境有很天生的行為方式,一般會用9大氣質來了解寶寶平時活動的特性,包含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情緒本質、適應性、反應強度、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反應閥,針對不同的孩子,父母應採取不同的引導方式。

發展“陌生人焦慮”

雖說外向的寶寶情緒本質很正面,但不免會擔心寶寶是否“親疏不分”。一般來說,4~5個月大的寶寶就可稍微分辨熟悉者和陌生人的臉,寶寶看到陌生人會保持比較警戒的狀態,或是張大圓圓的眼睛先觀察,所謂“陌生人焦慮”的反應從這時候開始會慢慢顯現。

到了8~9個月大時,分辨親疏的能力會更成熟,通常怕生的狀況就會出現。一些寶寶身上似乎看不到陌生人焦慮的反應,但不代表沒有發展,是因為他被太多好玩的事物吸引,好奇心蓋過焦慮帶來的排拒,因此願意主動和陌生人互動,看起來就好像不會分辨親近和疏遠的人。

“陌生人焦慮”不明顯的寶寶並不一定是缺點,願意和他人互動的特質是正面性格,年紀小時媽媽會擔心寶寶被誘拐,但對孩子未來人際關係或融入團體生活來說,有加分效果。因此建議媽媽應該在不扼殺正面特質的情況下,儘量創造安全環境給寶寶。

發展親密的依賴關係

臺灣健寶園劉慧貞主任表示,寶寶從出生開始,就與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家長給予孩子適當的回應與互動,都會讓孩子建立安全感,也會對人際關係有很大幫助,如讓孩子學會尊重和信任他人,擁有更好的社會互動與新環境適應能力。

因此,當孩子會主動與他人互動時,表示孩子正在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家長也要觀察,當孩子在家時,是否和主要照顧者也有好的依賴、信任關係,如果兩者皆有,則表示寶寶是在富有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

因材施教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也考驗著家長天生的個性,家長必須與寶寶的特質做磨合,如果是天生趨避性高、較敏感害羞的家長,遇到可以馬上和陌生人打成一片的寶寶,可能會覺得比較困擾。這時建議家長順著寶寶的個性走,適時給予限制,但不需要刻意教他對陌生人產生敵意。家長過於主觀的行為反應與示範,會讓孩子感覺到“那是危險的”,或許會不經意地壓抑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01

適度減少或避免太多外在刺激

對1歲左右的寶寶來說,還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適宜的行動限制,從環境上減少或避免孩子太過主動的狀況。以外出用餐為例,外向的寶寶看到新的人、事物都會很有興趣,可以請餐廳提供兒童座椅,或家長自行攜帶兒童餐椅,限制住孩子活動的範圍,相辦法讓孩子好好坐在位置上。另外,也可以在餐廳選擇背向他人的位置,限制孩子的視線,避掉一些外來的刺激,那麼寶寶想要跟陌生人互動的情況也會少一點。

如果擔心孩子太主動會有安全上的隱患,例如被陌生人抱走、或是吃下來路不明的東西,這時就需要家長看緊孩子,在公共場合時,人多就要把孩子抱在手上,人少就要牽在手裡,儘量讓寶寶在大人的視線範圍內。

02

從同伴相處中學習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依照別人給他的反應,去調整自己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尤其是同伴的相處最有效果。當寶寶做了一個不恰當的行為,別的孩子可能不理會,甚至生氣、推擠等,寶寶就能漸漸瞭解:“原來大家不喜歡這樣,這可能是一種打擾”,下次他就知道該怎麼跟別人相處,並慢慢學會自我控制。但這些學習都必須通過生活經驗慢慢累積,建議家長放寬心,給孩子時間與空間,過度介入反而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03

家長的示範很重要

在與陌生人的互動中,家長所表現的態度也很重要。劉慧貞主任表示,家長的親身示範對孩子來說是很棒的學習材料!孩子喜歡跟其他人互動,這是一種善意的表示,建議家長可以在一旁觀察,並身體力行示範如何“有禮貌且保持安全距離”地與他人互動。例如:浩浩主動靠近另一個孩子,這時家長可以在一旁提醒“浩浩是不是想要跟他玩?我們可以揮揮手,對他打招呼喔!哇~你看,他也對我們笑了,浩浩做得真棒!”用正確示範加上口頭鼓勵,孩子彼此在互動時都會得到最好的教育,多試幾次之後,孩子就會調整與他人互動的模式與距離,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更融洽!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件,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各種收費不斷。(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學漢字】,不說別的,就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阿拉啦啦啦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事實上,我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個比較愛哭的寶寶,尤其是在她一歲之前,被陌生人看一眼都會大哭的那種類型。而朋友七個月大的兒子,被大家輪流抱來抱去,乖乖的樣子讓其它父母羨慕極了。

一部分人認為寶寶不怕生是自信的一種表現,還認為寶寶愛哭是因為性格內向,怯懦。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寶寶見到陌生人的表現是由很多綜合的因素引起的,除去一些心理性疾病的自閉症患兒以外,大多數6個月到3歲之間的寶寶偏向於“害羞”多過“不怕生”。

寶寶對陌生環境的不同表現是由於以下原因引起的:

一,基因決定寶寶的脾性。有的寶寶生來就比較敏感,而有的寶寶則比較大條,而敏感的寶寶遇到新環境和陌生人往往會覺得惶惶不安。

二,寶寶對父母行為的模仿 。爸爸媽媽遇到陌生人的表現通常會給自己的寶寶起到示範作用。我一點也不奇怪一對自信的父母“教”出了一個自信的孩子。

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很強的關愛感,ta很有可能缺乏自信心,沒有安全感。反過來,如果父母對寶寶過於小心翼翼,則會讓孩子認為周圍的環境有可能會傷到自己。

四,寶寶的社交活動。寶寶一兩歲之前,如果與外界或者其它小朋友的互動過少,也會讓寶寶對社交感到不安、惶恐。

五,分離焦慮感。這是多數寶寶在三歲之前都會有的表現。需要聲明一下,這種狀態只是暫時的,並非真正的內向或者害羞。他們看到陌生人會下意識的藏到爸爸媽媽的懷裡,這對幼兒來說是一個正常的發育過程。寶寶在三四歲的時候,這種情況便會有所改善,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淡化。

擁有一個自信寶寶的父母不用多說,而擔心寶寶性格是否過於“膽小害羞”的爸爸媽媽,我這裡需要告訴你們的是,你們眼裡孩子的“膽小害羞”也有其正面意義的。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件,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置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識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久隱517


上幼兒園前的寶寶,因為長時間是家庭環境為主,接觸外界機會比較少,所以多數會比較怕生。

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家裡開店鋪的,小孩長時間跟著家人在店鋪裡,接觸陌生人多,這些小孩基本都是比較外向,不怕陌生人,見到初次見面的陌生人都不會躲起來。

對於寶寶怕陌生人,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1、從小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安全感這種東西,說起來好像很虛緲,但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有良好的安全感,寶寶成長各個階段都能比較安穩順利得度過,例如斷奶,分房,面對分離焦慮,入園等。對於寶寶性格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

我家寶寶安全感還是可以的,從小我都挺注重這方面的培養。所以,當我擔心於純母乳1年3個月的他斷奶是否會需要折騰很久時,他很順利地度過,不吵不鬧,前後只用了1個星期左右就完成斷奶。當我二胎生產需要住院時,我擔心由於我全職帶他,而且他從小都是跟我睡,沒跟嫲嫲睡過,即使順產我也需要住院3天,那大寶這三天是否會一直哭鬧呢?結果,大寶不吵不鬧,晚上都是到時間就跟嫲嫲上床睡覺,3天正常度過,絲毫沒有哭鬧找媽媽,即使視頻都是很開心跟我聊天。我想,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歸功於大寶有足夠的安全感。

2、提前告知,預先做好心理準備。

去別人家拜訪時或者有朋友來訪時,可以提前跟孩子說,或者翻出照片先讓孩子熟悉即將見面的人,教他應該怎麼稱呼。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的朋友。這樣對孩子來說,有了這些鋪墊,當面對的時候就不會感覺那麼陌生。

3、不勉強孩子。

當面對陌生人的時候,不要催促強迫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也不要為了圓場,當著孩子的面說他害羞怕生之類的,這樣很容易變成一種心理暗示,加重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的心理負擔。家長可以以身作則,率先打招呼。當孩子不願意或害怕的時候,模仿他的語氣跟人打招呼,慢慢的潛移默化去引導孩子。 當孩子做到與陌生人打招呼的時候,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得到家長的認同,孩子會表現得更棒。

4、創造機會,多接觸陌生人,讓寶寶多點鍛鍊的機會。

孩子害怕陌生人,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接觸外界陌生人太少。所以平時應該多帶孩子到外面逛逛,特別是人流大的地方,例如超市、公園等。同時多點創造機會讓孩子與陌生人接觸,多點鍛鍊膽量和跟陌生人交流的能力。

平時去超市買東西,我都會鼓勵我家寶寶自己買單,把需要稱重的東西由他交給超市工作人員稱重,或者買單的時候由他負責買單,引導他如何與售貨員交流。

除此之外, 其實還有不少方法,你說呢?歡迎評論留言一起交流。


LEO小姐


寶寶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對陌生的人充滿恐懼,是寶寶的天性,如何讓寶寶不怕陌生人,做為父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提升寶寶的膽量:

一 多接觸

對於有條件的父母,多帶寶寶去遊樂場,公園等小朋友多的地方,引導寶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參與到活動中去。參加孕嬰孕嬰中心,社區等組織的寶寶活動,經常帶寶寶到有小朋友的朋友家玩,多接觸陌生的人和環境,會提高寶寶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

二 多鼓勵

對於很多寶寶,其實都或多或少的缺乏安全感的,這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就要多鼓勵寶寶,“媽媽就在你旁邊,去玩吧”簡單的一句鼓勵,“加油,真厲害”“寶寶真棒”都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得到鼓勵與肯定孩子,自然更願意多和陌生人接觸。

三 以身作則

日常生活中,碰到熟悉的鄰居或朋友,同事,主動熱情的招呼,也會影響寶寶對陌生人的認識,再加以引導,對於不熟悉的人,寶寶也會熱情起來。多引導寶寶喊稱謂,萌萌的一句“叔叔”“阿姨”,都會招致他人熱情的回應,久而久之,寶寶就更有信心同陌生人打招呼。

四 多模擬

多跟寶寶做些過家家的小遊戲,引導寶寶參與角色,熟悉親戚鄰里的各種稱謂,熟悉各種環境,這樣,各種環境會在寶寶心裡有些印象,這樣,在不同的環境中,寶寶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